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芳
- 作品数:5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介孔铁锆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对Cr(Ⅵ)的吸附性能被引量:7
- 2015年
-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剂,以铁(Fe)和锆(Zr)为原料,采用不同Fe/Zr摩尔比例,制备出Fe/Zr复合氧化物吸附剂,对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晶型结构和零点电位(p Hzpc)进行了表征。筛选吸附容量最佳的Fe/Zr吸附剂,考察了吸附条件对其去除水中Cr(VI)效果的影响,探讨了吸附动力学和等温线规律。结果表明:最佳吸附剂的Fe/Zr摩尔比为5/1,具有典型的介孔材料结构特征;该吸附剂在p H为2~8范围内均有良好的除Cr(VI)效率;30min内即可达到吸附平衡,最大吸附容量为60.90 mg/g。介孔Fe/Zr复合氧化物与现有除Cr(VI)吸附剂相比具有更高的吸附能力,是一种具有较好应用潜力的水处理除Cr(VI)吸附剂。
- 王艺吕建波刘东方李斯施高芳刘岩
- 关键词:介孔六价铬
- 臭氧预处理促进剩余污泥的水解酸化被引量:3
- 2015年
- 以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探讨臭氧预处理对剩余污泥破解效果以及对后续水解酸化有机物释放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增大,污泥溶胞率增加,有机质释放到污泥液相中,SCOD、蛋白质和多糖含量都大幅增加。臭氧预处理有利于污泥水解酸化过程,臭氧投加量越大,SCOD和蛋白质释放越多;随着水解酸化过程的进行,SCOD和蛋白质的含量逐渐趋于稳定,VFAs的浓度增大,臭氧投加量150 mg/g SS污泥产生的VFAs浓度是对照组的1.82倍。
- 李斯施刘东方赵乐军张国威刘岩高芳王艺
- 关键词:臭氧预处理剩余污泥水解酸化
- 氨氧化菌群的筛选及发酵条件的优化被引量:4
- 2014年
- 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对活性污泥进行连续驯化,筛选出氨氮去除效率较高且稳定的氨氧化菌群。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分析了氨氧化菌群在连续传代过程中菌群的结构差异,并对菌群的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分别进行了正交优化和单因子优化。结果表明,该菌群的最佳发酵培养基为每升培养基中含碳酸盐缓冲液15mmol,硫酸铵4.2 mmol,磷酸盐缓冲液12.5 mmol,硫酸亚铁0.9μmol,氯化钙0.4 mmol,硫酸镁1.5 mmol;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为14%,装液量为60 mL/250 mL,温度为35℃。在此条件下,菌群对氨氮的去除效果较优化前提高了155%。
- 徐璐刘东方高芳张国威于洁刘杰魏岩松
- 关键词: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发酵条件
- 酵母菌—水解酸化—MBR工艺处理三元驱采出水的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为解决油田三元驱采出水的回注问题,采用特种产酸酵母预处理与活性污泥的水解酸化—MBR组合工艺对采出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在酵母菌污泥质量浓度(MLSS)为5 000 mg/L、外加碳源1.5 g/L、反应时间3 h的条件下,酵母菌预处理效果最佳;当进水COD为1 710 mg/L、聚丙烯酰胺(PAM)为92 mg/L、含油74 mg/L时,处理系统对废水COD、PAM及油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6.4%、95.0%、89.1%,中位粒径稳定在0.14μm,悬浮物降至1.2 mg/L;出水可达到SY/T 5329—2012中的渗透层注水标准。
- 刘岩刘东方高芳王浩王艺李斯施
- 关键词:水解酸化膜生物反应器
- 混凝-酵母菌生物膜联合工艺处理三元驱采油废水被引量:8
- 2015年
- 为解决三元驱采油废水的处理与回注问题,研究使用混凝预处理与特种产酸酵母菌生物膜法联合工艺对废水进行处理,再将酵母菌生物膜出水经过砂滤和超滤装置进行深度处理。探究pH,混凝剂种类和投加量等对混凝效果的影响,酵母菌生物膜工艺中外加碳源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将三元驱采油废水pH调至6.0左右,三氯化铁投加量600mg/L,外加碳源投加量1.0CODg/L时处理效果最佳。在进水COD为1850mg/L,粘度5.10MPa·s,SS256mg/L,含油量131mg/L,粒径中值105.25μm的情况下,经过混凝预处理和酵母菌生物膜处理后的COD、SS、含油量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4.86%、85.55%和98.54%,粘度降至1.05MPa·s,经砂滤和超滤装置后,出水含油量<0.5mg/L,SS<1.0mg/L,粒径中值<0.1μm,达到SYT5329-2012中渗透层注水标准。
- 高芳刘东方张丽刘岩黄建陈娟
- 关键词:混凝砂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