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段海燕

作品数:7 被引量:55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野葛
  • 2篇块根
  • 2篇SSR
  • 1篇地理分布
  • 1篇异黄酮
  • 1篇异黄酮类
  • 1篇异黄酮类成分
  • 1篇栽培
  • 1篇栽培方式
  • 1篇植物药
  • 1篇中国历代
  • 1篇身份证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环境
  • 1篇酮类
  • 1篇种质
  • 1篇种质资源
  • 1篇主产区
  • 1篇维管组织
  • 1篇历代

机构

  • 5篇安徽中医药大...
  • 4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作者

  • 7篇段海燕
  • 4篇彭华胜
  • 3篇程铭恩
  • 2篇黄璐琦
  • 2篇袁媛
  • 2篇南铁贵
  • 2篇赵宇平
  • 1篇彭代银
  • 1篇蒋超
  • 1篇王健
  • 1篇张小波
  • 1篇赵玉姣
  • 1篇周骏辉
  • 1篇刘潺潺

传媒

  • 4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中药材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古今附子加工方法的沿革与变迁被引量:18
2014年
附子为回阳救逆之要药,也是著名的有毒中药。为了确保附子的疗效和安全用药,多以加工品的形式入药。历代医家对附子加工方式的记载多不相同,且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记载的附子加工方式与古代本草所记载的也存在差异。该文回溯核查汉代至民国时期的本草著作,对古今文献中所收载的附子加工方法内容加以归纳整理。结果表明,历史上附子的加工方法和入药方式随着朝代的变迁发生改变,且古今加工方法存在差异。唐代之前附子加工多为炮和浸法,唐代至明代期间多为炮、浸、煮和炒法,清代主要为浸和煮法,现代加工方法为煮和浸结合。附子在唐代之前多以整枚和劈破的方式入药,而现代入药方式多采用切片。不同的加工方法对附子的毒性影响很大,建议对古今附子加工方法开展比较研究。
刘潺潺程铭恩段海燕彭华胜
关键词:附子历史沿革
植物药鉴定葛种质资源SSR分子身份证的构建
利用20对SSR引物对12个葛居群进行扩增,从中筛选出5对多态性较强、扩增带型稳定的引物建立葛种质资源DNA身份证.结果表明,5对核心引物可将12个葛居群区分.采用PopGene32(vesion1.32)软件包对12个...
周荣荣段海燕南铁贵赵宇平袁媛
关键词:SSR分子标记技术分子身份证种质资源
野葛块根的异常结构及其与异黄酮类成分分布积累关系研究
[目的](1)阐明野葛根系的组成、块根的发育以及野葛块根的性状与异常结构之间的关系;(2)探索野葛块根不同组织部位中异黄酮类成分的分布积累关系;(3)阐述野葛块根直径与异黄酮类成分的分布积累的关系;(4)阐述野葛纵切片与...
段海燕
关键词:块根异黄酮类成分
文献传递
野葛块根的异常结构解剖学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2015年版《中国药典》记载中药葛根来源于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的干燥根,该研究在对野葛根系的实地调查及对块根的解剖学研究基础上,阐明野葛膨大块根的发育与异常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野葛的根系有种子发育和不定根发育2种类型,根系中的根可根据形态和功能分为膨大的块根、不定根和输导根3种类型;块根由不定根发育而来,其次生结构符合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结构特征;随着根的发育,块根的次生韧皮部外侧开始出现片段状的异常维管组织,最终根中的异常维管组织呈"同心环状"分布于次生维管组织的外方,膨大的块根可具有4~6个环状的异常维管组织;野葛块根的性状是其内部异常维管组织的发育形成的,异常维管组织的木质部和韧皮部是膨大块根的主体部分。研究结果揭示了野葛块根中异常结构的解剖,也为合理采收野葛药用部位、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段海燕程铭恩彭华胜张贺廷赵玉姣
关键词:野葛根系不定根块根
葛根SSR特征及江西粉葛DNA身份证的构建被引量:14
2019年
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野葛Pueraria lobata和甘葛藤P. thomsonii基因组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序列。分别获得66 191,71 968个SSR位点,据此开发了20对SSR引物,从中筛选出5对多态性较强、扩增带型稳定的引物,对江西产区9个不同粉葛栽培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得到16个多态信息位点,平均每个SSR引物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 600 7;对9个粉葛栽培种进行亲缘关系聚类,结果显示9个粉葛栽培种可归为6个种质。该研究利用5对核心引物组合,为江西粉葛种质建立了DNA身份证,为粉葛优良种质筛选和中药材道地性研究提供参考信息。
周荣荣周骏辉南铁贵蒋超段海燕赵宇平黄璐琦黄璐琦
关键词:野葛基因组SSR
蒙古黄芪主产区栽培及商品规格等级调查被引量:14
2015年
目的:对蒙古黄芪主要栽培产区进行调查,明确主产区蒙古黄芪栽培、加工及商品等级现状。方法:对山西北部的浑源县、应县,甘肃陇西县、渭源县、岷县和内蒙古武川县、固阳县及赤峰市等主产区的蒙古黄芪进行调查,内容包括生态环境、栽培历史与现状、采收加工及商品规格等级。结果:各主产区蒙古黄芪栽培方式变化较大,甘肃、内蒙古目前均为育苗移栽2~3年,内蒙古早期直播3~5年采收法已基本不用,山西浑源地区仍以山地直播6~8年为主。黄芪采收方式由过去的人工采收逐渐变为机械采收,但机械采收对于山西浑源等地黄芪资源破坏较大;通过对黄芪加工方法的调查,发现黄芪加工方法缺乏统一规范,不同产地加工存在一定差异性,饮片加工复杂,且多为农户自行加工,造成黄芪药材市场较混乱。黄芪商品基本无等级划分,多以统货销售。结论:建议统一黄芪商品规格等级并规范黄芪加工方式。
张贺廷王健程铭恩段海燕彭华胜
关键词:蒙古黄芪生态环境栽培方式
中国历代本草学家的地理分布:兼论徽沪杭苏4个本草学家分布中心产生的原因被引量:5
2017年
依据《中国本草要籍考》一书中我国历代本草学家的生活年代、数量和籍贯3个方面的描述,对历代本草学家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GIS技术探讨了历代本草学家的地理分布规律及4个分布中心产生的原因。研究发现:时间上,不同时期的本草学家数量差别较大,在明清时期的出现数量最多;空间上,历代本草学家的分布呈现东多西少的特征,形成以徽州、上海、杭州、苏州等地为中心的分布区域。此外,历代本草学家的地理分布自宋代开始呈现明显的南移趋势。
段海燕张小波彭代银彭华胜黄璐琦
关键词:历代地理分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