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永栋

作品数:55 被引量:228H指数:9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脊髓
  • 13篇腰椎
  • 13篇颈椎
  • 10篇椎间盘
  • 10篇脊髓损伤
  • 9篇退行性
  • 8篇腰椎退行性
  • 7篇细胞
  • 7篇颈椎间盘
  • 6篇腰椎退行性疾...
  • 6篇手术
  • 6篇退行性疾病
  • 6篇疗效
  • 6篇内固定
  • 6篇节段
  • 6篇颈椎病
  • 6篇骨质
  • 6篇骨质疏松
  • 5篇椎间盘置换
  • 4篇动物

机构

  • 50篇北京中医药大...
  • 18篇北京中医药大...
  • 5篇中日友好医院
  • 4篇清华大学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巴彦淖尔市医...
  • 1篇宝鸡市中医医...
  • 1篇北京中日友好...

作者

  • 54篇杨永栋
  • 51篇俞兴
  • 32篇赵赫
  • 16篇王逢贤
  • 14篇徐林
  • 14篇曲弋
  • 13篇熊洋
  • 12篇杨济洲
  • 7篇胡振国
  • 6篇贺丰
  • 5篇唐向盛
  • 4篇曹旭
  • 4篇毕连涌
  • 4篇赵子义
  • 4篇陈思学
  • 3篇刘涛
  • 2篇高誉珊
  • 2篇刘涛
  • 1篇朱陵群
  • 1篇穆晓红

传媒

  • 14篇中国组织工程...
  • 8篇生物骨科材料...
  • 5篇中国矫形外科...
  • 5篇中国脊柱脊髓...
  • 4篇世界中医药
  • 3篇中国骨伤
  • 2篇实用骨科杂志
  • 2篇中医正骨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中医骨伤...
  • 1篇中国中医药现...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骨科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年份

  • 4篇2024
  • 11篇2023
  • 12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6篇2017
  • 6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3
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非融合与融合固定比较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比较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椎弓钉非融合与融合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2月62例三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0例采用椎管减压非融合椎弓钉-PEEK棒固定,32例采用减压常规钉-棒融合固定。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两组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切口愈合等级、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非融合组手术时间[(172.2±48.7)min vs(216.5±75.4)min,P<0.05]及术中出血量[(216.5±75.4)ml vs(268.8±94.5)ml,P<0.05]显著优于融合组。所有患者平均随访(28.1±3.8)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及LSDI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7.2±4.1)vs(9.7±3.9),P<0.05]及末次随访时[(6.8±3.7)vs(8.9±3.6),P<0.05]非融合组的LSDI评分显著优于融合组。影像方面,术前两组间上位椎间ROM、固定节段ROM、腰椎整体ROM、Pfirrmann分级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非融合组上位椎间活动度均显著小于融合组[(5.2±3.4)°vs(6.3±3.2)°,P<0.001;(5.3±3.7)°vs(6.7±3.8)°,P<0.001]。术后3、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非融合组固定节段ROM均显著大于融合组[(8.4±3.6)°vs(2.1±0.9)°,P<0.001;(9.7±2.3)°vs(1.4±0.5)°,P<0.001;(11.5±2.9)°vs(0.9±0.4)°,P<0.001]。末次随访时腰椎整体活动度显著大于融合组[(26.2±6.8)vs(23.4±3.5),P=0.012]。末次随访时,非融合组上邻椎间隙Pfirrmann分级显著优于融合组[Ⅰ/Ⅱ/Ⅲ/Ⅳ/Ⅴ:(5/15/7/3/0)vs(4/12/11/4/2),P=0.014]。[结论]非融合术后能保留固定节段部分活动度、患者腰背部僵硬感较轻,对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影响相对较小。
刘涛俞兴关健斌杨永栋杨济洲赵赫曲弋王逢贤赵子义赵丁岩
关键词:腰椎退行性疾病非融合固定邻近节段退变
现代骨科临床应用补肾壮筋汤的Meta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系统评价补肾壮筋汤治疗骨科疾病的临床疗效,以循证医学角度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2016年5月1日以前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关于补肾壮筋汤治疗骨科疾病的文献,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采用改良Jadad量表评价,提取各研究中的数据并进行总体效应量合并,并将这些研究的数据通过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补肾壮筋汤治疗骨关节炎的早期随访情况,补肾壮筋汤与阳性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7;95%CI:(0.99,1.15),P=0.09];补肾壮筋汤治疗下腰痛的早期随访情况,补肾壮筋汤与阳性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33;95%CI:(1.19,1.50),P<0.00001]。结论:补肾壮筋汤在骨科疾病治疗中具有一定优势,但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局限性,希望开展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加以验证。
赵赫俞兴唐向胜贺丰杨永栋熊洋胡振国徐林
关键词:补肾壮筋汤骨关节炎下腰痛骨质疏松META分析
探究扭矩测量法获得骶骨螺钉双皮质固定的可行性
2024年
目的探究徒手结合扭矩测量法获得高骶骨螺钉双皮质率的可行性及获得双皮质固定最佳深度的方案。方法纳入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行后路腰椎动态固定的48例患者,根据螺钉置入深度分为双皮质180°组、360°组和720°组,对比各组病例骶骨螺钉置入扭矩、双皮质率及螺钉松动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3.5±5.1)个月(12~21个月)。双皮质180°组、360°组和720°组的双皮质率分别为66.67%、94.12%和93.75%:双皮质180°组与360°组、720°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皮质360°组和72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皮质180°组、360°组和720°组骶骨螺钉松动率分别为23.33%、5.88%和3.13%:双皮质180°组与360°组、720°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皮质360°组和72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徒手结合扭矩测量法可以在较少经济支出情况下,获得较高骶骨双皮质率,安全性高,操作较为便捷,可辅助临床医生进行骶骨置钉。
姜国正许卢春马昱堃关键斌杨永栋熊洋曲弋俞兴赵赫
关键词:腰椎退行性病变骶骨螺钉螺钉松动
新型国产颈椎间盘实验山羊模型的建立及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观察新型国产人工颈椎间盘系统植入山羊体内的效果,为其进一步改进和临床应用提供基础。方法12只实验山羊随机分为2组,手术组摘除颈3/4间盘,行国产人工颈椎间盘植入术,对照组不手术。分不同时间点行颈椎正侧位X线检查,测量椎间隙高度、椎间角、前凸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动物实验中所有山羊均成活,无切口感染及瘫痪,统计学比较显示,不同时间点的椎间隙高度、椎间角、前凸角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新型国产人工颈椎间盘系统操作简便,手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动物并发症少,恢复活动早,术后较好的保持了椎间隙高度和生理曲度。
王逢贤徐林俞兴曹旭杨永栋
关键词:颈椎动物实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
椎体CT值鉴别新鲜与陈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可行性被引量:12
2023年
背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发病率逐年递增,临床上区分新鲜或陈旧骨折决定了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对于没有相关检查设备的医院以及MRI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全身骨扫描有禁忌证的患者,寻找一种可以鉴别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性质的简便快速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对比分析椎体CT值与MRI鉴别新鲜与陈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一致性,探讨应用椎体CT值诊断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住院且具有完整MRI、CT检查资料的患者40例,年龄55-89岁,平均(74.63±9.71)岁。根据MRI影像明确椎体骨折性质:MRI压脂像出现骨髓水肿像的高信号影诊断新鲜骨折;椎体形态楔形变化但压脂像未见信号异常则诊断陈旧骨折。对相应椎体及上下邻椎分别测得椎体CT值,目标椎体CT值明显高于邻椎CT值诊断为新鲜骨折,目标椎体CT值与邻椎CT值无明显差异诊断为陈旧性骨折。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比MRI与椎体CT值判定的新鲜骨折及陈旧骨折的一致性。结果与结论:(1)40例患者共累及55个椎体,MRI诊断新鲜骨折椎体42个,陈旧骨折椎体13个;(2)测量相应椎体CT值,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新鲜骨折椎体CT值(139.99±49.69)HU高于正常邻椎CT值(60.44±34.74)HU,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陈旧性骨折椎体CT值(55.65±31.31)HU与正常邻椎CT值(55.07±29.47)HU均值相差约6.19 HU(1.09-14.51 HU),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利用椎体CT值诊断新鲜骨折椎体41个,陈旧骨折椎体14个;(4)Wilcoxon秩和检验MRI与椎体CT值在鉴别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新鲜和陈旧骨折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Kappa值=0.951);(5)提示椎体CT值在诊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新鲜骨折与陈旧骨折上与MRI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通过�
冯宁宁姜国正俞兴赵赫杨永栋关健斌马昱堃王舒阳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新鲜骨折陈旧骨折
腰椎椎体CT值与可灌注骨水泥螺钉注入强化剂加强固定的相关性研究
2022年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CT值与骨水泥螺钉注入强化剂的相关性,初步筛选需行骨水泥强化的椎体CT值临界范围。方法回顾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行腰椎内固定融合术患者资料89例,随访2年以上。按腰椎椎体是否注入骨水泥将患者分为骨水泥组与非骨水泥组。骨水泥组29例,男4例,女25例;年龄54~84岁,平均(67.8±1.4)岁。非骨水泥组60例,男20例,女40例;年龄52~85岁,平均(69.4±0.9)岁。测量患者L_(3~5)椎体的CT值,以Logistic回归分析CT值与椎体是否行骨水泥强化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CT值对骨水泥强化的预测价值,初步筛选L_(3~5)椎体需行骨水泥加强固定的CT值临界范围。结果骨水泥组L_(3)、L_(4)、L_(5)椎体CT值分别为(65.4±6.0)HU、(68.9±6.5)HU、(78.9±6.3)HU;非骨水泥组L_(3)、L_(4)、L_(5)椎体CT值分别为(97.4±3.8)HU、(101.5±4.0)HU、(117.1±5.0)HU,两组间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椎体CT值与骨水泥螺钉是否灌注骨水泥的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L_(3)椎体:OR=0.938,95%CI(0.909~0.967);L_(4)椎体:OR=0.955,95%CI(0.933~0.978);L_(5)椎体:OR=0.958,95%CI(0.937~0.979),均呈显著负相关。椎体CT值与椎弓根螺钉需行骨水泥强化的ROC关系为: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C)>0.70(P<0.05),椎体CT值对骨水泥强化具有较好预测价值。根据约登指数选取特异性和灵敏性之和最大值对应的椎体CT值,即L_(3)椎体70 HU,L_(4)椎体95 HU,L_(5)椎体99 HU作为预测椎体需行骨水泥强化的界值。结论腰椎椎体CT值可用于预测椎弓根螺钉是否需行骨水泥强化固定,CT值越低,越建议骨水泥强化。
姜国正冯宁宁俞兴赵赫曲弋王逢贤杨永栋马昱堃
关键词:脊柱内固定CT值螺钉松动
颈椎成骨性退变间盘组织学改变及局部骨化灶的潜在形成机制被引量:1
2022年
背景:病变椎间盘周围成骨性退变可加重神经压迫,增加手术风险。但目前国内外对临床颈椎成骨性退变患者间盘组织学的改变及潜在成骨机制鲜有报道。目的:对颈椎成骨性退变患者病变椎间盘进行组织学观察,并初步探索局部骨化灶潜在形成机制。方法:临床筛选颈椎病手术治疗患者,术中收集手术节段病变椎间盘组织,根据术前颈椎X射线片及CT检测将所有椎间盘样本分为成骨组和非成骨组。对两组样本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三色染色及番红O固绿软骨染色比较椎间盘组织学差异;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并进行半定量检测比较两组椎间盘及骨赘样本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下游p-Smad2/3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①椎间盘样本可明确区分外层纤维环、内层纤维环及髓核,骨化样本中均可明确观察到成熟的骨小梁及骨髓腔;②组织学上,成骨组椎间盘内细胞数量显著多于非成骨组(P<0.05);但基质中蛋白多糖含量显著低于非成骨组(P<0.05);③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2/3在所有椎间盘及骨赘组织中均可见;④成骨组转化生长因子β1、p-Smad2及p-Smad3在局部的含量均显著高于非成骨组(P<0.05);⑤结果显示,与非成骨性退变相比,颈椎成骨性退变患者的椎间盘组织退变更为严重;局部微环境中更高含量的转化生长因子β1对成骨性退变或具有促进作用,而下游活化的p-Smad2/3对成骨的作用存在差异。
熊洋杨莹骊高誉珊王秀梅杨永栋杨永栋赵赫赵赫杨凯坦俞兴
关键词:颈椎间盘骨赘组织学SMAD2/3
可灌注骨水泥螺钉在伴有骨质疏松的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观察可灌注骨水泥螺钉在伴有骨质疏松的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采用可灌注骨水泥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伴有中重度骨质疏松的腰椎退行性疾病28例,其中男9例,女19例,年龄55~86岁,平均76岁。术前行腰椎正侧位、双斜位及动力位X线摄片,腰椎CT、MRI及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DXA)检查明确诊断。28例患者均有中重度腰椎管狭窄,其中合并退行性脊柱侧弯16例,退行性腰椎滑脱12例,腰椎间盘突出16例。骨质疏松按Jikei分级,Ⅱ级9例,Ⅲ级19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腰痛疾患评分标准评定患者腰腿痛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采用影像学资料观察有无椎弓根螺钉松动、脱出、断裂及骨水泥渗漏情况发生,对融合情况进行综合评定。结果:28例患者住院时间10~14 d,平均12 d;手术时间100~150 min,平均120 min;出血量200~600 ml,平均350 ml(3节段以上手术,术中使用血液过滤回收),术后引流量150~600 ml,平均300 ml,均未使用异体血;每椎体骨水泥注入量2~3 ml,注入中2例出现骨水泥渗漏,均为椎旁血管渗漏,无椎管内渗漏迹象;及时终止骨水泥注入,未发生神经损伤、骨水泥毒性反应以及血管栓塞、肺栓塞等重度并发症。依据X线片评估标准,18例达到坚强骨融合,10例属于不确切性融合,但融合节段未出现假关节形成。未出现螺钉松动、脱出、断裂现象。VAS、JOA评分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可灌注骨水泥螺钉技术治疗伴有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症效果满意。
曲弋俞兴王逢贤杨济洲杨永栋赵丁岩王河军陈思学
关键词:腰椎退变椎管狭窄骨质疏松椎弓根螺钉骨水泥
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伤的相关信号通路被引量:9
2017年
背景:在脊髓损伤的病理过程中,原发性损伤对脊髓神经结构的伤害难以逆转,目前国内外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通过各种手段干预"继发性损伤"阶段,减少神经元的坏死和凋亡,减少损伤面积的进一步扩大,为轴突再生创造良好的微环境,阻断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伤的进展并促进神经再生。目的:通过回顾分析国内外关于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伤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报道,以明确参与脊髓损伤后继发损伤中的关键信号通路及药物作用途径,为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spinal cord injury,signaling pathway"为英文关键词,以"脊髓损伤,信号通路"为中文关键词,计算机检索Pub 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2006至2016年有关脊髓损伤信号转导通路的文献,就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伤相关信号通路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目前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伤相关信号转导通路主要集中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PI3K/PKB(Akt)信号通路、Janus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JAK/STAT)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方面;(2)以上通路在脊髓损伤后继发损伤的发生发展及修复中扮演重要角色,值得深入研究。
杨永栋赵赫俞兴唐向盛胡振国陈思学刘涛徐林
关键词:脊髓损伤继发性损伤细胞信号转导通路药物作用
Isobar EVO非融合动态固定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的中期疗效被引量:1
2022年
背景: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的治疗是脊柱外科的研究热点,传统延长融合节段的手术有可能加速邻椎病的再次出现。以椎弓根螺钉为基础的非融合技术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和预防邻近节段退变中表现出良好的中短期疗效,但采用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的临床疗效亟待研究。目的:评估Isobar EVO非融合动态固定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7年12月于东直门医院因保守治疗无效后再次手术的邻椎病患者,纳入了其中15例接受Isobar EVO原位非融合动态稳定治疗的患者,并回顾了病历、手术报告和X射线成像研究。比较手术前后的临床结果(包括腰痛和下肢痛目测类比评分、腰椎功能障碍指数、SF-36量表生理健康评分)和影像学测量指标(包括手术节段及上位邻近节段活动度、手术节段前凸角和腰椎前凸角、手术节段及上位邻近节段平均间隙高度指数)。结果与结论:15例患者完成了至少3年的随访。(1)临床结果:末次随访时各项评分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但随访各时段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影像学测量指标: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减少[(3.16±0.45)°vs.(6.32±1.81)°,P<0.05],上位邻近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增加[(5.51±1.22)°vs.(4.87±1.47)°,P<0.05],腰椎前凸角较术前明显增加[(30.95±8.96)°vs.(27.12±9.67)°,P<0.05],手术节段前凸角较术前明显增加[(11.32±4.86)°vs.(10.14±6.44)°,P<0.05],手术节段平均间隙高度指数较术前明显增大(33.23±3.83 vs.32.79±4.06,P<0.05),但上位邻近节段平均间隙高度指数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指标在术后随访各时段之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在随访周期内未见内置物松动,未再次发生邻椎病。(3)结论:Isobar EVO非融合动态固定是治疗邻椎病的有效方式,临床效果明显。术后3年�
宋佳伟杨永栋俞兴杨济洲王逢贤曲弋毕连涌
关键词:翻修手术腰椎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