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衰竭
  • 2篇肝衰
  • 2篇肝衰竭
  • 1篇短期预后
  • 1篇血浆
  • 1篇血浆置换
  • 1篇血乳
  • 1篇血乳酸
  • 1篇血乳酸水平
  • 1篇血液
  • 1篇血液灌流
  • 1篇预后
  • 1篇乳酸
  • 1篇乳酸水平
  • 1篇人工肝
  • 1篇人工肝支持
  • 1篇人工肝支持系...
  • 1篇终末期肝病
  • 1篇终末期肝病模...
  • 1篇苷类

机构

  • 3篇天津市第二人...

作者

  • 3篇王麟
  • 2篇冯洪玲
  • 2篇曹武奎
  • 2篇李谦
  • 1篇杨积明
  • 1篇轧春妹
  • 1篇殷桂春
  • 1篇于万有
  • 1篇冯淑焕
  • 1篇陈冬玲

传媒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中华危重病急...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两台血液灌流机组合实现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6
2013年
目的观察两台血液灌流机组合实现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42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42例患者共行血液净化治疗166例次,其中血浆置换(PE)97例次,DPMAS治疗69例次。DPMAS治疗采用两台血液灌流机组合,一台作为血液泵,另一台作为血浆泵,每次两种方法均治疗2—3h。于每次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电解质及血常规,观察不良反应并总结护理经验。结果42例肝衰竭患者存活率64.29%。PE和DPMAS治疗后均可使总胆红素(TBil)、血氨(NH3)、总胆汁酸(TBA)、TNF—α下降,白蛋白(ALB)升高,以各指标治疗前后变化率(治疗后/治疗前×100%)进行分析显示,PE治疗后TBil、TBA下降较DPMAS治疗后更明显[TBil:(62.21±5.51)%比(64.39±4.61)%,t=2.683,P=0.008;TBA:(77.10±4.44)%比(85.91±6.95)%,t=9.952,P=0.000],PE治疗后ALB升高较DPMAS治疗后更明显[(113.12±2.90)%比(101.87±2.91)%,t=24.602,P=0.000],PE治疗后与DPMAS治疗后NH3、TNF-α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H3:(79.59±5.72)%比(80.56±7.56)%,t=0.934,P=0.351;TNF—α:(61.66±4.67)%比(62.73±3.67)%,t=1.638.P=0.108]。DPMAS治疗前后血电解质及血常规均无明显变化[K^+(mmol/L):3.92±0.83比3.91±0.82,t=0.501,P=0.618;Na^+(mmol/L):136.89±5.69比136.74±5.83,t=1.077,P=0.285;Cl^-(mmol/L):96.58±3.33比96.55±3.27,t=0.245,P=0.807;白细胞计数(×10^9/L):5.22±0.93比5.43±1.11,t=1.125,P=0.265;血红蛋白(g/L):110.97±19.20比112.69±19.67,t=0.643,P=0.522;血小板计数(×10^9/L):105.28±26.82比101.96±3.08.
殷桂春轧春妹李谦冯洪玲王麟
关键词:血液灌流血浆置换肝衰竭人工肝支持系统
HBV相关肝衰竭患者血乳酸水平相关因素分析
2014年
目的:分析HBV相关肝衰竭患者血清乳酸升高的因素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ICU住院治疗的58例HBV相关肝衰竭的患者,分析乳酸升高与MELD评分、感染、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核苷类似物的关系。结果乳酸水平与MELD评分呈正相关(r=0.501,P=0.034);乳酸水平升高与感染、肝肾综合征的发生有关(2分别为5.909和6.564,值分别为0.015和0.009);乳酸水平升高组肝性脑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乳酸水平正常组(χ2=11.457,=P0.001);ETV组乳酸升高10例,LMV组乳酸升高8例,两组乳酸升高比例无明显差别(χ2=0.002,P=0.969)。ETV组2例临床未发现明确引起乳酸升高的原因,在停用恩替卡韦后3~5 d血乳酸水平降至正常。结论HBV相关肝衰竭患者乳酸升高主要原因是感染和肝肾综合征,且乳酸升高增加肝性脑病的发生。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有出现乳酸升高的风险,慎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
陈冬玲曹武奎王麟冯淑焕
关键词:乳酸肝衰竭恩替卡韦核苷类似物
吲哚菁绿清除试验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对肝功能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价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清除试验和终末期肝病模型对肝功能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肝功能衰竭患者,统计患者确诊为肝功能衰竭24h内吲哚菁绿15min滞留率(ICGR15),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3个月时预后结果,并计算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和伦敦国王学院医院标准(KCH)值。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7。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rson相关系数检验。结果本组患者39例生存,41例死亡,病死率为51.2%。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TBil分别为(288.0±109.1)和(340.7±108.2)μmol/L(t=2.172,P=0.033),Cr分别为(63.3±24.4)和(98.8±59.1)μmol/L(t’=3.540,P=0.001),ICGRl5分别为(48.1±10.2)%和(60.2±10.6)%(t=5.197,P=0.000),MELD评分分别为(20.6±4.4)和(26.9±7.1)分(t’=4.749,P=0.000),满足KCH标准的例数分别有6例(15.4%)和19例(46.3%)(X^2=8.916,P=0.003)。ICGR15在不同类型肝功能衰竭患者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53,P=0.264)。ICGRl5与MELD评分呈正相关(r=0.289,P=0.009)。将ICGR15和MELD评分引入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ICGR15-MELD模型:Logit(P)=0.105×ICGR15+0.178×MELD-9.734。该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60,其最佳临界值为-0.3,相应的敏感度为85.40%,特异度为74.40%。而ICGRl5、MELD评分和KCH标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1、0.770和0.655。结论ICGR15和MELD评分均能较好地预测肝功能衰竭患者短期预后,其预测能力优于KCH标准;ICGR15-MELD模型用于评价肝功能衰竭患者短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冯洪玲李谦王麟于万有袁桂玉曹武奎杨积明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吲哚菁绿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