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辉
- 作品数:28 被引量:70H指数:6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2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HCV感染过程中相关细胞因子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07年
- 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疾病,目前全世界大约有2亿丙肝病毒(HCV)感染者。HCV感染后有80%以上的急性病例转变为慢性持续感染,且易发展至肝硬化,甚至肝癌。细胞免疫,包括固有免疫和特异性细胞免疫,在抗HCV感染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其中涉及到的细胞包括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抗原提呈细胞(DC细胞)、
- 宋春辉程云
- 关键词:相关细胞因子抗HCV特异性细胞免疫丙型病毒性肝炎自然杀伤细胞抗原提呈细胞
- 模拟HCV HVR1免疫7肽对HCV感染者免疫细胞的影响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了解在模拟HCV HVR1免疫7肽(7P)刺激条件下,HCV感染者免疫细胞变化情况。方法分离HCV感染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和7P共同孵育培养后,应用IL-10、IFN-γ、TNF-α抗体进行细胞内因子染色,应用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及FACSCalibur软件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肝硬化组CD4+CD8-T细胞和CD4-CD8+T细胞以及肝炎组的CD4+CD8-T细胞分泌INF-γ明显升高,NK及NKT细胞组也明显升高;肝硬化组CD4+CD8-T细胞及CD4-CD8+T细胞分泌IL-10明显升高,而所有的NK及NKT细胞组则明显下降;NK及NKT细胞分泌TNF-α明显升高。结论7P能够通过调节细胞因子分泌改变免疫细胞的免疫反应方式,可能有利于清除病毒的同时缓解炎症反应。
- 宋春辉杨斌程云陈黎明
- 关键词:免疫学试验免疫学试验
- HBV相关肝病总胆汁酸测定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HBV感染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的变化。方法常规检测血清总胆汁酸水平。结果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BA水平显著升高,差异非常显著(P<0.01);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存活组TBA水平明显低于死亡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TBA水平与ALT、ALB、CHE呈明显的相关性(P均<0.01)。结论血清TBA水平是反映肝损伤的程度,对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 于双杰叶文华邹正升耿华李元元林沪杨斌宋春辉王陆军陈黎明
- 关键词:乙型肝炎总胆汁酸预后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后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h1与Th2细胞变化
- 2010年
- 目的 研究聚乙二醇IFN-α2a(Peg-IFN-α2a)治疗后完全应答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Th1与Th2细胞频数变化.方法 抽取应用Peg-IFN-α2a治疗发生完全应答乙型肝炎患者7例、健康对照者9名、未进行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9例的静脉血,分离血清及外周血单核细胞(PMBC),检测血清中HBV标志物、HBV DNA、ALT以及外周血中的CD3+CD4+IFN-γ+T细胞、CD3+CD4+IL-4+T细胞的频数.结果 7例患者发生HBsAg转换的时间最短为36周,最长为49周,平均为(39.28±6.44)周.患者外周血中CD3+CD4+IFN-γ+T细胞的频数表现为持续下降,但6个月后仍高于健康对照;而CD3+CD4+IL-4+T细胞的频数在发生应答的时间点升高,明显低于健康对照,6个月后下降.结论 应用Peg-IFN-α2a治疗后发生完全应答的患者,体内Th1类免疫应答下降而Th2类应答不足,体内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炎症反应.
- 宋春辉李元元陈黎明张纪元
- 关键词:干扰素Α-2ATH1细胞TH2细胞
- 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治疗完全应答HBV感染患者分泌γ干扰素变化的研究
- 2011年
- 目的研究应用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治疗后发生完全应答的HBV感染患者血清及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γ干扰素(IFN-γ)变化的意义。方法抽取应用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治疗发生完全应答HBV感染患者应答点及6个月后以及健康对照者、未进行治疗的HBV患者的静脉血,分离血清及单核细胞,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标志物(HBV-M)、乙型肝炎病毒核酸定量(HBV-DNA)、丙氨酸转移酶(ALT)以及血清中和分别应用抗-CD3、抗-CD28和HBcAb刺激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分泌上清中的IFN-γ。结果与未进行治疗的HBV患者相比,完全应答者血清中及PBMCs分泌的IFN-γ明显下降;与正常对照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治疗有效清除病毒的同时,发生完全应答患者分泌IFN-γ的能力恢复正常,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及肝脏组织的修复。
- 宋春辉杨斌石峰陈黎明
- 关键词:血清外周血单核细胞Γ干扰素
- 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变化的影响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研究恩替卡韦(entekavir,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过程中Th17细胞的变化。方法在应用ETV治疗的不同时间点抽取HBV感染患者及健康对照者静脉血,分离血清及外周血单核细胞(PMBC),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标志物(HBV-M)、乙型肝炎病毒核酸定量(HBVDNA)、丙氨酸转移酶(ALT)以及外周血中的Th17细胞的频数。结果应用ETV治疗后患者ALT及HBVDNA从4周开始出现明显下降,IL-17+及IL-17+IFN-γ-T细胞的频数在第4周时明显升高[IL-17+(6.32±2.26)%,IL-17+IFN-γ-T(4.68±1.73)%],其后逐渐下降至24周,在48周时接近于基线点,在所有时间点均高于健康对照(P<0.05)。IL-17+IFN-γ+T细胞的频数第4周时明显升高,在36周时达到峰值[IL-17+IFN-γ+T(1.92±0.97)%],在48周时明显下降,但在所有时间点明显高于健康对照(P<0.05)。结论 ETV在有效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能够降低体内Th17细胞的频数,意味着体内炎症反应的减轻,同时也可能削弱机体清除病毒的能力。
- 宋春辉杨斌陈黎明张纪元王陆军
- 关键词:恩替卡韦乙肝病毒TH17细胞
-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过程中血清白细胞介素17及白细胞介素22变化的研究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研究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过程中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及白细胞介素22(IL-22)的变化。方法在应用ETV治疗的不同时间点抽取HBV感染患者及健康对照者静脉血,分离血清,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标志物(HBV-M)、乙型肝炎病毒核酸定量(HBV-DNA)、丙氨酸转移酶(ALT)以及血清中的IL-17和IL-22。结果应用ETV治疗后患者ALT及HBV-DNA从4周开始出现明显下降,血清中的IL-17也从4周开始出现明显升高,其后逐渐下降,而IL-22表现为在12周时明显下降,其后逐渐升高。结论 ETV在有效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体内IL-17和IL-22的变化可能意味着免疫耐受的打破,可能有利于体内炎症反应的减轻。
- 宋春辉杨斌陈黎明石峰
- 关键词:恩替卡韦乙肝病毒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22
- HCV HVR1模拟肽诱导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免疫应答机制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与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7肽诱导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DC)在体外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方法采用"Bulk培养法"从小鼠骨髓获得DC,经7肽负载;取经7肽免疫10天的小鼠脾细胞,分选获得CD4+T和CD8+T细胞;将脾细胞与DC共孵育24小时,收集上清,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因子。结果培养的细胞表面CD11c的表达率超过80%,具有典型的DC形态;实验组CD4+T细胞上清中TNF-α降低I,L-5I、L-2和INF-γ升高;实验组CD8+T细胞上清中IFN-γ、TNF-αI、L-10和IL-6较对照组有所升高,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7肽能诱导以Th1及CD8+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反应。
- 杨斌宋春辉迟淑萍陈黎明程云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模拟肽干扰素-Γ白介素-10
- 复方苦参碱干预大鼠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的作用观察被引量:8
- 2009年
- 目的研究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脏纤维化模型血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变化与肝脏纤维化程度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复方苦参碱注射液缓解肝脏纤维化进程的机制。方法应用四氯化碳诱导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并以复方苦参碱注射液进行试验性治疗,观察了第4,6,9周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的血清TGF-β1水平及病理学结果的变化。结果在第4、6、9周,模型组及治疗组的TGF-β1水平及病理评分均明显升高,而模型组较治疗组升高更加明显。结论TGF-β1作为检测肝脏纤维化的指标,可以有效的反映不同阶段肝脏纤维化变化的情况;复方苦参碱能够有效缓解肝脏纤维化进程。
- 于金华宋春辉陈国凤
- 关键词:纤维化
- 409例肝硬化和重型肝炎病例的MELD评分结果的构成分析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应用两种评分方法对409例肝硬化及重型肝炎患者进行评估比较,分析血清肌酐、血清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对MELD评分结果的影响程度。方法统计409例肝硬化及重型肝炎患者的相关资料,应用Child和MELD评分法分别计算后应用Chi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A、B、C、D各个级别的病情的加重,MELD评分明显升高。各个级别的血清胆红素、INR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各个级别的血清肌酐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血清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变化及不同能够明显影响到评分结果,而血清肌酐的结果对评分结果的影响不显著。MELD应与多因素分析及临床经验有机结合,才是符合临床实际的判断严重肝病预后的较科学手段。
- 宋春辉陈黎明张玲霞
- 关键词:MELD评分系统肝硬化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