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灿

作品数:3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篇地质封存
  • 1篇在线监测
  • 1篇水凝胶
  • 1篇清除率
  • 1篇钛表面
  • 1篇温敏水凝胶
  • 1篇物联网
  • 1篇细菌
  • 1篇细菌清除
  • 1篇细菌清除率
  • 1篇细菌黏附
  • 1篇联网
  • 1篇壳聚糖
  • 1篇缓释
  • 1篇改性
  • 1篇改性处理
  • 1篇CO
  • 1篇表面改性
  • 1篇大数据

机构

  • 3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东省地质过...

作者

  • 3篇张灿
  • 2篇王焱
  • 1篇马建华
  • 1篇张新春
  • 1篇周永章
  • 1篇王安训
  • 1篇邓动梅
  • 1篇林思思

传媒

  • 1篇中华口腔医学...
  • 1篇地学前缘
  • 1篇中华口腔医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6
  • 1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面向地质封存及其泄漏风险评价的CO_(2)物联网在线监测
2024年
CO_(2)地质封存可以在控制CO_(2)排放的同时兼顾社会经济发展,已成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必不可少的技术途径。然而,在CO_(2)地质封存过程中,由于封存的CO_(2)存在向封存区外泄漏或渗漏的风险,这可能对环境以及周围生物造成严重影响。因此,CO_(2)地质封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风险需要得到持续的监测,对于潜在泄漏的监测与识别是碳封存系统安全保障的关键环节。物联网在线监测技术具有的大范围、连续监测和智能分析等特征,较好地契合了地质封存场地的监测需求,但目前还没有在封存监测领域进行大规模应用。为了建立面向地质封存场地的物联网在线监测系统,首先介绍了传感器选择和传感器节点部署的依据,并提出了底层传感技术的设计思路,展示了已完成的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在传感器选择方面,采用红外CO_(2)传感器为主、激光CO_(2)传感器为辅、FT-IR巡逻监测的设计思路。在传感器节点部署方面,采用随机部署与固定部署结合,可移动部署实时优化的设计思路。在网络拓扑结构设计方面,在高泄漏风险的重点区域采用簇状拓扑和网状拓扑混合的方式,在边缘区域则采用星状拓扑、树状拓扑结构与主体区域相连的设计思路。未来伴随着传感器批量化和微型化生产的不断推进,传感器节点的分布组网将逐渐形成规模,物联网在线监测技术将在CO_(2)地质封存场地的监测领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马建华刘金锋周永章周永章陆可飞林星雨王汉雨张灿
关键词:在线监测大数据物联网
不同改性处理钛表面细菌黏附及超声清除率的比较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评估不同改性处理钛表面的细菌黏附情况和超声清除效果,为优化种植体表面改性技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在纯钛试件表面进行机械抛光(机械抛光组)、TiO2纳米管制备(纳米管组)和喷砂酸蚀处理(喷砂酸蚀组),检测表面性能;分别将各组试件与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anus gingivalis,Pg)和唾液混合菌体外共培养1和5d,检测黏附细菌活性;通过活/死菌染色实验观察超声清洗后各组钛试件表面剩余细菌情况(每组每种细菌每个时间点样本量为3)。结果机械抛光组和喷砂酸蚀组表面呈微米结构,纳米管组表面呈纳米结构;喷砂酸蚀组表面粗糙度[(1.62±0.13)μm]显著大于机械抛光组[(0.81±0.10)μm]和纳米管组[(O.79±0.08)μml(P〈0.05)。培养1和5d时3组中机械抛光组堍活性最低(1829±210和13811±3110),Pg生物总量最低(A570值分别为0.80±0.35和1.56±0.30)。培养1d时机械抛光组和纳米管组表面混合菌活性较低(63943±6990和69860±5555),机械抛光组混合菌生物总量最低(A570值为5.84±0.60)。培养5d时3组混合菌活性及生物总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处理后纳米管组表面剩余细菌最少,呈零星分布;各组培养5d后超声清洗的剩余细菌均多于培养1d。结论表面形貌和粗糙度是细菌早期黏附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其影响可能随着生物膜的成熟而减弱;表面形貌对材料表面生物膜的超声清除率起主要作用;纳米管涂层表面有较低的混合菌早期黏附量和更高的细菌超声清除率。
张灿邓动梅王焱
关键词:细菌黏附表面改性细菌清除率
两种消毒方式对壳聚糖水凝胶温敏性能及模型蛋白体外缓释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索两种消毒方式对壳聚糖水凝胶温敏性能及缓释性能的影响,为壳聚糖水凝胶临床应用前消毒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在制备壳聚糖温敏水凝胶前,采用两种方式进行消毒处理。(1)传统组:高压蒸汽消毒壳聚糖-醋酸溶液;(2)改良组:高压蒸汽消毒壳聚糖粉末。检测两组凝胶的成胶时间、旋转粘度;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及截面形貌;傅立叶红外光谱检测特征性吸收峰;采用牛血清白蛋白(BSA)作为模型蛋白,观测体外缓释性能;SDS-PAGE检测缓释后的蛋白完整性。结果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进行统计。结果 37℃时,传统组成胶时间明显长于改良组(t=61.677,P=0.000);改良组的旋转粘度在37℃时达15 000 mPa.s,传统组37℃时粘度为1560 mPa.s,40℃时上升至11 500 mPa.s;两组凝胶表面致密完整,截面均呈三维立体网状多孔结构,传统组孔隙大于改良组;两实验组与未消毒壳聚糖的吸收光谱基本一致;两组均有良好的缓释性能,改良组缓释性能更佳(t=61.415,P=0.000),且释放出的模型蛋白分子结构完整。结论采用改良消毒方式的壳聚糖水凝胶成胶时间更短,温敏性能更佳,缓释性能良好,且与传统组一样能保持缓释蛋白结构完整性。
林思思张新春王安训张灿王焱
关键词:壳聚糖温敏水凝胶缓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