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仁才

作品数:11 被引量:140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四川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专利
  • 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5篇小麦
  • 4篇冬小麦
  • 4篇玉米
  • 4篇根系
  • 3篇秸秆
  • 3篇秸秆覆盖
  • 2篇氮利用
  • 2篇氮吸收
  • 2篇冬小麦-夏玉...
  • 2篇行距
  • 2篇行距配置
  • 2篇蓄水保墒
  • 2篇水肥
  • 2篇水肥高效利用
  • 2篇套作
  • 2篇作物
  • 2篇夏玉米
  • 2篇小麦产量
  • 2篇根系结构
  • 2篇光环境

机构

  • 11篇四川农业大学

作者

  • 11篇高仁才
  • 6篇樊高琼
  • 3篇杨峰
  • 3篇杨文钰
  • 3篇廖敦平
  • 2篇郑文
  • 2篇李晗
  • 2篇马宏亮
  • 2篇刘明
  • 2篇王强生
  • 2篇王思宇
  • 2篇陈松鹤
  • 2篇肖云
  • 2篇吴舸
  • 2篇朱杰
  • 1篇雍太文
  • 1篇崔亮
  • 1篇王小春
  • 1篇刘卫国
  • 1篇黄山

传媒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大豆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作物学报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4篇201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秋闲期秸秆覆盖与减氮优化根系分布提高冬小麦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被引量:16
2022年
【目的】冬春干旱频发和氮的过度施用限制了西南丘陵旱地雨养农业区小麦的产量与可持续发展,探讨秋闲期秸秆覆盖与氮肥减施对旱地小麦根系分布、产量及水氮吸收利用的影响,为优化四川旱地小麦耕作制度和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于2016-2018年在四川省仁寿县四川农业大学试验基地进行,采用裂区设计,在夏玉米收获后,以秋闲期秸秆粉碎覆盖(SM)和不覆盖(NM)为主区,以不施氮(N_(0):0)、减氮(RN:120 kg N·hm^(-2))和常规施氮(CN:180 kg N·hm^(-2))为裂区,研究分析土壤含水量、根长、根系分布、小麦产量、耗水量(ET)、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氮素利用情况。【结果】与不覆盖相比,秋闲期秸秆覆盖显著提高播种至孕穗期0—10 cm和10—20 cm土层含水量及播种时与拔节期0―1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秸秆覆盖的保墒效应可持续至孕穗开花阶段;覆盖显著促进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耕层根系生长,尤其是0—10 cm土层根系直径增加、根长密度显著提高;覆盖下小麦总耗水量、WUE、氮素吸收量、播种至拔节期氮素积累速率、拔节至开花期氮素积累速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氮肥农学效率(AEN)和氮肥偏生产力(NPFP)两年均值较不覆盖分别提高11.4%、71.8%、73.1%、119.0%、100.0%、3.6%、264.7%和78.2%;覆盖下氮肥回收效率(REN)较不覆盖增加44.4个百分点。覆盖后冬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两年均值较不覆盖分别提高31.8%、44.4%和92.9%。秸秆覆盖效应大于施氮量效应。与常规施氮量相比,减氮处理未显著降低0—10 cm土层根长密度、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与籽粒产量;覆盖结合减氮显著提高群体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回收效率。【结论】秋闲期秸秆覆盖提高播种至拔节期土壤水分含量和储量,促进拔节期小麦根系在表层土壤中的生长,进而促�
高仁才陈松鹤马宏亮莫飘柳伟伟肖云张雪樊高琼
关键词:秸秆覆盖根系分布
一种植株取样器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植株取样器,包括手柄,所述手柄下端竖直向下固定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末端设有主取样装置,所述连接杆上还水平固定有圆弧形的套杆,所述套杆的两侧套装有圆弧形的活动杆,所述活动杆的末端向下设置有附取样装置,具...
樊高琼王思宇刘明吴舸朱杰胡雯媚高仁才柳伟伟莫飘肖云王强生郑文
秋闲期秸秆覆盖与氮肥减施对旱地冬小麦干物质积累、结实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2
2022年
【目的】研究秋闲期秸秆覆盖对旱地小麦播前土壤墒情和小麦生产特性的影响以及减少氮肥用量的可行性,为四川旱地小麦高产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6―2018年在四川省仁寿县四川农业大学试验基地开展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间定位试验,供试作物为冬小麦。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夏玉米秸秆粉碎覆盖(SM)和不覆盖(NM);裂区为氮肥用量,设不施氮(N0)、减氮(120 kg/hm^(2),N120)和常规施氮(180 kg/hm^(2),N180)3个水平。测定了小麦播前0―10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和墒情、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与转运、花后叶绿素含量、开花结实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与NM处理相比,SM处理在0—10 cm土层有显著增墒效应,其2016—2017年土壤储水量提高了8.0 mm,2017—2018年提高了6.7 mm;2016—2017和2017—2018年0—100 cm土层储水量分别提高20.2和9.1 mm。SM处理较NM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花前各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和花后小麦旗叶、倒2叶、倒3叶叶绿素含量,并有效减缓了上层叶片叶绿素降解;SM处理显著提高了花前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并降低花前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SM处理可显著提高小麦总小穗数、有效小穗数、总小花数、可育小花数和总结实率;冬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的两年均值分别较NM提高31.8%、44.4%和92.9%。与常规施氮量相比,减氮对小麦叶面积指数、花后上层叶片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量、穗粒数和产量均有一定降低作用,但秸秆覆盖的效应大于施氮效应,秸秆覆盖后减氮对产量降低作用不明显。【结论】秋闲期秸秆覆盖可提高冬小麦播前0—10 cm土层储水量,利于冬小麦营养生长并延缓花后叶片衰老,从而促进干物质积累和改善开花结实特性。减少氮肥投入不利于冬小麦生长和干物质积累,但秋闲期�
高仁才陈松鹤马宏亮莫飘肖云张雪樊高琼
关键词:秸秆覆盖底墒旱地小麦干物质结实率
秋闲季秸秆覆盖与减氮对四川丘陵旱地小麦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
针对四川丘陵旱地气候冬干春旱下,水分亏缺限制根系氮吸收,导致产量低、水氮素利用效率低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于2016-2018年在西南典型丘区四川仁寿县,在冬小麦-夏玉米复种方式下,开展秋闲季秸秆覆盖(不覆盖NM、免耕覆盖S...
高仁才
关键词:秸秆覆盖丘陵旱地小麦产量
一种确定西南丘陵旱地冬小麦-夏玉米最优蓄水保墒小麦水肥高效利用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确定西南丘陵旱地冬小麦‑夏玉米最优蓄水保墒小麦水肥高效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明确最佳玉米秸秆还田时期;步骤二,确定最优的耕作技术;步骤三,明确最优氮素管理方案;步骤四,将最佳玉...
杨洪坤樊高琼高仁才陈松鹤李晗陈任华陈艳琦陈玉锋向晓玲
文献传递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行距配置对作物生物量、根系形态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90
2015年
空间配置是影响间作套种作物生长和产量构成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固定玉米–大豆套作带宽200 cm,玉米采用宽窄行种植,设置4个玉米窄行行距为20 cm(A1)、40 cm(A2)、60 cm(A3)和80 cm(A4)套作处理,2个玉米和大豆净作对照处理,研究行距配置对套作系统中玉米和大豆生物量、根系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作大豆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和红光/远红光比值均低于净作,且随着玉米窄行的增加而降低。套作系统中大豆地上地下生物量、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从第三节龄期(V3)到盛花期(R2)逐渐增加,但随着玉米窄行的增加而降低。套作玉米地上地下生物量从抽雄期到成熟期逐渐增加,根体积却逐渐降低,但这些参数随玉米窄行的变宽而增加。玉米和大豆在带状套作系统中产量均低于净作,且随玉米窄行的变宽,玉米产量逐渐增加,2012和2013两年最大值平均为6181 kg hm–2,而大豆产量逐渐降低,两年最大值平均为1434 kg hm–2,产量变化与有效株数和粒数变化密切相关。此外,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群体土地当量比(LER)大于1.3,最大值出现在A2处理,分别为1.59(2012年)和1.61(2013年),且最大经济收益也出现在A2处理(2年每公顷平均收益为1.93万元)。因此,合理的行距配置对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中作物的生长、产量构成和群体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杨峰娄莹廖敦平高仁才雍太文王小春刘卫国杨文钰
关键词:玉米大豆套作土地当量比
一种确定西南丘陵旱地冬小麦-夏玉米最优蓄水保墒小麦水肥高效利用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确定西南丘陵旱地冬小麦‑夏玉米最优蓄水保墒小麦水肥高效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明确最佳玉米秸秆还田时期;步骤二,确定最优的耕作技术;步骤三,明确最优氮素管理方案;步骤四,将最佳玉...
杨洪坤樊高琼高仁才陈松鹤李晗陈任华陈艳琦陈玉锋向晓玲
文献传递
一种豆类籽粒取种盘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豆类籽粒取种盘,包括方格盘,所述方格盘上设置有用于盛装豆类籽粒的容纳舱,所述容纳舱呈矩阵式均匀分布,且相邻两所述容纳舱之间设置有侧壁,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方格盘表面的第一滑动片,所述第一滑动片包括并列设置...
杨峰杨文钰王锐范元芳谭千军陈四维黄山廖敦平高仁才
文献传递
一种石灰播撒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石灰播撒装置,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底部设有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支架上还设有播撒机构,所述播撒机构包括滚筒,所述滚筒的外围通过传动装置与所述行走机构连接,所述滚筒的外表面均匀分布有小孔...
樊高琼王思宇刘明吴舸朱杰胡雯媚高仁才柳伟伟莫飘肖云王强生郑文
文献传递
田间配置对玉豆系统光环境、光能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研究
发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振兴我国大豆产业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栽培措施来改善群体的光分布,增加套作大豆光能截获和光能利用率,探明套作大豆形态特征和产量对光环境的响应规律,对于提高玉米-大豆带状套作...
高仁才
关键词:光环境光能利用率作物产量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