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单德兴

作品数:8 被引量:12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文学
  • 2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文学
  • 3篇战争
  • 3篇析论
  • 2篇屠杀
  • 2篇小说
  • 2篇历史小说
  • 2篇南京大屠杀
  • 2篇翻译
  • 2篇《南京安魂曲...
  • 2篇安魂曲
  • 2篇大屠杀
  • 1篇学科
  • 1篇艺术
  • 1篇译论
  • 1篇译评
  • 1篇英文
  • 1篇右手
  • 1篇余光
  • 1篇战争记忆
  • 1篇人文

机构

  • 4篇台湾中央研究...
  • 4篇中央研究院
  • 1篇美国波士顿大...

作者

  • 8篇单德兴
  • 1篇哈金

传媒

  • 5篇华文文学
  • 2篇外语与翻译
  • 1篇浙江外国语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战争、真相与和解——析论高兰的《猴桥》
2018年
越战故事几乎都从美国的观点诉说,而高兰的《猴桥》则从越南裔美国人的角度提供另类观点。本文首先指出作者的第1.5代越南裔美国人身份,并有心透过小说探索个人与集体的过去。第二节讨论书中母女关系,透过各自的叙事寻求了解个人处境。第三节检视女儿的文化翻译者角色、在新世界的存活与成功策略。第四节分析母女如何各自面对过去,不只为了解,更是为和解。第五节视猴桥为衔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隐喻,唤起被压抑的过去,并根据新体认,促成更美好的现在与未来。
单德兴
关键词:创伤和解
萨义德在台湾被引量:1
2011年
本文从中文世界的立场出发,根据萨义德有关"理论之旅行"的理念,以译者、学者以及文化生产的角度,来呈现本世纪初萨义德在台湾翻译、流传与接受的情形,相当程度反映了萨义德作品最初进入中文世界的情境及其在文化史上的意义。文中评介了萨义德若干重要观念,如理论旅行,代表/再现,开始,反本质论,世俗的批评,从属关系与认属关系,现世性,混杂性,文化与帝国主义,地理,抗拒,后殖民主义,反后现代主义,批评,知识分子等,并且试图将这些观念连结上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
单德兴
关键词:萨义德翻译理论旅行
在他乡写作的异数与艺术被引量:1
2011年
如果说作家哈金是异数.本书则是异数的异数,然而追根究底,这些又与他的文学艺术密切相关。 哈金本名金雪飞.名闻遐迩的中文笔名“哈金”,其实翻译自英文笔名“Ha Jin”,其中“哈”来自他上大学的城市哈尔滨.“金”则是他的本姓,英文也维持如此,但直译为“哈金”时,“金”却成了他的名。
单德兴
关键词:文学艺术写作笔名英文
学科的旅行与翻译——序张旭《跨越边界: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
2008年
“比较文学”此一观念的源起,论者往往追溯到德国大文豪歌德于1827年提出的“世界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文学的发展主要依循两个路线:一个着重于以实证、历时的方法来研究不同文学之间的关系,是为影响研究(influence studies),被称作法国学派(the French School);另一个着重于以平行、共时的方法来研究不同文学之间的相似,是为模拟研究(maalogy studies),被称作美国学派(the Amefican School)。两者的重点与手法不同,各自吸引了众多学者,是比较文学中公认的两个重要学派。
单德兴
关键词:比较文学翻译研究学科旅行法国学派
战争下的文学——哈金与单德兴对谈被引量:4
2012年
2012年2月6日于台北国际书展举行的这场对谈中,哈金畅谈自己甫出版的历史小说《南京安魂曲》(Nanjing Requiem),谈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此书写作的艰辛过程,叙述的责任,历史与遗忘,以及用英文创作的困难与挑战。
单德兴哈金
关键词:《南京安魂曲》南京大屠杀历史小说
齐邦媛教授访谈:翻译面面观被引量:3
2013年
前言 高龄八十八的齐邦媛老师,与翻译结缘超过四分之三个世纪。她从十岁左右开始阅读翻译文学,后来阅读父亲齐世英先生主编的《时与潮》中的翻译。抗战期间就读武汉大学外文系,受教于朱光潜、吴宓等名家。来台后曾兼任故宫博物院英文秘书,担任笔译与口译,后来又在东海大学、台湾大学等校讲授翻译。在国立编译馆担任人文社会组主任时,除了致力于教科书改革,也大力推动中英翻译,既精选译介西洋经典名作,也积极向国外译介、推广台湾文学。在担任中华民国笔会季刊主编期间更是不遗余力,多年如一日,
单德兴
关键词:翻译文学故宫博物院教科书改革抗战期间人文社会
重绘战争,重拾记忆--析论哈金的《南京安魂曲》被引量:7
2012年
本文从战争记忆的角度来探讨哈金的近作《南京安魂曲》,剖析这位来自中国、以英文写作闻名国际的小说家,在面对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时,如何藉由描写美国传教士暨教育家魏特林,来重绘战争、重拾记忆,创造性地介入这个历史事件以及近代中国人的集体创伤,并且"把历史升华成文学"。同时运用巴特勒的若干观念,如生命的危脆(precariousness)、值得悲恸(grievability)以及自他之间的相关相倚(relationality and interdependence),来诠释这部历史小说。
单德兴
关键词:战争记忆《南京安魂曲》南京大屠杀历史小说
左右手之外的缪斯——析论余光中的译论与译评
2009年
在余光中璀璨的文学生涯中,翻译与诗歌、散文、评论并列,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余光中多年来除了翻译诗歌、戏剧与小说之外,也写了不少讨论翻译的文章,其中有针对翻译的一般讨论,也有针对特定译文的实际批评。他声称以右手写诗,散文则是他“左手的缪斯”之产物,如此说来,翻译与评论则更在左右手之外。本文旨在探讨余光中的译论与译评,指出其特色及值得借鉴之处。
单德兴
关键词:译论译评归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