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文萍

作品数:11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毒死蜱
  • 3篇淡水
  • 3篇农药
  • 3篇浮游
  • 3篇浮游动物
  • 2篇毒性
  • 2篇农药胁迫
  • 2篇葡萄糖
  • 2篇萼花臂尾轮虫
  • 2篇物种
  • 2篇物种构成
  • 2篇轮虫
  • 2篇节肢动物
  • 2篇甲壳
  • 2篇甲壳纲
  • 2篇二糖酶
  • 2篇氨基葡萄糖
  • 2篇氨基葡萄糖苷...
  • 2篇臂尾轮虫
  • 2篇N-乙酰

机构

  • 11篇浙江大学

作者

  • 11篇张文萍
  • 8篇李少南
  • 2篇朱国念
  • 2篇郎倩萍
  • 1篇王全胜
  • 1篇侯式娟
  • 1篇张永顺
  • 1篇田志梅
  • 1篇叶兴乾

传媒

  • 4篇生态毒理学报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0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含量评价农药对花翅摇蚊种群发育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为了进一步探索种群水平的生态风险评估方法,本文利用β-N-Acetyl-D-glucosaminidase(NAGase)的变化量来监测农药对摇蚊种群发育的影响。从花翅摇蚊Chironomus kiiensis体内分离纯化得到电泳纯的NAGase,并通过免疫大白兔制得NAGase的多克隆抗体。运用间接非竞争ELISA法检测抗体特异性,结果表明其与共同存在于水体的一些生物的NAGase的交叉反应率为隆线溞4.41%、老年低额溞3.12%、多刺裸腹溞3.40%、中华薄壳介4.17%、日本沼虾3.23%、白纹伊蚊7.50%、小球藻<0.5%。运用抗体测得毒死蜱、氰戊菊酯和阿维菌素3种杀虫剂对于摇蚊NAGase释放量的12 d-EC50分别为1.2012、0.0043和0.6281μg·L-1,以NAGase活力作为测试终点,测得相应的12 d-EC50:1.4765、0.0051和0.6756μg·L-1,两者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低于以死亡作为测试终点的12 d-LC50:4.8171、0.0954和2.1340μg·L-1,且毒力大小均为氰戊菊酯>阿维菌素>毒死蜱。上述结果表明,利用NAGase多克隆抗体可以特异性地检测农药对花翅摇蚊种群发育的影响。
周素锐张文萍李少南朱国念
关键词:毒死蜱氰戊菊酯阿维菌素风险评估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
浮游动物物种构成对于淡水测试系统抗农药胁迫能力的影响
多物种系统在农药生态效应的评估中不可或缺,有必要探索系统的建立和应用,为此笔者构建了包含隆线溞(Daphnia carinata)、中华薄壳介(Dolerocypris sinensis)和锯缘真剑水蚤(Eucyclop...
徐吉洋张文萍李少南
关键词:浮游动物
三种甲壳纲浮游动物与萼花臂尾轮虫的种间关系被引量:2
2016年
为研究隆线溞(Daphnia carinata)、锯缘真剑水蚤(Eucyclops serrulatus)及中华薄壳介(Dolerocypris sinensis)3种甲壳纲动物种群与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种群的相互关系,作者分别将其以不同接种密度与萼花臂尾轮虫(接种密度为350 ind/L)进行混合培养。轮虫种群密度增长率自混合培养后的第3或4天开始下降,且随着甲壳纲动物接种密度的增加轮虫种群受到的抑制作用增大。当轮虫接种密度为350 ind/L时,3种甲壳纲动物的种群变化有所不同:(1)当隆线溞起始密度低于150 ind/L时,其种群生长受到轮虫的明显抑制;而当隆线溞起始密度达到350 ind/L时,其在混合培养与单独培养下的种群变化基本一致,这表明轮虫对隆线溞种群生长无抑制作用。(2)与隆线溞不同,锯缘真剑水蚤和中华薄壳介在混合培养下的种群数量持续增长。但与锯缘真剑水蚤相比,中华薄壳介在混合培养下的种群增长速度较慢。
张文萍徐吉洋李少南
关键词:隆线溞萼花臂尾轮虫
萼花臂尾轮虫毒性试验的方法学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为尝试以群体取代个体作为轮虫室内毒性试验目标物的可行性,本项研究以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作为实验生物开展相关实验,建立生命表并确定接种密度对于种群生长率的影响,并且用3种农药(毒死蜱、丁草胺、三唑酮)开展了轮虫毒性试验。生命表实验结果表明,轮虫的平均寿命和世代周期分别为(78.76±33.08)h和(51.56±20.55)h。接种密度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接种密度的提高,轮虫种群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基于接种密度实验的结果,毒性试验以35个·(100 m L)-1作为受试种群的起始密度,试验周期定为144 h。毒性试验结果显示,毒死蜱对轮虫的96 h-EC50和120 h-EC50分别为0.6066 mg·L-1和0.7323mg·L-1;丁草胺对轮虫的96 h-EC50和120 h-EC50分别为1.851 mg·L-1和3.058 mg·L-1;三唑酮对轮虫的96 h-EC50和120 h-EC50分别为12.84 mg·L-1和11.63 mg·L-1。本项研究的结果肯定了以群体取代个体作为轮虫室内毒性试验目标物的可行性。
徐吉洋张文萍李少南郎倩萍
关键词:毒死蜱丁草胺三唑酮萼花臂尾轮虫毒性试验接种密度
呋虫胺原药及两种剂型对三种甲壳纲生物的毒性与风险评价被引量:10
2015年
采用静态法测定了呋虫胺原药、20%可溶性粉剂(SP)和1%颗粒剂(G)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老年低额溞(Simocephalus vetulus)和锯缘真剑水蚤(Eucyclops serrulatus)三种甲壳纲生物的24 h和48 h毒性。结果表明,以实测浓度计,呋虫胺原药、可溶性粉剂和颗粒剂对大型溞的48h-LC50分别为1.08、22.96、0.36 mg·L-1,对老年低额溞的48h-LC50分别为1.21、10.65、0.40mg·L-1,对锯缘真剑水蚤的48h-LC50分别为0.08、0.04、0.04 mg·L-1。与呋虫胺原药相比,1%颗粒剂对大型溞和低额溞的急性毒性增大,可溶性粉剂对二者的毒性则降低,但两种剂型对剑水蚤的毒性均略高于原药,且二者毒性差异不显著。另采用暴露浓度估计模型(GENEEC)对呋虫胺两种使用方法(即SP喷施和G撒施)所对应的急性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颗粒剂对大型溞、低额溞、剑水蚤的风险熵值(RQ)分别为0.070、0.063、0.63,可溶性粉剂的分别为0.000 54、0.001 2、0.31。这说明:就物种而言,呋虫胺对剑水蚤的急性风险较高,对其他两种生物无急性风险;就剂型而言,颗粒剂剂型的急性风险较可溶性粉剂高。
张文萍王全胜徐吉洋朱国念李少南
关键词:呋虫胺原药剂型甲壳纲急性毒性
浮游动物物种构成对于淡水测试系统抗农药胁迫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
2020年
多物种系统在农药生态效应的评估中不可或缺,有必要探索系统的建立和应用,为此笔者构建了包含隆线溞(Daphnia carinata)、中华薄壳介(Dolerocypris sinensis)和锯缘真剑水蚤(Eucyclops serrulatus)3种节肢动物当中的1种或全部,以及包含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的4组多物种系统。它们被用来测量杀虫剂毒死蜱的群落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包含3种节肢动物的测试系统比只包含1种的系统中群落结构更稳定,更能够揭示杀虫剂对轮虫的诱导效应,其对杀虫剂也更敏感。毒死蜱在该系统内的最高无作用浓度(NOEC)和最低有效浓度(LOEC)分别为0.25和1.25μg·L^-1。本研究所构建的是一类总氮、总磷和浊度水平趋于下降的测试系统。杀虫剂的引入促进了系统内p H、铵态氮和电导率水平的上升以及总氮、总磷和浊度水平的下降。从LOEC的数值及持续时间上看,游离态壳二糖酶可以被用来指示农药对浮游动物的胁迫。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包含3种节肢动物的测试系统能够更准确地衡量农药对浮游动物的生态胁迫。
徐吉洋张文萍李少南
关键词:浮游动物
基于耦合网络的级联失效研究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已迈入了复杂网络时代。十多年来,复杂网络作为一个跨学科的新兴领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复杂网络这一研究领域中,一方面,网络拓扑的研究拓展了人们对复杂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
张文萍
关键词:复杂网络优化设计
文献传递
河北省地方标准《生鲜牛乳快速检验方法》
张永顺田志梅裴世弟张文萍李迎霞叶兴乾
该标准适用于生鲜牛乳的快速检验,本标准规定了生鲜牛乳的感官、理化、微生物及牛奶掺伪的快速检验方法;该标准化学法中的蛋白质检验比现行国标方法准确、简便、快速并有效地解决了蛋白质掺假问题;本标准的编写规则符合GB/T1.1和...
关键词:
关键词:河北省地方标准
毒死蜱对六种淡水节肢动物的毒性与风险评价被引量:13
2014年
采用静态法测定了毒死蜱对六种水生节肢动物的48 h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按实测浓度计,毒死蜱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老年低额溞Simocephalus vetulus、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锯缘真蚤Eucyclops serrulatus、介形虫Pseudocandona sp.、花翅摇蚊Chironomus kiiensis幼虫的48 h-LC50(单位:μg·L-1)分别为0.523、0.0528、0.178、7.32、2.75、90.3。这表明毒死蜱对于上述6种水生节肢动物均属于剧毒。将稻田施药下的环境浓度预测值(EECs)与基于实测浓度的48 h-LC50相比对,得到毒死蜱相对于6种水生节肢动物的急性风险商值(RQ)分别为10.29、52.95、27.20、0.73、1.96、0.06。这说明除了摇蚊幼虫,按推荐剂量使用的毒死蜱对于其他5种水生节肢动物有较高程度的急性风险。
徐吉洋张文萍李少南侯式娟
关键词:毒死蜱浮游动物摇蚊环境浓度
水生节肢动物在室外微宇宙内的动态变化:游离态NAGase指示下的毒死蜱研究
作为高毒有机磷农药的替代品,毒死蜱在农田中的使用趋于频繁,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富含沉水植物的室外微宇宙系统(500 L)为工具,研究在不同浓度(0.2-1312.2μg/L)的毒死蜱胁迫下,...
张文萍
关键词:毒死蜱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