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德毅

作品数:12 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巴中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胸椎
  • 3篇上胸
  • 3篇上胸椎
  • 3篇关节
  • 3篇关节置换
  • 2篇腰椎
  • 2篇植骨
  • 2篇置换术
  • 2篇入路
  • 2篇术后
  • 2篇前方入路
  • 2篇全髋
  • 2篇全髋关节
  • 2篇全髋关节置换
  • 2篇全髋关节置换...
  • 2篇椎弓
  • 2篇椎弓根
  • 2篇椎弓根螺钉
  • 2篇髋关节
  • 2篇髋关节置换

机构

  • 11篇巴中市中心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李德毅
  • 10篇张旭
  • 6篇吴继生
  • 5篇何杰
  • 5篇米东
  • 4篇杨明坤
  • 4篇刘川
  • 2篇徐泽贵
  • 1篇盛伟斌
  • 1篇何勍
  • 1篇龚健
  • 1篇王杰
  • 1篇李舟
  • 1篇龚建

传媒

  • 3篇实用骨科杂志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四川省医学会...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第二届海峡两...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上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并发症的探讨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分析上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并发症,总结其手术技巧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采用T1~4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的各类上胸椎损伤68例(共384枚螺钉),上胸椎骨折/脱位45例,均行Ⅰ期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核合并后凸畸形23例,均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路矫形术。所有患者结合术中胸椎椎弓根四壁探查、术后手术节段椎体X线片、CT扫描,观察螺钉在椎弓根内的位置、角度及与椎弓根壁的关系和距离。结果椎弓根壁损伤54枚(14.06%),其中外侧壁损伤39枚(10.16%),包括Ⅰ级损伤27枚(7.03%),Ⅱ级损伤12枚(3.12%);内侧壁损伤15枚,均为Ⅰ级损伤。无1枚螺钉损伤上下壁,无1枚螺钉同时损伤超过2个壁,无术中置钉失败,螺钉松动位移2枚,创伤患者Frankel分级无加重,非创伤患者脊髓功能JOA评分由术前的5.9分提高至术后的11.5分,未发现植骨不融合、假关节形成或节段不稳表现。结论上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并发症发生率低,是相对安全的操作方法。术前详细分析影像学资料、熟悉局部解剖特点、掌握合理的置钉技术,可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杨明坤刘川张旭吴继生李舟米东李德毅徐泽贵
关键词:脊柱损伤胸椎内固定并发症
一期经后路固定联合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下腰椎结核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究一期经后路固定联合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下腰椎结核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下腰椎结核老年患者共84例,分别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2例采用后路固定联合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下腰椎结核,对照组42例采用前路病灶清除。分别对两组一期治疗后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对患者术后腰椎局部前凸角、Oswestry障碍指数(ODI)及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级标准(ASIA)分级进行客观评定。结果:实验组一期经后路固定联合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下腰椎结核,术后腰椎局部前凸角为(8.22±1.67)°,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腰椎局部前凸角为(5.02±1.93)°,(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ODI为(21.25±3.75)%,对照组ODI为(35.72±4.15)%,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ASIA分级全部转化为E级。而对照组仍有7人为D级。结论:一期经后路固定联合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下腰椎结核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应进一步临床推广。
傅维德何杰米东李德毅龚建蒲晓斌何勍
关键词:下腰椎
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表达与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端粒酶反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TERT)基因的表达与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相关性。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新生3d)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A组为活化未转染星形胶质细胞,B组为活化转染星形胶质细胞,C组为未活化星形胶质细胞,D组为活化空白质粒转染星形胶质细胞,每组5只。通过细胞增殖试剂盒(cellcountingkit-8,CCK-8)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率;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TERT的表达;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TERT、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基因的表达。结果B组星形胶质细胞增殖能力显著低于A、D、c组(F=43.418,P〈0.01)。TERTmRNA和GFAPmRNA在A、D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B、c组,A、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A、D组中二者呈线性关系(r=0.701,0.704,P〈0.01);B、C组中二者未见明显相关线性关系(r:0.260,P〉0.05)。TERT蛋白和GFAP蛋白在A、D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B、C组,A、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ERT基因参与了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有促进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作用。
杨明坤张旭刘川吴继生李德毅盛伟斌
关键词:脊髓损伤小神经胶质细胞瘢痕端粒酶反转录酶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不同植入物修复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矢状位后凸Cobb角评价被引量:3
2014年
背景:陈旧性后凸畸形需要矫形手术来进行治疗,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入路的手术方式进行陈旧性胸腰椎后凸畸形的矫正,但仍存在争议。目的:探索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并以矢状位后凸Cobb角评价效果。方法:以四川省巴中市中心医院在2005年7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26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3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前后路联合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则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患者治疗后平均后凸Cobb角减小更为显著。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改善好转率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龚健张旭杨明坤李德毅王杰
关键词:矫形外科学腰椎植入物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COBB角
Bryan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疗效的系统分析
2013年
背景:Bryan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存在争议。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Bryan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颈椎病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EMBASE、OVID、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手工检索中国主要7种骨科杂志,检索Bryan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按照文中的纳入标准进行研究。提取颈椎总活动度、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等相关数据,利用RevMan4.2.2软件进行异质性和Meta分析,绘制森林图。结果与结论:8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共883例患者,其中Bryan颈椎间盘置换430例,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453例。Meta分析发现在治疗后3个月和24个月,Bryan颈椎间盘置换组颈椎总活动度高于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组;治疗后12个月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12个月和24个月2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24个月2组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说明在治疗颈椎病时,在治疗后颈椎总活动度方面,Bryan颈椎间盘置换优于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但2种治疗方案的神经减压效果无明显差异。
李德毅张旭刘川吴继生
骨盆骨折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天数、生命体征、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ale,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受伤到入院的时间、骨盆骨折的分型、合并损伤的伤情、行血管栓塞治疗及骨折固定的手术治疗情况,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影响骨盆骨折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356例骨盆骨折患者,其中死亡47例,死亡率13.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休克指数>2(OR=23.246,CI:11.732~76.758)、最低氧合指数<200(OR=37.926,CI:18.347~87.237)、在24h内输血(OR=3.236,CI:1.232~10.356)、ISS≥25分(OR=85.116,CI:35.011~115.326)、GCS<9分(OR=15.231,CI:5.785~26.234)、合并头部损伤(OR=12.322,CI:6.143~29.579)、合并腹部损伤(OR=6.213,CI:2.260~15.237)、合并会阴部损伤(OR=1.314,CI:1.072~4.213)、合并脊柱损伤(OR=4.526,CI:1.127~16.349)、合并四肢损伤(OR=8.012,CI:2.104~32.768)、骨盆开放性骨折(OR=12.359,CI:3.273~41.786)、Tile分型的构成比(OR=2.783,CI:1.126~5.382)和Tile C型(OR=6.917,CI:1.245~13.627)是骨盆骨折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患者创伤重、24h内输血和出现休克、昏迷,合并头部、腹部、会阴、脊柱及四肢损伤是骨盆骨折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傅维德米东张旭何杰李德毅
关键词:骨盆骨折死亡率LOGISTIC回归
上胸椎椎弓根螺钉并发症的探讨
目的 分析上胸椎椎弓根螺钉的并发症,总结其手术技巧和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2年4月采用T1-4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的各类上胸椎损伤68例(共384枚螺钉),上胸椎骨折/脱位45例,均行Ⅰ期后路切开复位...
吴继生杨明坤刘川张旭李德毅徐泽贵
关键词:脊柱损伤胸椎内固定并发症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发生隐性失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8-01行全髋关节置换术16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隐性失血量的多少分为高隐性失血量组(A组)和低隐性失血量组(B组),纳入分析2组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糖尿病、手术时间、假体类型、手术入路、术后血红蛋白、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出血量等因素,运用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术后发生隐性失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A组的年龄、糖尿病比例、手术时间、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的骨水泥型假体构成比、前方入路构成比及术后血红蛋白含量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在性别比例、BMI及高血压比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指标中P <0.05的指标纳入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糖尿病、假体类型、手术入路、术后血红蛋白、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出血量的OR值>1,是THA术后隐性失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高龄患者、糖尿病、非骨水泥型假体、后外侧入路、低术后血红蛋白、术中出血量多、术后引流量多、总出血量多是THA术后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
傅维德米东张旭何杰李德毅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LOGISTIC回归分析
上胸椎结核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上胸椎结核后凸畸形伴脊髓损害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自2001年5月-2009年6月我院收治住院上胸椎结核后凸畸形伴脊髓损害手术治疗者12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17-68岁,平均42.5岁;病变部位T1...
张旭吴继生李德毅何杰
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9
2018年
目的探讨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和后外侧入路(posterior approach,P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择我院2013年12月至2016年6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所有病例,共有128例,分为DAA组(57例)和PA组(71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时间、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个月及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及Harris评分;测量术后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及外展角,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DAA组出血量(232.4±28.6)mL低于PA组出血量(382.3±37.5)mL,DAA组下地时间(1.8±0.7)d低于PA组下地时间(4.3±2.1)d,DAA组住院时间(7.4±1.9)d低于PA组住院时间(9.2±2.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AA组的手术时间(112.2±12.6)min长于PA组(98.4±10.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为(2.3±0.9)分,Harris评分(84.3±4.2)分;PA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为(2.9±1.3)分,Harris评分(80.6±6.5)分;DAA组优于P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访时DAA组的VAS评分为(1.5±0.8)分,Harris评分(92.2±5.3)分;PA组VAS评分为(1.3±1.1)分,Harris评分为(90.5±6.8)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术后假体前倾角(21.3±3.3)°,外展角(39.8±5.4)°;PA组术后假体前倾角(20.6±4.3)°,外展角(41.3±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手术出血量小、下地时间早、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较轻、假体位置良好等优点,短期临床疗效与后外侧入路均较为满意,长期临床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傅维德米东张旭何杰李德毅
关键词: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倾角外展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