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寅
- 作品数:56 被引量:343H指数:12
- 供职机构: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土质文物盐害中硫酸钠的研究--从微观到宏观被引量:24
- 2016年
- 土遗址和壁画遗址可溶盐主要为NaCl和Na_2SO_4,其中Na_2SO_4是破坏程度最严重的盐。一般认为,硫酸钠只有在温度、湿度变化时才不稳定,才发生得失结晶水引起的晶型及体积变化。为研究土质文物盐害的形成机制及内在原因,调研了全国几处典型土遗址和壁画遗址的盐害状况并取样分析。分析发现:1)土遗址和壁画遗址中硫酸钠的形貌、结构是动态变化的(无论在任何极端干燥环境甚至真空条件下);2)环境因素如温度、相对湿度的变化只是加剧上述变化进程。硫酸钠结晶析出时,其体积膨胀约4倍。这一系列的过程,深刻影响着硫酸钠的相变复杂性和对依存土质文物本体的破坏性。本工作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探讨了这些发现,并通过不同盐分(不同浓度氯化钠、硫酸钠)侵蚀破坏模拟试验、不同温度条件下模拟试验、不同相对湿度下模拟试验,从宏观层面印证了上述微观机制在土遗址和壁画遗址本体的外在表现。本研究发现土遗址中硫酸钠的形貌、结构是动态变化的,该工作弥补了以往研究和认识上的局限。本研究将对阻止、延缓及预测土质文物盐害的发生、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 靳治良陈港泉夏寅胡红岩容波夏娅娜张尚欣苏伯民周铁吕功煊
- 关键词:盐害硫酸钠
- 盐分在文物本体中的迁移及毁损机理被引量:28
- 2017年
- 本文以盐分对文物本体的破坏机理为主题,分别评述了国内和国外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提出今后文化遗产盐害机理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文物本体盐害的发生、发展与遗址本体中盐分的种类、含量、文物本体微结构以及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其盐害发生发展机理及盐分活动规律的研究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当然要求,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和重点。以土遗址和陶质文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着眼于共性问题,研究文物本体环境现状、材料组成、病害调查、盐分组成、迁移、毛细吸附、结晶破坏及可溶盐沉淀分布等,归纳出了若干盐害毁损的机理和规律。鉴于硅酸盐质文化遗产盐害分布极其广泛、赋存环境条件千差万别、盐害成因复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治理难度极其困难、盐害文物修复后的复发几率又比较频繁,所取得的研究进展还很难解释所有复杂的、千变万化的盐害现象。因此,如何建立一套符合文物盐害特点的研究方法,使得在该方法下获取的研究结果更加符合实际,也是很迫切的一项工作。
- 靳治良刘端端张永科陈港泉夏寅苏伯民周铁吕功煊罗宏杰
- 关键词:盐害
- 应用于土遗址文物脱盐的高分子材料被引量:11
- 2014年
- 运用吸附脱盐法除去土遗址中的可溶盐,所用的吸附材料是脱盐的关键要素之一。本文介绍了用于土遗址脱盐的吸附材料发展历程及其现状,重点介绍了耐盐性高分子吸水材料用于土遗址基体中盐类脱除的机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文中还对高分子吸水材料可能取得的进展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 钱玲夏寅胡红岩张尚欣吕功煊周铁
- 关键词:土遗址脱盐高分子吸水树脂
- 偏光显微法在颜料研究中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被引量:2
- 2008年
- 对偏光显微法在颜料分析研究中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论述,并对偏光显微法和拉曼光谱分析的结合进行了探讨。对该方法在文物研究中的地位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 夏寅
- 关键词:颜料拉曼
- 遗址博物馆内土遗址本体可溶盐和霉菌危害预防与治理的进展被引量:23
- 2013年
- 在博物馆建筑的保护下,尽管避除了由于风蚀、雨淋、日晒等有害因素所导致的土遗址裂隙、崩塌等病害现象,但是可溶盐迁移及霉菌滋生导致的表层风化等一系列危害会造成土遗址本体破坏和信息损失,所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尤其重要且迫切。本文主要综述了可溶盐、霉菌的破坏作用、产生原因、影响因素、防治措施等,并探讨了遗址博物馆内土遗址防治可溶盐及霉菌危害的可行性保护研究方法。
- 夏寅李蔓张尚欣付倩丽黄建华严淑梅孙志超徐俊周铁
- 关键词:遗址博物馆土遗址可溶盐霉菌
- 彩绘回贴技术在秦代高级军吏俑保护修复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6年
- 秦俑一号坑新出土一件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发现该俑彩绘病害复杂。彩绘脱落严重、泥土附着物面积过大、部分彩绘层已剥离陶俑本体并附着于背部土层上、土层厚重且严重开裂、移位,必须进行保护修复。针对这种复杂的彩绘病害情况,先期进行彩绘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局部回贴试验。在小面积彩绘回贴技术成功的基础上,通过准确定位将残存于土块上的彩绘花纹图案回贴于原位,进行大面积彩绘回贴保护,效果良好。本研究结果可为以后出土的陶质彩绘文物回贴技术提供参考和借鉴。
- 兰德省容波夏寅周铁王东峰
- 关键词:秦俑彩绘
- 土质文物本体中硫酸钠与氯化钠迁移速率的模拟研究被引量:6
- 2016年
- 以土质文物本体为模拟对象,采用土柱实验的方法,对比研究了由敦煌土制备的土柱中氯化钠(NaCl)和硫酸钠(Na_2SO_4)在土柱中的迁移速率,计算得到了氯化钠和硫酸钠在土柱中的表观迁移速率。在各种运移方式中,氯化钠的表观迁移速率均较硫酸钠大。氯化钠和硫酸钠在重力作用下自上而下运移时的表观迁移速率较自下而上饱和自然吸附运移时大。SO_4^(2-)受土质胶体的吸附作用大,加之硫酸钠晶型结构多变,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剧烈。上述多重因素在温度交变、干湿循环等环境因素作用下,既导致了硫酸钠在土柱中的运移速率的下降,又同时对土柱造成严重粉化和结构破坏,进而影响到土质文物本体的保护。
- 靳治良郝旭强陈港泉夏寅钱玲胡红岩苏伯民周铁吕功煊
- 关键词:土柱实验氯化钠硫酸钠迁移
-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一号坑遗址表面絮状物及其中真菌的现状研究被引量:2
- 2021年
- 针对秦俑一号坑遗址区表面絮状物及其中真菌分布情况,采用显微观察和化学分析对絮状物的来源与成分进行分析;采用宏基因组物种多样性测序和分析技术,对絮状物中真菌的种类及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对絮状物进行化学分析后,发现其成分完全可以满足真菌生长繁殖所需基础条件。采样点絮状物中真菌分布及组成存在差异性,表现为F1与P1处接近,X1处与前两者截然不同,原因尚不明确。
- 罗强严淑梅严淑梅杜维莎李华杨莹李晓溪夏寅
- 关键词:絮状物真菌
- 玉皇庙山戎墓土遗址的盐分调查研究被引量:4
- 2016年
- 玉皇庙山戎墓土遗址中可溶-微溶盐导致的遗址表面酥碱、起甲、泛白和块状脱落等病害较为严重。本文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离子色谱(IC)、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仪(XRD)以及透射电镜(TEM)等分析方法测定了玉皇庙山戎墓土遗址不同位置取样点及距遗址表面及不同深度处样品中可溶盐的成分及含量,并分析了盐分对遗址的破坏可能机制。结果表明,该遗址的样品中主要的可溶盐是Na_2Ca(SO_4)_2、Na_2SO_4、NaCl,微溶盐主要是CaSO_4和CaSO_4·2H_2O,此外还含有少量的CaCl_2·6H_2O、KNO_3、KCl、MgCl_2、K_2SO_4和MgSO_4等。随着取样深度增加,样品中各盐分的种类及含量有所减少,此种分布规律可能与可溶盐的赋存环境及水分运移有关。这些结果对于玉皇庙山戎墓土遗址的保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张彩红张尚新钱玲夏寅胡红岩靳治良容波周铁吕功煊
- 关键词:土遗址盐分水分运移
- 离子色谱法快速测定秦陵土遗址中无机阴、阳离子含量被引量:4
- 2023年
- 研究发现,可溶盐在土遗址内反复溶解重结晶产生的体积膨胀,是导致其产生酥粉、脱落、盐析病害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着遗址类文物的安全与稳定。因此,对土遗址可溶盐组成、分布的系统性研究是判断文物病害成因、病害发展趋势的基础性工作。建立离子色谱技术快速测定秦陵土遗址中无机阴、阳离子的方法,有利于对土遗址或埋藏文物面临的潜在风险进行有效识别,从而为文物预防性保护提供数据支撑。以30 mmol/L氢氧化钾溶液作为淋洗液用于5种阴离子(F^(-)、Cl^(-)、SO_(4)^(2-)、NO_(3)^(-)、PO_(4)^(3-))的分离及20 mmol/L甲烷磺酸(MSA)溶液作为淋洗液用于5种阳离子(Na^(+)、NH_(4)^(+)、K^(+)、Mg^(2+)、Ca^(2+))的分离,测定中采用抑制电导检测器。结果表明,几种离子的质量浓度均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F^(-)、Cl^(-)、SO_(4)^(2-)、NO_(3)^(-)、PO_(4)^(3-)等5种阴离子的检出限分别为0.003、0.002、0.001、0.001、0.003 mg/L,Na^(+)、NH_(4)^(+)、K^(+)、Mg^(2+)、Ca^(2+)等5种阳离子的检出限分别为0.003、0.004、0.004、0.005、0.010 mg/L,阴离子的加标回收率在95.0%~101%,阳离子的加标回收率在91.0%~99.0%。方法具有精密度高、准确度好、分析速度快等优点,可用于秦陵土遗址中常见无机阴、阳离子的快速测定。
- 杜维莎景博文付菲李华李华周萍
- 关键词:离子色谱阴离子阳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