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毅萍

作品数:11 被引量:162H指数:7
供职机构: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宜宾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经济管理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天坑
  • 3篇能值
  • 3篇群落
  • 3篇茶叶
  • 3篇茶叶种植
  • 2篇植物
  • 2篇植物群
  • 2篇植物群落
  • 2篇生态
  • 2篇农业
  • 2篇草地
  • 1篇地理加权回归
  • 1篇影响因素
  • 1篇优势种
  • 1篇植物多样性
  • 1篇商业环境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系统服务
  • 1篇生态种组
  • 1篇生物多样性

机构

  • 11篇福州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福建农林大学
  • 2篇福建省空间信...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四川民族学院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作者

  • 11篇陈毅萍
  • 10篇税伟
  • 3篇王前锋
  • 3篇苏正安
  • 2篇范水生
  • 2篇杜勇
  • 2篇王武林
  • 1篇祁新华
  • 1篇王兴贵
  • 1篇兰肖雄
  • 1篇吴聘奇
  • 1篇张素
  • 1篇李雅婧
  • 1篇王雅文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2篇地理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中国岩溶
  • 1篇经济问题探索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6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专业化茶叶种植影响下的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以福建省安溪县为例被引量:16
2017年
饮茶已逐渐成为世界潮流与时尚,不断扩大的茶叶需求正不断刺激茶叶的增产,茶叶经济发展受到世界瞩目,但关于规模化、专业化茶叶种植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却未得到相应的关注。为研究规模不断扩大的专业化茶叶种植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以专业化茶叶种植大县安溪县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由供给、调节和支持正、负服务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能值法,从不同专业化茶叶种植水平、不同农业种植结构、不同地貌类型三个方面进行评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安溪县以专业化茶叶种植为主的农业生态系统中供给、调节和支持三大服务功能的正服务价值都大于负服务价值,系统以提供正服务为主;(2)专业化茶叶种植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较好的气体、气候调节能力,对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供给与调节功能具有正效应;(3)但专业化种植过程中造成的土壤流失情况也较为严重,对农业生态系统支持功能的负面影响较大;(4)"茶-蔬"、"茶-果"等复合生态茶树种植结构有利于提高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现茶叶经济与农业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税伟陈毅萍苏正安范水生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能值
重度退化的喀斯特天坑草地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稳定性——以云南沾益退化天坑为例被引量:30
2018年
喀斯特天坑是21世纪初命名的宏大地表负地形,其隐域生境为动植物的生长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几年来,随着天坑价值的深入挖掘,天坑独特生境特征及其植物群落逐渐得到重视,但现有研究较多关注原生天坑及轻度退化天坑,对退化程度较高且可进入性较强的退化天坑的研究仍相对薄弱。云南大竹菁天坑属于典型的重度退化天坑,可进入性较强,坑底以草地植物群落为主,将其作为退化天坑的代表性区域开展天坑内外植物群落的特征差异及植物群落的稳定程度研究,有利于补充系列天坑现有的理论知识体系,亦能为广大喀斯特区域的生态恢复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采用野外采样及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定性及定量的角度研究大竹菁退化天坑植被群落特征以及植物群落的稳定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退化天坑内草地群落现有14科35属35种,坑外14科30属30种,坑内外物种组成相对多样,两者优势种差异较大,仅一种共优种;2)退化天坑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坑内外植物群落多样性总体偏低,坑外植物多样性高于坑内植物多样性,但差异不显著,而坑外均匀度却显著高于坑内均匀度;3)坑内外植物群落处于极不相似水平,结构分异明显,群落之间具有较大的生境差异性;4)坑内植物群落种间总体呈正联结性,种间联结较松散,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处于正向演替阶段,而坑外呈负关联性,群落较不稳定;5)采用稳定性分析进一步阐释得出,坑内植物群落离稳定状态仍有一定差距,说明受到人为干扰的重度退化天坑生境仍较脆弱。
简小枚税伟王亚楠王前锋陈毅萍江聪项子源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群落稳定性
基于能值的专业化茶叶种植农业生态系统分析——以福建省安溪县为例被引量:14
2016年
世界饮茶热潮不断推动着我国传统农业——茶叶种植规模的扩大,茶叶经济发展不断受到关注,然而茶叶种植所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却往往被忽视。本研究以专业化茶叶种植县——福建省安溪县为对象,通过综合各乡镇茶叶种植面积、茶叶种植区位商和集中系数3种方法,将安溪县各乡镇茶叶种植专业化情况划分为高度专业化、较高专业化、中等专业化、较低专业化和无茶叶种植5个等级,基于能值理论分析方法,构建安溪县农业生态系统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并建立能值投入密度、环境负载率、可持续发展指数等8个能值评价指标,进行不同专业化茶叶种植农业生态系统的评价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安溪县专业化茶叶种植农业生态系统运行过程中以可更新环境资源投入为主,不同专业化茶叶种植间环境贡献率高达0.96-0.99,而能值投资率仅有0.01-0.04;(2)茶叶种植专业化等级与产出能值密度之间总体上呈正相关,随着专业化等级的不断增强,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总体上不断提高,高度专业化等级茶叶种植的产出能值密度达到4.15E+11 sej·m-2,是无茶叶种植的1.32倍;(3)专业化茶叶种植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专业化茶叶种植等级与净能值产出率之间呈正相关,高度专业化茶叶种植的净能值产出率为1.29,是无茶叶种植的2.86倍,且环境负载率为0.05,具有环境友好性;(4)专业化茶叶种植降低了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系统稳定性指数与茶叶种植专业化等级间呈负相关,无茶叶种植等级系统稳定性指数为1.12,是高度专业化等级的1.56倍。因而在茶叶专业化种植过程中,应注重复合生态茶园建设,提高专业化茶叶种植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并加大科技管理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以进一步提高农业系统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
税伟陈毅萍苏正安范水生
关键词:茶叶农业生态系统能值
兴文喀斯特与中国南方喀斯特旅游资源对比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中国南方喀斯特集中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喀斯特地形地貌。位于中国南方喀斯特区域内的兴文县拥有国内罕见的完整喀斯特景观,丰富独特的喀斯特景观被朱学稳研究员誉为"兴文式喀斯特"。本文运用比较法、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对兴文喀斯特与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项目以及天坑、溶洞、石林等典型喀斯特旅游资源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其资源优势。研究认为,兴文县完整的喀斯特流域上发育了类型丰富多样、品位高、组合好且分布集中的喀斯特自然资源,形成了独特的喀斯特生态僰苗文化资源,与"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一、二期7个代表地一样具有代表性,具有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进一步补充、完善中国南方喀斯特自然遗产资源的条件。
王兴贵税伟陈毅萍兰肖雄
关键词:世界自然遗产
云南中度退化的喀斯特天坑草地植物群落优势种种间关系被引量:27
2018年
喀斯特天坑作为独特的宏大地表负地形,其坑底生境与外界环境相互独立,呈现出独特的植物群落格局及特征.本研究选取云南沾益天坑群中可进入性较强的中度退化天坑——巴家陷塘为对象,筛选出重要值大于1的优势种,结合总体关联性分析、χ~2检验、AC联结系数及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巴家陷塘退化天坑植物群落中11种优势种的种间关联性和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巴家陷塘退化天坑植物群落种间联结指数VR=1.377>1,总体呈显著正关联,但正负关联差异较大,阳生型植物和阴生型植物呈极显著负关联,现阶段仍具有独立的分布格局,但呈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Spearman分析中种间正相关对数(26对)少于种间负相关对数(29对),结合天坑微环境的差异,将退化天坑的优势物种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群落总体呈现出一定的圈层分布规律.
简小枚税伟陈毅萍江聪胡颖王前锋黄梦圆
关键词:植物群落种间关系生态种组
专业化农区商业环境的“粮仓模型”构建——以福建省安溪县为例被引量:1
2017年
农业区域专业化是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专业化农业区域的地方商业环境质量是解释其竞争优势的重要视角和方法。研究以福建省安溪县专业化茶区为例,以"钻石模型"和"粮仓模型"为基础,构建包括"区域文化"和"外来投资"因素在内的专业化农区商业环境评价的假设模型和44个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专业化茶区的商业环境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最终重构了纳入"地方政府"等5个直接关键要素和包括"区域文化"等3个间接要素的商业环境"粮仓"模型,在茶叶产业成功验证了"粮仓"模型在我国的可推广性和适用性。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农业区域专业化的商业环境质量和产业竞争力提升提供参考与借鉴。
税伟陈毅萍吴聘奇王武林
关键词:农业专业化商业环境钻石模型
耦合适应力的福州市高温脆弱性评估被引量:21
2017年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高温发生区域不断增加,高温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不断扩大,严重影响了城市复合人地系统的脆弱性。适应是应对极端高温的重要行动,耦合适应力因素的城市高温脆弱性研究已成为国际热点和研究前沿。本文以中国代表性高温城市福州为例,利用专家评估、AHP法、地理空间分析技术,结合实地问卷调查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重构耦合适应力的城市高温脆弱性空间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福州市高温脆弱性和适应力的影响因素、空间分异特征、热点地区和尺度间依赖进行研究,系统评估了福州市高温脆弱性。结果表明:(1)年龄、住房面积、外出纳凉频率、健康状况、医疗便利程度和政府缓解高温力度等6个指标对福州市居民高温适应力水平具有显著影响;(2)福州市高温脆弱性、暴露性和适应力的空间分布均呈现"核心—外围"空间结构,高温脆弱性呈现"半包围式"的"外高内低"的空间特征;(3)在城市区域高温暴露性和易损性相同的背景下,从个体人到社区和城市层面的主动适应高温的能力,将显著改变城市高温脆弱性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以期推动城市高温脆弱性研究的理论发展,并为福州市及同类型高温城市的高温脆弱性评估、调控和适应提供决策参考。
税伟陈志淳邓捷铭李雅婧王前锋王武林陈毅萍
关键词:脆弱性适应力
21世纪以来闽三角城市群人类景观开发强度的时空演变——基于能值-GIS方法被引量:5
2019年
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群作为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高级空间组织形式,其在推进城市群区域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市群的人地关系矛盾和景观开发强度。为量化城市群的人类景观开发强度,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资源消耗过程的压力响应机制,选取闽三角城市群在2000、2005和2013年的夜间灯光数据(DMSP/OLS)作为刻画人类经济活动范围的基础数据,通过能值分析理论,耦合可更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降雨化学能等)与基于统计数据的不可更新能源进行能值核算,并进一步描述人类景观开发强度(Landscape development intensity,LDI)的时空演变特征,基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划分为5级进行空间展示与分析。结果表明:(1)在时间尺度上,闽三角城市群的年可更新能值密度均值在2000、2005和2013年,分别为9.42×10^(16) sej/hm^2、7.25×10^(16) sej/hm^2和7.88×10^(16) sej/hm^2,呈现出先减后增的趋势,在空间尺度上,闽三角城市群可更新资源由环海湾地带向内陆地区呈环形逐层增加,其中在2000年表现尤为明显;(2)在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上,闽三角城市群的本地不可更新能源能值投入在2000、2005和2013年,分别为4.64×10^(24) sej、4.63×10^(24) sej和4.66×10^(24) sej,只出现轻微浮动,而外部输入能源的能值投入则在2000、2005和2013年,分别为1.41×10^(24) sej、3.18×10^(24) sej和5.71×10^(24) sej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且其中对原煤的需求表现最高,占比高达90%;(3)LDI在空间分布上,自内陆至沿海干扰等级逐渐上升,其中,强度干扰与剧烈干扰主要覆盖厦门市、龙海市、晋江市和石狮市;在时间分布上,呈现出强度干扰和剧烈干扰逐渐增大的趋势。研究有助于政府对不同干扰等级区域的城乡建设与规划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为实现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参考。
王亚楠税伟杨海峰祁新华范冰雄简小枚陈毅萍杜勇
关键词:能值城市群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茶叶种植专业化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以福建省安溪县为例被引量:23
2017年
以专业化茶叶种植大县安溪县为例,通过评估各乡镇茶叶种植专业化水平,结合Pearson相关分析、普通最小二乘法模型(OLS)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筛选出平均高程、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从业人口比重、距交通道路距离4个主要影响安溪县茶叶种植专业化程度的因素,并探讨其对茶叶种植专业化影响程度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安溪县各乡镇茶叶种植专业化程度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以县城为中心,茶叶种植专业化程度由近及远呈现出"低-中-高"的形似杜能农业区位模型的圈层结构;GWR的拟合度(0.624)高于OLS(0.595),且前者对空间数据的解释力更高;与杜能农业区位模型的市场距离决定机制相悖,茶叶种植专业化程度受山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明显较社会经济因素更大;茶叶种植专业化程度与平均高程、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从业人口比重呈正相关,而与距交通道路距离总体呈负相关;茶叶种植专业化程度与平均高程、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回归系数主要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农业从业人口比重则呈相反的规律,而距交通道路距离则主要呈现"西南低、东北高"的空间特征.
税伟杜勇陈毅萍简小枚范冰雄
关键词:茶叶种植区位地理加权回归
中国喀斯特天坑研究起源、进展与展望被引量:43
2015年
喀斯特天坑是20世纪末首先在中国南方峰丛和峰林喀斯特地区中发现的一种特殊且宏大的地表负地形,由于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自被发现以来便引起了国内外地貌学者和地质学者的高度关注。对于喀斯特天坑(tiankeng)能否显著区别于其它普通漏斗,而成为一种独立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国内外学者已从形态学、成因学、演化发生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但仍未取得完全共识。国内外学者在其分类、形成与演化机制、发育条件、地质年代判定、岩溶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上,也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与激烈的争论。同时,对于喀斯特天坑价值的讨论以及开发与保护方面的研究也正引起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此,论文围绕中国喀斯特天坑的研究阶段、研究进展、价值和开发与保护等主要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评述,进而提出中国喀斯特天坑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税伟陈毅萍王雅文苏正安张素
关键词:天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