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斌
- 作品数:28 被引量:36H指数:3
- 供职机构: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贵州省社科规划课题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 “中山侯钺”器名小考被引量:6
- 2008年
- 一九七七年,河北考古工作者在平山战国中山国一号墓二号车马坑发现一钺,钺系青铜铸造,长29.4厘米,刃宽25.5厘米,中部最厚处0.6厘米,重2-3千克。刃部呈圆弧形,钺面中间有圆孔,孔下饰有三角纹与墨纹(图一)①,在孔上和刃部之间有两行铸铭,曰:“天子建邦,中山侯童乍(作)兹军谊,以敬(警)罩(厥)罪。”
- 徐海斌
- 关键词:小考车马坑
- 廉洁卓千古,司马愿执鞭——晏子廉洁事迹述评
- 2011年
- 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宰相。他为官清正廉洁,不贪财、不贪色、生活简朴。他的高尚品质受到了时人及后人的赞扬。
- 徐海斌程艳
- 关键词:廉洁
- “缪篆”考论被引量:2
- 2007年
- 确定“缪篆”一词产生的时代,是正确揭示“缪篆”性质的起点。“缪篆”和“摹印”功用一样,但风格有异,“摹印”与“缪篆”之间存在着一个发展过程;“缪篆”指的不是有谬误的篆文,也不是笔画屈曲缠绕的字体,而是指汉武帝太初至王莽居摄时期臻于成熟的汉印文字,其特点是笔画饱满、结体方正、风格整肃。
- 徐海斌
- 关键词:缪篆结体笔画
- 战国中山国的政治体制探析被引量:3
- 2011年
- 在华夏诸国的影响下,白狄族所建的中山国大约在战国中晚期建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相权取代卿权,郡县制取代宗法分封制。相邦之下设置有具体掌管各项具体事务的职官如"执帛""正奎""诏宗""使车啬夫"等,世族世官制退出历史舞台,布衣之士得到重用。
- 徐海斌
- 关键词:政治体制集权
- 民族文化价值分析框架探讨被引量:3
- 2018年
- 人类发展本质上是人类文化的发展,而文化发展本质上是文化价值的增值,人类不同民族的发展及其文化发展亦是如此。分析民族文化价值,有助于发现民族文化价值增值的有效领域与路径,从而有助于开展有效的民族文化传承。
- 鲁子问徐海斌刘照惠
- 关键词:民族文化
- 从出土货币资料看先秦中山国的商业被引量:1
- 2011年
- 先秦中山国疆域内出土的货币资料堪称可观,其中空首尖足布和尖首刀的年代属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城白"刀、赵直刀、燕"明"刀和"蔺"布的年代属于战国中晚期。空首尖足布发现于春秋鲜虞族的窖穴,铸地却在晋国,表明前期中山国与晋国之间存在着商业活动;尖首刀币的起源与戎狄族的实用青铜削刀有关,其通行区域与铭文内容的考定进一步说明,至迟在战国早期,中山国无论是与国内肥、鼓、仇由等部落之间,还是与北方的燕、代等国之间,均有着较多的贸易往来。"成白"刀面文应该释读为"正帛",推断其为后期中山国负责管理钱币铸造与流通的职官名称,而这一专门职官的设置正是为了适应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 徐海斌
- 关键词:货币尖首刀
- 文化结构视野下贵州省多民族共生文化的形成渊源与固化机制探析
- 基于文化结构的视野,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三个层面,探析了贵州省多民族共生文化的形成渊源与固化形态。其中,喀斯特地貌下的物质相互信赖、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是物质文化共生的先决条件和推动因素;谚语互谅、乡规民约互守...
- 曾娟玲徐海斌
- 关键词:文化结构
- 文献传递
- 读中山王鼎铭文札记
- 2014年
- 中山王鼎铭文"■■夫■"可读"睿■傅御",意谓燕王哙的智慧在文武百官之上;"闬于天下之勿矣"一句中的"闬"当释为"■",整个句子的意思是说燕王哙"明察于天下之事";"克■大邦"之"■"当读作"剔",训"治"。
- 徐海斌
- 关键词:战国铭文释读
- 民族文化学校传承生态化教育模式探索被引量:1
- 2019年
- 传承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教育的职责与使命。贵州省自2002年以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民族文化学校传承,形成诸多经验,也面临内容、结构等方面的诸多不足。自2010年至今的民族文化学校传承实践探索发现,基于国家政策、家庭和社会参与、教育评价与考试等外在环境因素,推动学校基于民族文化价值的课程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通过民族文化传承而实现全面发展的生态化教育模式,有助于显著提升民族文化学校传承的价值和长效性。
- 刘照惠鲁子问徐海斌
- 关键词:民族文化生态化模式
- 中山王器铭文补释三则被引量:5
- 2008年
- 本文对中山王■墓出土的斧钺铭文"(丸心)"予以考释,推翻了"丸"不见于出土先秦古文字的说法,也为器主的确认提供了依据;同时对圆壶铭文"燙上"、"氏"、"隹"等字词作了改读,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文意。
- 徐海斌
- 关键词: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