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飞

作品数:8 被引量:53H指数:4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经济管理
  • 6篇社会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4篇农民
  • 4篇农民工
  • 4篇民工
  • 2篇人情
  • 2篇农村
  • 2篇农村青年
  • 2篇离婚
  • 2篇返乡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健康
  • 1篇心理健康教育
  • 1篇性别
  • 1篇异化
  • 1篇人社会
  • 1篇社会关系
  • 1篇身份
  • 1篇身份认同
  • 1篇实证
  • 1篇实证研究
  • 1篇熟人社会

机构

  • 8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川北医学院

作者

  • 8篇卢飞
  • 3篇江立华

传媒

  • 2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青年探索
  • 1篇河北学刊
  • 1篇学习与实践
  • 1篇学术研究
  • 1篇重庆工商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乡村公共性消解对农村青年离婚的影响被引量:9
2017年
乡村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社会现象——青年离婚日益普遍。通过对皖北D村多起青年离婚事件的调查发现,当前发生在乡村社会中的青年离婚行为与乡村社会公共性消解有着密切联系:乡村公共生活逐渐衰落,使青年群体对社区认同感降低;乡村公共规则渐趋解体,对青年婚姻的规范作用缺失;乡村公共文化日渐消解,对青年离婚的整合作用下降,这些都表明乡村公共性的消解对青年婚姻失去了社会约束力,使离婚想法变成行动得以可能。同时,乡村公共性消解,乡村社会系统各部分功能也发生异变,使其在婚姻维护和整合方面的自发机制失效,进而导致青年离婚事件的普遍发生。
卢飞
关键词:结构功能主义
农村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建议——以安徽省宿州市泗县为例被引量:4
2014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急剧增加,留守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备受关注,而针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直到最近几年才引起重视。可以说,这项工作正逐步走向规范科学的发展轨道。本文主要通过对安徽省宿州市泗县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现状调查和问题分析,对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对其进行有效的教育对策,帮助其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很好的融入到社会中,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
卢飞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情感互动与青年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基于湖北武汉市的实证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农民工身份认同危机是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农民向城市流动所引发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本研究以湖北武汉市的青年农民工群体为研究对象,基于开放式访谈和个案研究,试图通过"情感互动"的分析来对青年农民工身份认同现象进行再解释。个案表明,青年农民工在城市参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理想状态是通过低度情感能量的唤起、短期情感到长期情感能量的转换以及高度情感互动与青年农民工身份符号的再投资来完成其城市身份认同,进而达到社会融合,而现实是多数青年农民工在社会互动中无法获得高度的情感能量,致使身份认同失败。笔者分别从个人、社区以及社会组织等三方面提出措施来加强青年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情感互动,进而实现城市社会的身份认同。
卢飞徐依婷
关键词:情感互动青年农民工身份认同
农民工返乡消费与乡村社会关系再嵌入被引量:18
2015年
对中国农村社会关系的研究一般是从"差序格局"展开的,但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大量农民工流动,乡村社会关系面临着断裂的风险。本文以安徽省X村为个案,试图通过"两栖消费"的分析来对农民工乡村社会关系再嵌入现象进行解释。研究表明:农民工流动过程中,由于乡村社会的"缺场"致使社会关系网络短暂的断裂,其通过利用城、乡不同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差距,更多地在家乡实行面子、代理、人情以及互惠等不同形式的消费实践活动来完成乡村社会关系的修复与重建。这一消费策略虽然有利于农民工乡村社会关系的再嵌入,但也带来不容忽视的消极后果。
江立华卢飞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关系
农村青年离婚“女性主导”现象及其形成机制——基于性别理论视角和四川S市5县(区)的考察被引量:7
2018年
基于四川省S市5县(区)农村离婚案例的调研分析显示:农村离婚呈现出农村青年女性主动离婚事件增多,女性提出离婚主因是经济因素,女性注重个体体验、对男性不良习惯行为容忍度降低等新特征。这种"女性主导"现象形成的主要机制为:农村婚姻市场的结构性失衡使得女性在婚姻市场中掌握着话语权;乡村传统文化习俗消解使得农村再婚女性"去传统化"和"去污名化";现代性的社会情境改变了农村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使得部分女性敢于摆脱束缚并把离婚想法付诸行动。
卢飞徐依婷
关键词:农村青年离婚
平衡逻辑下的人情交换——农民工群体内“散东西”行为的一个解释框架被引量:1
2017年
"散东西"现象盛行于皖北的农村地区,传统农村社会的散东西作为一种人情交换仪式,是一种相对公平、互惠的交换,但发生在农民工群体内的散东西逐渐被发展和异化成获取经济利益的工具性手段。在个案研究和开放式访谈的基础上发现,无锡、江阴等地的农民工经历着生活空间的转变,在长期生活、生意交往中,其城市的生存策略向发展策略转变,并在初级关系的基础上构建起混合性关系群体,且群体成员遵循着"人情+利益"的行为准则,这为散东西性质异变提供了发生情境;而平衡逻辑下的人情交换使功利性散东西得以可能,主要体现为人情交换中的情理规范、关系平衡。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利益关系弥补了社会交换中权利和地位的不对等,使得"均衡互惠"得以可能,并强化群体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
卢飞江立华
农村熟人社会人情异化及其治理——基于恩施州“整酒风”的考察被引量:14
2017年
基于湖北恩施州"整酒风"的调研表明:农村社会人情异化主要体现在人情仪式的异化和人情性质的异化,其主要表现为人情往来中的"要面子"、"拉关系"与"谋财"等异常行为;乡村社会原有的人情往来面临着规范缺失和控制弱化,加之人情往来中的面子焦虑和利益博弈、熟人社会礼尚往来的人情环境阻碍了有效赏罚的实施,进而导致人情异化问题的产生。要有效治理这种人情异化现象,必须建立回归人情常态的有效规范,规范村民人情往来的自主权;构建人情规范管理体系,进而实现有效赏罚的实施。
卢飞
关键词:熟人社会
消费嵌入性与返乡农民工的身份重构——基于皖北X村的经验
2017年
本文基于皖北X村的经验,探讨了农民工返乡消费及其身份重构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消费—身份认同"的消费模式不同,该农民工群体在城乡流动过程中形成新的"城市工作—返乡消费"消费模式。这种现象是由城乡社会结构、现代消费主义以及"城市打工—返乡生活"的生命历程等多种因素共同塑造而成。嵌入在这种结构中的消费行为,在面子竞争、地位焦虑、符号消费差异化效应和消费认同的共同作用下,成为农民工实现自我身份建构、家庭身份和社会身份重构的工具性手段,却也带来乡村社会分化和助长不良社会风气等潜在的社会风险。
卢飞江立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