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阳
- 作品数:15 被引量:34H指数:3
- 供职机构: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大豆豆荚特异性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分析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克隆大豆豆荚特异性启动子,并对其进行功能分析,为研究抗病虫基因在大豆荚中的特异性表达奠定基础。【方法】利用PCR技术克隆得到豆荚特异性启动子(Pod Specific Promoter,PSP)的核心序列,用PSP序列取代质粒pBI121中的CaMV 35S启动子,构建与GUS基因融合的豆荚特异性报告载体pPSP-GUS,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烟草"NC89",对转基因植株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将鉴定为阳性的植株经GUS组织化学染色,验证PSP片段的功能。【结果】所获得的豆荚特异性启动子PSP大小为1 270bp,与已报道序列的同源性为98%,具有多种典型的启动子表达调控元件,如A/T-rich core、CAATBOX、TATABOX、GATABOX等。将pPSP-GUS质粒转化烟草后,经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成功获得了转基因阳性烟草植株。GUS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在转pPSPGUS质粒的烟草根和叶片中均未检测到GUS活性,在萼片中可检测到低水平的GUS活性;而在花荚中可检测到高水平的GUS活性,且明显高于转pBI121质粒的对照植株。【结论】克隆得到的豆荚特异性启动子PSP片段具有启动基因在豆荚中特异性表达的功能。
- 宋阳王丕武张学明曲静
- 关键词:大豆GUS染色
- 大豆凝集素和脂肪氧化酶双价RNAi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遗传转化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应用RNA干扰技术,同时抑制大豆凝集素(Soybean agglutinin,SBA)和脂肪氧化酶(Lipoxy—genase,Lox)基因在种子中的表达,改良大豆营养品质,为培育优质大豆材料奠定基础。【方法】根据RNAi原理,酶切获得Lox目的片段,构建以除草剂Bar基因为筛选标记、种子特异性启动子P7aP启动SBA和Lox双干扰的pCAMBIA3301-SBA—Lox(pSBA—Lox)干扰表达载体,并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大豆(品种为吉农28),采用PCR、Southern杂交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对转基因植株进行检测。【结果】质粒PCR和酶切鉴定结果表明,双价RNAi植物表达载体pSBA-Lox构建成功。将其转入到大豆中,对转化植株进行PCR、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显示,外源基因以单拷贝形式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并能遗传给后代。T1代转基因植株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转基因植株中SBA基因和Lox基因在籽粒中的表达量比未转化受体植株均明显降低,SBA基因表达量降低了35.9%~47.2%,Lox基因表达量降低了32.8%~56.1%,而在幼嫩叶片中的表达量相比对照植株变化不大。【结论】获得了大豆凝集素和脂肪氧化酶表达量均明显降低的T2代转基因大豆。
- 张学明宋阳王丕武马建晏佳琳付永平曲静张卓董环宇李琦
- 关键词:大豆凝集素脂肪氧化酶RNA干扰技术
- 两种转基因方法对转GmXTH抗旱基因大豆根系的影响
- 2023年
- 为分析干旱胁迫下,两种不同方法得到的转基因大豆抗旱性差异,本试验选用农杆菌介导法得到的转GmXTH基因大豆品系OEA1、OEA2、OEA3、OEA4和花粉管通道转化得到的转基因大豆品系OET1、OET2、OET3、OET4和对照M18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浓度梯度的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的实验环境,鉴定苗期抗旱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加重,两种不同转基因方法得到的转基因株系间叶片含水量、POD活性、SOD活性、丙二醛含量之间无显著差异,转基因大豆品系的抗旱能力比对照M18有显著提高,但不同转基因方法得到的大豆品系之间的抗旱能力无差异。
- 张瀚竹张野杜叶垚宋阳
- 关键词:大豆根系农杆菌介导法花粉管通道抗旱
- 大豆幼根差异表达基因GmSTPP-r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2018年
- 为分离克隆幼苗期大豆根系重要功能的基因,丰富其理论,从大豆吉农18根系突变体的苗期根系中克隆GmSTPP-r基因的c DNA序列,对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系统进化树、蛋白质理化性质、基因编码蛋白的亲疏水性、蛋白的二级结构、跨膜结构及信号肽、等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与已报道的大豆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XM_014764732)进行对比。结果如下:利用RT-PCR技术克隆得到长度为935 bp的目的基因片段GmSTPP-r。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得知该基因与水萝卜、藜麦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该基因编码305个氨基酸,是疏水性的碱性蛋白。二级结构预测显示具有α-螺旋(37.70%)、无规卷曲(29.84%)、延伸链区(25.25%)和β-转角(7.21%),无其他二级结构。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不具有信号肽,且无跨膜结构。亚细胞定位预测该基因定位于线粒体内。本研究克隆了基因GmSTPP-r,为该基因进一步研究提供材料,同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为进一步分析鉴定该基因的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 金羽琨宋阳张林孟祥鹏王丕武
- 关键词:大豆生物信息学分析
-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教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被引量:1
- 2019年
- 在“互联网+”背景下,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日益渗透到高等教育领域中,并带来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教师作为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性人物,在新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生物技术教师应积极面对,提升自我学习能力,将挑战转变成机遇。
- 刘思言关淑艳姚丹曲静宋阳
- Cry1Ab13杀虫基因的PCR诱变及功能验证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通过易错PCR技术克隆一种新的Cry1Ab13基因,以利用Cry类Bt基因提高作物抗虫性,丰富基因资源。【方法】利用易错PCR技术对苏云金芽孢杆菌Cry1Ab13基因进行随机诱变,构建突变体文库,筛选获得突变株Cry1Ab13-1,将该基因构建原核重组表达载体后转化到大肠杆菌中进行异源表达,并利用表达的目的蛋白进行抗虫鉴定。【结果】序列分析表明,突变株Cry1Ab13-1基因序列全长2 036bp,与原始碱基序列的一致性为97.79%,有2个碱基发生突变,导致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中有2个氨基酸改变,分别是第130位由脯氨酸变成丝氨酸,第383位由丝氨酸变成苏氨酸;改变后的氨基酸序列与原始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96.97%。在线分析表明,该基因与已知过敏源的序列同源性低于35%,不存在致敏性。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表达蛋白分子质量大小为79.5ku,与预期结果相符。抗虫鉴定表明,处理72h时表达的目的蛋白对小菜蛾(Plutella xyllostella)幼虫的致死率达87.88%,明显高于未突变基因对照组的幼虫死亡率;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幼虫的致死率达81.11%,而且存活的亚洲玉米螟幼虫的生长发育受到明显抑制。【结论】成功克隆了Cry1Ab13-1抗虫基因,且该基因对小菜蛾幼虫和亚洲玉米螟幼虫均具有高效的杀虫活性。
- 闫鸽宋阳张宇婷张卓代力强王丕武
- 关键词:易错PCR玉米螟小菜蛾
- 基于高密度大豆SNP遗传图谱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QTL定位及基因注释被引量:4
- 2021年
- 为构建脂肪和蛋白含量上存在显著差异的大豆高密度遗传图谱,并对其进行基于SNP标记的QTL定位及定位区间内的基因注释,本研究以吉农45为母本、绥农76为父本杂交获得的F2代分离群体为基础,通过靶向测序基因型分型技术获得SNP标记,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结合群体籽粒脂肪和蛋白含量,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和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进行QTL定位,并根据SNP标记提供的染色体物理位置信息确定QTL所在的物理区间,利用Soybase和Phytozome数据库对区间进行基因挖掘、注释和筛选。结果表明:共获得2399个多态性分子标记,构建了总图距为1020.5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0.61 cM的遗传图谱。CIM法共检测到4个QTL,其中2个蛋白质含量位点分别为qPro-11-1和qPro-11-2,2个脂肪含量位点分别为qOil-7-1和qOil-19-1,贡献率为1.31%~21.69%。ICIM法共检测到3个QTL,其中2个蛋白质含量位点分别为qPro-11-3和qPro-14-1,1个脂肪含量位点为qOil-16-1,贡献率为8.41%~17.83%。通过基因注释,在6个物理区间内分别筛选到26,29,6,1,124和36个与脂肪和蛋白贮藏、油脂生物合成、油分代谢过程、脂肪酸生物合成、种子发育和种子萌发相关的基因。在定位的6个不同位点中,与脂肪含量相关的QTL分别位于7,16和19号染色体,与蛋白质含量相关的QTL分别位于11和14号染色体。有4个位点与前人定位结果相似,qPro-11-2和qPro-14-1为新位点。
- 刘家伶张君韩笑李雪莹姚丹宋阳张卓杨松楠
- 关键词:SNP蛋白质脂肪QTL定位
- 大豆C_2H_2型锌指蛋白基因SCTF-1转化及功能分析被引量:6
- 2016年
- 为探讨锌指蛋白在大豆对非生物逆境胁迫耐受过程中的作用,构建了锌指蛋白基因SCTF-1的植物表达载体p CPB-SCTF-1,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其导入大豆中,通过抗性筛选及PCR检测,共获得了6株转SCTF-1基因植株,Southern杂交鉴定表明功能元件以单拷贝形式整合于受体基因组中。荧光定量PCR检测证明转化植株在根、茎、叶部位的表达与未转化植株相比显著提高。在4℃低温胁迫下,转SCTF-1基因植株相对电导率明显低于非转化植株,降低了21.10%~23.09%;丙二醛含量明显低于非转化植株,降低了10.56%~11.74%;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高于非转化植株,增加了25.02%~30.38%;转基因植株叶片未呈现明显的萎缩、萎蔫、打卷现象。因此,转SCTF-1基因的过量表达提高了转基因大豆的耐冷能力。
- 韩丹王丕武曲静高嵩吴楠宋阳何欢刘双陈沼汀
- 关键词:大豆锌指蛋白耐冷性
- 植物广谱抗病基因NPR1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3年
- NPR1基因是影响植物广谱抗病性发生的重要调控因子,它主要调控病程相关蛋白的表达,对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极为重要。目前对NPR1的研究已成为植物抗病基因工程的热点领域之一,但对其种类和同源基因等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因此,本文对NPR1基因的结构、功能、分类和最新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进一步丰富NPR1基因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宋阳王丕武张学明曲静
- 关键词:NPR1基因
- 过表达GmXTH1基因大豆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被引量:2
- 2021年
- 为研究GmXTH基因对干旱胁迫大豆苗期表型和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以转基因受体大豆品种M18、GmXTH1过表达转基因株系OEA1和OEA2、GmXTH1干扰表达转基因株系IEA1和IEA2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法,设置3种不同水分处理,对苗期不同转化株系的表型、RWC、SOD活性、POD活性和MDA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程度增加,不同转化株系的RWC相对降低,SOD和POD活性先增加后减少,MDA含量增加。相同干旱胁迫条件下,与对照品种M18相比,转GmXTH1基因过表达材料OEA1和OEA2的RWC较高,SOD和POD活性相对较高,响应速度较快,MDA含量较低,增长率相对较低,叶色浓绿、茎秆粗壮和株型整体表现较好,胁迫后复水恢复快。GmXTH1基因干扰表达材料IEA1和IEA2的表现则相反,植株受干旱胁迫后,整体表现为叶片萎蔫,茎秆枯细,株型整体表现较差,RWC、SOD和POD活性相对较低,响应速度较慢。说明GmXTH1基因的过量表达对与大豆植株抗旱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有积极影响,GmXTH1基因可能参与大豆的抗旱应答反应过程。
- 张野张瀚竹杜叶垚宋阳
- 关键词:大豆干旱胁迫过表达生理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