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新
- 作品数:56 被引量:540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我国35~74岁成人肥胖发病率及其可控危险因素的前瞻性队列随访研究被引量:24
- 2014年
- 目的 了解我国成人肥胖的发病率,并探讨肥胖相关可控危险因素.方法 以1998年中国心血管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和2000年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的27 020名35 ~ 74岁成人的调查作为基线,进行平均7.9年的前瞻性随访,收集肥胖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指标;以BMI (kg/m2) 24.0~27.9作为超重,≥28.0作为肥胖,分别计算超重和肥胖的发病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性别、年龄、南北方、城乡等基线相关因素后,计算各危险因素对于肥胖发病的相对危险度.结果 我国35 ~ 74岁成人肥胖年发病率为6.97‰,女性(7.74‰)高于男性(6.10‰),北方(9.29‰)高于南方(5.10‰),农村(7.28‰)高于城市(6.52‰),超重年发病率为24.83‰.多因素调整后,与高中(12年教育)以下学历人群相比,高中及以上学历人群肥胖发病风险降低18%;中等收入人群肥胖发病相对风险是低收入人群的1.28倍;与从事中-重度体力工作人员相比,从事轻度体力工作和非在岗(家务劳动和退休)人员发病风险分别增加32%和63%;常饮牛奶和食用中等量水果,分别可以降低38%和19%的肥胖发病,而食用较多红肉可增加肥胖发病风险,常饮花茶者肥胖发病相对风险是不饮茶者的1.34倍.结论 我国35~ 74岁成人肥胖发病率达6.97‰.为了预防与控制肥胖流行,应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增加体力活动,鼓励喝牛奶,适量食用水果,减少红肉的摄入和花茶的饮用,尤其是在低学历和中等收入人群中.
- 李建新樊森李莹陈纪春曹杰黄建凤赵连成刘小清俞玲邓颖陈娜萦郭东双阮连生顾东风
- 关键词:肥胖发病率可控危险因素
- SCNN1B和SCNN1G基因多态性与冷加压试验血压反应的关联研究
- 目的:研究阿米洛利敏感的内皮钠通道基因SCNN1B和SCNN1G的单核苷酸多态(SNP)与冷加压试验(CPT)血压反应的关联关系。方法:在631个家庭的1998例中国汉族个体中进行冷加压试验,分别在基线和冷加压试验后0分...
- 王倩倩李立华刘雪会鲁向锋陈恕凤曹杰李建新刘冬华黄建凤顾东风
- 关键词:血压冷加压试验单核苷酸多态
- 文献传递
- 吸烟和体质指数与肺癌发病的前瞻性研究被引量:16
- 2006年
- 目的探讨吸烟和不同体质指数(BMI)水平对肺癌发病的影响。方法1974、1979和1980年,经统一培训的调查人员采用问卷形式对北京首都钢铁公司5137名年龄≥18岁男性工人进行心血管疾病基线调查,于1982、1987、1993和2001年随访,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吸烟和不同BM I水平与肺癌发病的关系。结果以1974、1979和1980年资料作为基线,进入队列950、1163和3024人,共5137人。以肺癌发病作为观察终点,共随访了103715人.a,实际随访4986人,失访151人,每个观察对象平均随访20.8a,随访率97.06%。此期间发生肺癌106人,其中97人已死亡,肺癌发病率为102.2/10万人.a。肺癌组年龄、吸烟率、饮酒率均高于非肺癌组,BM I低于非肺癌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了年龄等因素后,大量吸烟可增加患肺癌的相对危险度(RR),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BM I的增加,肺癌发病率逐渐降低。调整年龄等因素后,吸烟工人中的肺癌发病RR随BM I升高顺序依次为1.00,0.57和0.33;剔除随访5a新发的10名肺癌患者后,吸烟工人的肺癌发病RR依次为1.00,0.52和0.33,均呈随BM I增加而发病危险降低的趋势,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工人按吸烟与否和不同BM I分组,经调整年龄、饮酒情况后,以吸烟+低体重组为参照,不吸烟+正常体重组、不吸烟+超重和肥胖组、吸烟+正常体重组与吸烟+超重和肥胖组肺癌发病R R分别为0.25(95%CI:0.08~0.84,P<0.05),0.16(95%CI:0.04~0.74,P<0.05),0.45(95%CI:0.46~1.24,P>0.05)和0.23(95%CI:0.07~0.77,P<0.05)。结论吸烟和低体重人群增加肺癌发病危险,戒烟和保持正常体重是预防肺癌的重要措施。
- 陈纪春吴锡桂段秀芳于学海郑润平王建华李建新顾东风
- 关键词:肺肿瘤吸烟
- 新疆塔吉克族、哈萨克族健康成年人脂蛋白(a)水平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了解我国塔吉克族和哈萨克族健康成年人脂蛋白(a)[Lp(a)]水平的分布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于2021年5—10月和2022年3—6月,分别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和富蕴县收集2637名塔吉克族[男1010人,年龄(40.08±14.74)岁;女1627人,年龄(38.27±12.90)岁]和1911名哈萨克族[男720人,年龄(42.10±12.26)岁,女1191人,年龄(40.30±10.28)岁]健康成年人的血液样本,检测空腹血糖(FBG)、肌酐(Cr)、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Lp(a),描述Lp(a)水平在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中的分布情况,比较塔吉克族和哈萨克族Lp(a)水平,使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两民族Lp(a)水平相关因素。结果塔吉克族人和哈萨克族人Lp(a)水平分布均呈偏态分布,Lp(a)水平范围分别为0.40~1229.40 mg/L和0.62~2108.58 mg/L,Lp(a)水平分别为78.90(38.60,190.20)和103.30(49.57,234.2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塔吉克族男性和女性Lp(a)水平分别为77.45(39.80,187.10)和79.90(38.60,192.30)m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8);哈萨克族男性和女性Lp(a)水平分别为109.42(50.49,230.38)和99.01(49.11,237.25)m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8)。将两民族数据合并分析,调整年龄、性别、BMI、吸烟、饮酒、血压、血糖等因素后,Lp(a)水平与LDL-C水平(标准偏回归系数0.136,P<0.001)和民族(标准偏回归系数0.066,P=0.008)相关。结论塔吉克族和哈萨克族健康成年人Lp(a)水平均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哈萨克族Lp(a)水平高于塔吉克族,塔吉克族和哈萨克族不同性别间Lp(a)水平均无差异,LDL-C和民族是Lp(a)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
- 金梦龙马吾苏木·马木特合巴丽·沙帕尔买买提李建新曹杰孟凡华赵倩李华垠姬虹宇贾林·阿布扎力汗阿布都哈力克·艾盖西鲁向锋付真彦
-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塔吉克族
- 从新闻“一包烟的温暖”反思媒体对控烟工作的导向被引量:1
- 2013年
- 2013年2月4日,央视《新闻1+1》栏目播出了"春节,带什么回家?!",片中一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时带给父亲最珍贵的礼物是一包中华烟,在烟草已成为我国严重公共卫生问题的当前,央视作为主流媒体,将一包烟视作最真挚的感情,并在全国范围大加宣传,
- 李建新
- 关键词:吸烟控烟媒体
- 生活方式对中国35~74岁成年人中心型肥胖发病率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4年
- 目的 调查我国成年人中心型肥胖的发病率及其分布特征,并探讨生活方式对中心型肥胖发病的影响.方法 2007-2008年,对1998年和2000年建立的两个队列中27 020名35 ~ 74岁成年人进行随访,收集腰围及生活方式等相关指标;以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和≥80 cm作为中心型肥胖的诊断标准,计算中心型肥胖的发病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基线相关变量(性别、年龄、南北方、城乡及生活方式等)后,计算生活方式对中心型肥胖发病的相对危险度(RR).结果 我国35 ~ 74岁成年男性中心型肥胖(腰围≥90 cm)标化年发病率为2.19%,65岁前,发病率随年龄的升高而逐渐降低;使用腰围≥85 cm和≥80 cm标准,女性中心型肥胖标化年发病率分别为2.64%和4.06%,更年期后(55 ~ 74岁)发病率明显升高.多因素调整后,高中及以上学历者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发病的相对风险较低[RR =0.84(95% CI:0.74 ~0.96)];中心型肥胖发病风险随着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升高而升高;与中-重度体力工作者相比,非在岗者(从事家务劳动和退休者)的发病风险较高[RR=1.17 (95% CI:1.01 ~ 1.36)];饮酒[RR=1.15(95%CI:1.01 ~ 1.32)]、饮花茶[RR=1.49(95%CI:1.28 ~ 1.72)]可以增加中心型肥胖的发病风险,而喝牛奶[RR =0.85(95% CI:0.74 ~0.97)]、饮红茶[RR =0.74(95% CI:0.58~0.95)]可以降低其发病风险.结论 改善生活方式是预防中心型肥胖最有效的途径,应在全社会中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摒弃不良习惯,以遏制中心型肥胖的流行.
- 李建新李莹陈纪春曹杰黄建凤赵连成刘小清俞玲邓颖陈娜萦杨军杨小平顾东风
- 关键词:发病率中心型肥胖
- 与冠心病易感性关联的易感区域chr4q32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及其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与疾病易感性相关联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特别涉及一种与冠心病易感性关联的易感区域chr4q32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及其在评估冠心病易感性中的应用,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所述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是位于染色体4q32上...
- 顾东风黄建凤李建新鲁向锋王来元李宏帆
- 文献传递
- 罗湖区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需求与期望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了解深圳市罗湖区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的需求和期望,分析与服务需求相关的因素,为制订家庭医生服务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于2019年5月通过"罗湖区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平台,对罗湖区居民开展家庭医生服务需求的网络调查,共收集有效答卷14487份。问卷主要内容为居民基本情况、期盼的家庭医生服务、支付方式、签约方式、医生团队信息、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首诊和健康档案等。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罗湖区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64.01%的调查对象希望有一个随时咨询的医生朋友,23.79%的调查对象希望政府全额购买服务,仅17.68%选择完全自付费用,67.22%的居民选择通过社区签约及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或医院就诊签约,65.43%的调查对象希望了解家庭医生团队的专业专长,53.59%的人希望知道家庭医生的电话、微信等联系沟通途径,80.47%的签约对象愿意接受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首诊,83.13%的调查对象愿意为了健康自行到附近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登记自己健康档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1.22)更希望政府全额支付家庭医生服务;企业员工(OR=1.15)和个体工商户(OR=1.22)、在罗湖居住或工作5~9年者(OR=1.12)、与其他家庭成员同住者(OR=1.40)以及深圳医保二档(OR=1.54)和三档者(OR=1.38)的网络签约意愿较高;女性(OR值分别为1.41、1.49)、<45岁(OR值分别为1.44、1.46)、企业员工(OR值分别为1.16、1.20)、罗湖居住≥10年(OR值分别为1.51、1.42)、与直系亲属同住(OR值分别为1.53、1.46)更倾向于接受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首诊和更愿意主动登记建立健康档案(P<0.05)。结论罗湖区中青年人群对于家庭医生服务的需求多样,应关注男性、年龄大、收入低、没有深圳医保一档人群的需求意愿,以期为居民提供更加精细化和优质�
- 林锦春李笑丛黄文静刘芳超王箭李建新黄永平曹杰程蕊容鲁向锋陈纪春孙喜琢顾东风
- 关键词:家庭医生签约
- 中国农村地区高血压患者果蔬摄入对血压进展的影响研究被引量:8
- 2021年
- 目的基于前瞻性队列研究探讨我国农村地区高血压患者果蔬摄入与血压进展的关系。方法中国代谢综合征社区干预研究暨中国家庭健康研究于2007―2008年开展基线调查,收集膳食、体力活动和血压等信息,并于2012―2015年进行随访调查。膳食资料采用食物频率问卷获取,按照研究对象总果蔬、水果和蔬菜摄入量是否达到推荐摄入水平和摄入量的四分位数分别进行分组。根据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随访期间高血压分级升高1级及以上则定义为血压进展。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果蔬摄入与血压进展的关系。结果本研究纳入25080例基线高血压患者,平均随访5.8年,共有4112例高血压患者发生血压进展,进展率为16.4%。总果蔬摄入达标者较未达标者血压进展风险降低17%(OR=0.83,95%CI:0.77~0.90),蔬菜分析结果类似。以总果蔬摄入最低组(Q1)为参照,摄入量位于Q2~Q4组的ORs(95%CIs)值分别为0.86(0.78~0.95)、0.77(0.69~0.86)和0.69(0.61~0.77)(X^(2)_(趋势)=43.02,P<0.001),水果和蔬菜分析结果相似。总果蔬和蔬菜摄入量每增加100 g/d血压进展风险分别下降4%(OR=0.96,95%CI:0.94~0.98)和5%(OR=0.95,95%CI:0.93~0.97),而水果与血压进展风险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OR=0.97,95%CI:0.93~1.01)。结论增加果蔬摄入能够有效降低血压进展的风险,对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具有积极作用。
- 贺枝刘芳超李建新曹杰陈纪春胡东生沈冲顾淑君赵颖馨黄建凤陈恕凤鲁向锋顾东风
- 关键词:水果高血压队列研究
- 静息心率对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影响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究静息心率与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关系,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来自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研究(ChinaPAR)的基线调查,涉及全国15个省市18岁及以上人群117309人。以静息心率60、70、80、90次/min作为切点,将其分为5组(<60次/min组、60~69次/min组、70~79次/min组、80~89次/min组和≥90次/min组),利用ChinaPAR模型计算研究对象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并以≥10%作为高风险人群,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以10年心血管疾病高风险为终点,计算不同静息心率对其的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性别、年龄调整后,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水平随着静息心率的增加而增加,从静息心率<60次/min的2.31%上升至静息心率≥90次/min的2.67%,高风险人群的占比也从5.15%上升至7.09%。调整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工作相关体力活动和家庭人均月收入后,静息心率每增加10次/min,出现10年心血管疾病高风险的概率升高9%(OR=1.09,95%CI 1.06~1.11)。以静息心率70~79次/min作为参照,静息心率80~89和≥90次/min人群中,出现高风险的概率分别升高至1.21(95%CI 1.14~1.29)倍和1.24(95%CI 1.14~1.35)倍。静息心率与10年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在女性、城市人群、家庭人均月收入较高人群中更加明显,而在农民、中度及以上工作相关体力活动人群中相对较弱。结论静息心率与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独立相关,可作为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初筛和干预效果评价的简便易行的辅助指标,尤其是在女性、城市人群、较高收入人群和体力活动不足的人群中。
- 沈安娜李建新刘芳超黄克勇付真彦鲁向锋顾东风
-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静息心率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