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丽娟

作品数:7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云南省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医学院应用基础研究联合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上皮
  • 4篇上皮癌
  • 4篇膀胱
  • 4篇膀胱尿路
  • 3篇尿路上皮
  • 3篇尿路上皮癌
  • 3篇肿瘤
  • 3篇组织化学
  • 3篇免疫
  • 3篇免疫组织
  • 3篇免疫组织化学
  • 3篇膀胱尿路上皮
  • 3篇膀胱尿路上皮...
  • 2篇荧光
  • 2篇荧光定量
  • 2篇荧光定量PC...
  • 2篇吲哚胺
  • 2篇基因
  • 2篇癌组织
  • 2篇表达及意义

机构

  • 5篇云南省肿瘤医...
  • 2篇昆明医科大学
  • 2篇云南省肿瘤医...

作者

  • 7篇叶丽娟
  • 4篇杨承纲
  • 3篇张丽娟
  • 2篇李鹍
  • 2篇周永春
  • 1篇张灿珍
  • 1篇沈丽达
  • 1篇李科
  • 1篇邓明佳
  • 1篇徐开敏
  • 1篇范耀东

传媒

  • 2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天津医药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膀胱尿路上皮癌IDO和Bin1表达临床意义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吲哚胺2,3一二氧化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和Bin1蛋白(bridging intergrator protein-1,Bin1)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07-01-12-2011-07-31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手术切除后石蜡标本84例和同期新鲜标本50例,同期远离癌组织的非肿瘤性膀胱组织为正常膀胱组织共22例,所有新鲜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DO表达,石蜡标本采用SP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IDO和Bin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IDO阳性表达率为57.14%,Bin1阳性表达率为46.43%。IDO在浸润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表达率明显高于非浸润型,χ2=5.600,P=0.018;随着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分级(χ2=20.268,P〈0.001)及TNM分期(χ2=12.075,P=0.007)增高,IDO阳性表达率增高;Bin1在浸润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表达明显低于非浸润型(χ2=7.685,P=0.007),随着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分级(χ2=15.817,P〈0.001)及TNM分期(χ2=11.104,P=0.010)增高,Bin1阳性表达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IDO表达强度与Bin1表达强度呈负相关(r=-0.306,P=0.003),与组织学分类(r=0.258,P=0.018)、组织分级(r=0.491,P〈0.001)及TNM分期(r=0.365,P=0.001)呈正相关。Bin1表达强度与组织学分类(r=-0.302,P=0.005)、组织分级(r=-0.411,P〈0.001)及TNM分期(r=-0.302,P=0.005)呈负相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IDO mRN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平均表达水平为7.696 1±1.745 28,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的6.397 0±1.205 17,t=2.367,P=0.023;Ta和T1期IDO mRN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平均表达水平为6.803 4±1.567 53,明显低于T2~T4期的9.183 8±0.690 32,t=4.955,P〈0.001;IDO mRNA在Ⅰ、Ⅱ和Ⅲ级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平均表达水平分别为7.058 7±1.771 57、7.9342±1.530 57和9.290 7±0.574 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75,P=0.017。
杨承纲叶丽娟周永春
关键词:膀胱尿路上皮肿瘤荧光定量PCR预后
吲哚胺2,3-二氧化酶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表达及意义
2015年
目的探讨吲哚胺2,3-二氧化酶(IDO)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所有新鲜标本作荧光定量PCR,石蜡标本采用SP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IDO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IDO m RNA与IDO蛋白在正常膀胱组织中表达明显低于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IDO表达强度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与组织学分类、组织分级及UICC分期有相关性:浸润型与非浸润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0,P=0.018);随着组织分级增高IDO阳性表达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7,P=0.000);随着UICC分期增高IDO阳性表达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8,P=0.007)。IDO m RNA表达与组织分级及UICC分期有相关,随着组织分级及UICC分期增高,表达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P=0.011;t=4.96,P=0.000)。结论 IDO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不良相关,提示IDO可能成为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的预测因子及治疗靶点。
杨承纲叶丽娟周永春
关键词:膀胱尿路上皮癌荧光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
胃癌组织中VEGF-D的表达与MLVD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D的表达及微淋巴管密度(MLVD),分析VEGF-D与MLVD的关系。方法:收集52例胃癌术后患者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胃癌、癌旁和正常组织MLVD及VEGF-D的表达。结合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VEGF-D与MLVD、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分化、淋巴结转移以及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VEGF-D在胃癌、癌旁与正常组织的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胃癌与癌旁组织两者间的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淋巴结转移和Ⅲ、Ⅳ期患者胃癌及癌旁组织中VEGF-D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和Ⅰ、Ⅱ期患者(P<0.05或P<0.01)。癌旁MLVD高于正常组织及胃癌组织。癌旁组织中VEGF-D阳性的MLVD高于VEGF-D阴性者(P<0.01)。而胃癌组织中VEGF-D阳性的MLVD与VEGF-D阴性的MLV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癌旁组织中VEGF-D及MLVD的检测可作为评估胃癌淋巴结转移、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邓明佳李科张丽娟沈丽达张灿珍叶丽娟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淋巴管生成淋巴转移
吲哚胺2,3-双加氧酶、c-myc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探讨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c-myc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新鲜肿瘤及黏膜标本各20例IDO mRNA表达,采用SP法检测肿瘤石蜡标本84例及黏膜22例IDO、c-myc蛋白的表达,分析二者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IDO、c-myc蛋白表达强度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在浸润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IDO蛋白表达高于非浸润型(x2=5.600,P=0.018),随着组织分级及国际抗癌联盟(UICC)分期增高,IDO蛋白阳性表达率增高(x2=20.268,P=0.000;x2=12.075,P=0.007).c-myc蛋白在正常膀胱组织中无阳性表达,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44例(52.4%)表达阳性,二者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733,P=0.001);c-myc蛋白表达强度与组织学分类、组织分级及UICC分期无关.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IDO蛋白表达强度与c-myc蛋白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205,P=0.047),与组织学分类、组织分级及UICC分期呈正相关(r=0.258,P=0.018;r=0.491,P=0.000;r=0.365,P=0.001).IDO mRN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7.696 1±1.745 2)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6.397 0±1.205 1)(t=2.367,P=0.023).Ta~T1期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IDO mRNA的平均表达水平为6.803 4±1.567 5,明显低于T2~T4期的9.183 8±0.690 3(t=4.955,P=0.000);IDO mRNA在Ⅰ、Ⅱ、Ⅲ级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平均表达水平分别为7.058 7±1.771 5、7.934 2±1.530 5、9.290 7±0.574 5,随着分级增高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9,P=0.011).结论 IDO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不良相关,c-myc表达强度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病变进展无关,但可能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病变发生有关.IDO可能成为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的预测因子,IDO、c-myc有可能成为肿瘤化疗的一个分子靶向目标.
杨承纲叶丽娟张丽娟
关键词:吲哚胺2,3-双加氧酶膀胱尿路上皮癌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
间叶软骨肉瘤四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间叶软骨肉瘤(mesenchymal chondrosarcoma,MC)较为罕见,本研究探讨MC的临床、影像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云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4例MC患者,分析其病理学资料,结合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分析MC的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MC患者,男女各2例;平均年龄36岁;2例来自骨组织,1例软组织,1例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示,病灶边缘不清,见斑点状钙化,周围软组织肿块形成。病理学镜检示,由密集的原始小细胞和分化性软骨岛两种成分组成。免疫表型示,小细胞CD99、Syn、CgA、vimentin及CD56均阳性(+),软骨岛S-100阳性(+)。结论 MC诊断需结合临床、影像和病理学资料,应与含小细胞或软骨成分的其他肿瘤鉴别。
叶丽娟袁婧李鹍范耀东徐开敏
关键词:骨肿瘤病理诊断
binl、C—myc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4年
目的:探讨bin1、C-myc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SP法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石蜡标本84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11例bin1、C-myc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bin1在正常膀胱组织中表达阳性率81.81%,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46.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873,P=0.051)。 C-myc 在正常膀胱组织中无表达,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5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33,P=0.001)。 bin1在浸润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表达明显低于非浸润型(χ2=7.685,P=0.007),随着组织分级及UICC 分期增高bin1阳性表达率降低(χ2=15.817,P=0.000;χ2=11.104,P=0.010)。 C-myc表达强度与组织学分类、组织分级及UICC分期无关。 bin1表达强度与组织学分类、组织分级及UICC分期呈负相关(r=-0.302,P=0.005;r=-0.411,P=0.000;r=-0.302, P=0.005);随着bin1表达增高C-myc表达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in1低表达或表达缺失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病变进展相关,C-myc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病变发生有关。提示bin1可能成为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的预测因子,bin1、C-myc有可能成为肿瘤化疗的一个分子靶向目标。
杨承纲叶丽娟张丽娟
关键词:膀胱肿瘤MYC免疫组织化学
多中心骨巨细胞瘤1例
2020年
患者男性,22岁。2017年5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膝间歇性疼痛,之后症状逐渐加重伴左膝关节活动受限。2017年9月19日就诊于云南省肿瘤医院,CT检查(图1)示:左侧胫骨近端膨胀性骨质破坏并周围软组织肿块形成,其内密度不均并见多发条状分隔、骨嵴影;软组织肿块突破骨皮质,突向周围肌肉内。增强后肿块边缘区域呈明显强化,中心区域呈低密度无强化,病变上缘达胫骨平台关节面下,左股骨远端关节面下多发小斑片状、点状、小囊状骨质密度减低区,多数边缘模糊。
袁婧李鹍叶丽娟
关键词:巨细胞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