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兆祥

作品数:3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篇人力资本
  • 1篇人力资本论
  • 1篇生产率
  • 1篇生产率理论
  • 1篇资本
  • 1篇温室效应
  • 1篇教育
  • 1篇教育经济
  • 1篇教育经济学
  • 1篇经济学
  • 1篇经济学问题
  • 1篇劳动力
  • 1篇劳动力再生产
  • 1篇劳动生产率
  • 1篇环境保护

机构

  • 3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成都科技大学

作者

  • 3篇王兆祥
  • 1篇姜若宁

传媒

  • 3篇经济问题探索

年份

  • 1篇1995
  • 1篇1992
  • 1篇199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价格—劳动生产率理论——一个值得注意的理论问题
1991年
过去20年,西方经济普遍经历了两次特大的“高膨胀衰退”(High—Inflation Recession)。西方经济学至今解释不了这种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怪现象。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81年美国经济协会年会论文中,P·克拉克(P·K·Clark)就提出了“通货膨胀与生产率下降”(Inflation and the Productivity Decline)的论题。他援引的战后美国经济统计图表(附图1,见《美国经济评论》1982年5月号)显示:30年内,劳动生产率(Labor Productivity)与价格水平(Price Level)的趋势曲线趋于反向吻合,即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持续降低,价格水平同时同步持续上涨。但是,此后再没有更多的人来追溯这个“价格—劳动生产率奥秘”;并且,在克拉克文章中也没有阐明劳动生产率对价格的决定性影响,却倒过来叙述通货膨胀怎样导致劳动生产率降低。多年来,我们看到,西方经济学界对于“停滞膨胀”(Stagflation)的连篇累牍的解释,多是退到“收入决定论”上,把所谓“分配斗争”(Distribution—Struggle)即工会为提高工资的斗争和垄断集团以提高价格作为反击等因素说成是价格变动的起源。
王兆祥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
“温室效应”经济学问题——西方“全球变暖经济学”浅议
1995年
1992年在里维热内卢举行的有各国政府首脑参加的“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温室”问题正式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就在这一年,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C·斯切宁(Thormas·C·Schelling)首次在《美国经济评论》上推出了他长达4万字的《全球变暖经济学问题》,中国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正式通过,把“控制温室气体排夜”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近来,有关部门又制订了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的消耗量和充分利用水力、风力、海能太阳能和核能的宏伟规划,交国务院审批将付诸实施。“温室效应”经济学大有“异军突起”之势。 全球变暖造成气候变化的“温室效应”,其驾驭的力量是赤道和两极地区温度变化的差别,这种差别又产生了与地球旋转相适应的热对流,而热对流正是大气循球和海洋循环的原动力,科学预测证明,两极地区比赤道附近的温度变化大,这种坡型的温差驱动着大气循环和海洋循环的干变万化。其结果是导致全球各地冷热、干湿、阴晴、风暴等复杂的气候的不确定性,从而对人类生存、自然经济体系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斯切宁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的基本估计是:大气中现有7,000亿吨碳,大约折合为26,000亿吨二氧化碳。而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碳大约是60亿吨,除一半由于生物合成消失外,尚有一半留在大气中。
王兆祥姜若宁
关键词:温室效应环境保护
劳动力再生产问题——兼评西方人力资本论和教育经济学被引量:1
1992年
劳动力再生产问题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有关章节中,早就揭开过劳动力再生产之谜。近30年来,西方经济学界盛行一时的人力资本论(Human Capital)和教育经济学(Economics of the Eduction Industry)所涉及的诸问题,归根结底是劳动力再生产问题。马克思指出,劳动力是人体内部用来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包括“工人子女的生活资料”和“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的教育训练费用。(《马恩全集》23卷190、194、195页)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所面临的大量是普通劳动力问题。如他说的,当时的普通劳动力的教育费用“微乎其微”。
王兆祥姜若宁
关键词:劳动力教育经济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