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磊
- 作品数:71 被引量:742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加工番茄核心种质构建及其遗传背景分析被引量:22
- 2015年
- 基于50年来收集的3 026份加工番茄不同类型种质资源,分别利用20个表型性状和均匀覆盖12条染色体的46个SNP标记,采用5种不同方法(Mstrat、Random、REMC、SBS和SFS)构建了10种初始核心种质。通过对其代表性评价与分析,最终确定了加工番茄最佳核心种质。Mstrat是构建加工番茄亚群核心种质的最佳方法,采用10%抽样比例所构建的302份最佳核心种质GCC1对原始种质的遗传结构和多样性均具有较好的代表性。通过对原始种质群体结构和主成分分析,加工番茄种质资源可分为2个较大的群体,遗传背景分别是基于代表性材料普通栽培番茄E6203和M82,所构建的GCC1核心种质均匀分布在原始种质资源群体。
- 邓学斌刘磊闫喆李涛刘希艳冯晶晶池海娟郑峥李君明
- 关键词:加工番茄SNP标记核心种质
- 利用Solanum pennellii LA0716渐渗系群体初步定位番茄果实硬度QTL被引量:8
- 2015年
- 硬度是番茄仅次于风味的品质决定因子。利用来自番茄野生资源S.pennellii LA0716的渐渗系(IL,introgression line)群体,采用穿刺法测定完全红熟期番茄的果实硬度。结果表明,番茄果实果肩、中部和果蒂3个部位的硬度极显著正相关。根据渐渗系遗传图谱,对影响果实硬度的位点进行了初步定位,共检测到5个可明显提高番茄果实硬度的QTL(q F-p-1、q F-p-2、q F-p-3、q F-p-4与q F-p-11),分别位于第1、2、3、4和11号染色体上,其中q F-p-4贡献率最大;2个可显著降低果实硬度的QTL(q S-p-4和q S-p-10),分别位于第4和10号染色体上,其中q S-p-10效应最大。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本研究定位的多数QTL与前人在番茄野生种定位的影响硬度的QTL同位,说明番茄硬度在遗传和进化上可能具有一定的保守性。研究结果为番茄硬度QTL的精细定位、克隆及遗传改良奠定了一定基础。
- 刘磊宋燕郑峥李君明
- 关键词:番茄渐渗系果实硬度QTL
- 不同类型番茄叶酸及其衍生物含量的初步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HPLC-MS/MS),对不同类型番茄果实的叶酸及其衍生物含量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栽培种和野生种不同基因型番茄果实中总叶酸含量均差异显著,栽培种番茄总叶酸含量为1532.79~4530.72μg·kg^-1,野生种番茄总叶酸含量为2587.85~4035.93μg·kg^-1。基于全基因组数据选取的17份醋栗番茄总叶酸含量为1934.81~5050.13μg·kg^-1。栽培种M82和野生种LA0443的叶酸含量较高,分别为4530.72μg·kg^-1和5050.13μg·kg^-1。对12种叶酸衍生物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番茄的叶酸衍生物种类也存在一定差异,大部分资源至少含有9种叶酸衍生物。其中醋栗番茄资源叶酸变异更为丰富:5份资源具有12种叶酸衍生物,而四氢叶酸(THF)、四谷氨酸5-甲酰四氢叶酸(5-F-THFGlu4)、叶酸(FA)、10-甲酰叶酸(10-F-FA)等在一些资源中含量较低或未能检测到。总体而言,番茄与大多数作物类似,5-甲基四氢叶酸(5-M-THF)是果实中的主要叶酸形式,其次是5-甲酰四氢叶酸(5-F-THF),二者呈现显著负相关。
- 崔亚楠韩莉妲舒金帅王孝宣黄泽军国艳梅刘磊杜永臣张春义李君明
- 关键词:番茄栽培种野生种叶酸衍生物
- 醋栗番茄的研究与利用现状被引量:9
- 2014年
- 醋栗番茄(Solanum pimpinellifolium)与栽培种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亲缘关系很近,可与其直接杂交,达到快速转育优良性状的目的。就醋栗番茄的分布、特性、遗传多样性、进化、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优良园艺性状、分子遗传图谱、基因挖掘、全基因组测序等研究和利用现状进行了概述;对其利用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进一步挖掘其潜在的优良基因进行了探讨,旨在为进一步挖掘和利用醋栗番茄优良性状提供信息和理论基础。
- 李涛刘磊郑峥周龙溪宗园园邓学斌闫喆宋燕李君明
- 番茄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LC和GFP标记基因的表达被引量:11
- 2007年
- 本研究以小型番茄(miniature 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Micro-Tom为试材,建立其以子叶、下胚轴为外植体的高效、稳定再生体系及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以子叶、下胚轴为外植体时,诱导愈伤组织和芽分化的适宜培养基均为MS+6-BA2.0mg/L+IAA0.2mg/L,芽分化率均可高达92%。两种外植体适宜的生根培养基均为MS+NAA0.1mg/L。同时,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建立了Micro-Tom的遗传转化体系。而乙酰丁香酮能大大提高根癌农杆菌转化番茄的效率,当AS=180μm/L时,芽分化率为52.8%;OD600=0.14是转化的最佳菌液浓度;子叶外植体与农杆菌共培养后,经过诱导,根的再生,获得了抗性苗,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检测和整株表型为紫色(Lc)基因的表达,初步证明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到Micro-Tom中,为番茄激活标签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苏彩霞李君明霍秀文范维强刘磊
- 关键词:绿色荧光蛋白番茄
- 鉴定番茄抗晚疫病性状的方法及其所用分子标记和引物
- 本发明公开了鉴定番茄抗晚疫病性状的方法及其所用分子标记和引物。该方法包括以待鉴定番茄的基因组DNA为模板,用R2M1S进行PCR扩增得到R2M1S的PCR扩增产物;检测所述R2M1S的PCR扩增产物的序列,按照下述方法确...
- 李君明郑峥刘磊杜永臣张春芝李涛
- 文献传递
- 基于核心InDel标记樱桃番茄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与应用被引量:1
- 2023年
- 在樱桃番茄育种进程中,遗传多样性丰富的材料有利于进一步培育重要目标性状的品种。利用从鲜食番茄和加工番茄重测序中挖掘和筛选出的48对核心In Del标记对110份樱桃番茄自交系和12个樱桃番茄商业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DNA指纹图谱构建。结果表明,122份樱桃番茄材料田间表型呈现明显的遗传多样性;48对核心In Del标记在参试樱桃番茄材料中也表现良好的多态性,122份材料的遗传距离为0~0.886 cM,平均遗传距离为0.473 cM;聚类分析结果将122份材料划分为3个主要类群,其中110份自交系分散在不同类群中,且在粉贝贝、粉贝妮所属类群中分布最多。对利用自交系配制的420个F_1组合进行综合评价,发现10个入选组合中6个表现产量较好组合的遗传距离接近或大于平均值,表现一定的杂种优势。利用48对核心InDel标记构建了10个组合的亲本和12个商业种的清晰指纹图谱,可将上述材料完全区分。
- 张辉李鑫王志敏胡俊玲鲁晓晓潘峰潘春阳苏文悦徐毛毛张敏高浩冉刘磊黄泽军王孝宣杜永臣李君明朱文莹国艳梅
- 关键词:樱桃番茄INDEL
- 类番茄茄LA2951抗黄瓜花叶病毒QTL的定位被引量:1
- 2013年
- 类番茄茄(Solanum lycopersicoides)高抗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通过4次独立试验,对来自类番茄茄LA2951的渐渗系(Introgression Line,IL)采用摩擦接种法,人工接种CMV亚组Ⅱ进行了筛选,定位了8个抗CMV的QTL,它们分别位于番茄第2、7、8、9、10、11和12染色体上,均可显著降低植株的病情指数,与前人已鉴定的来自多毛番茄(S.habrochaites)LA1777和智利番茄(S.chilense)LA0458的抗CMV位点不同位,为抗CMV新位点。通过对抗CMV的IL初步分析发现,这些IL包含的QTL呈现不完全显性遗传效应,QTL聚合为完全加性效应。
- 周龙溪刘磊孙玉燕杨宇红谢丙炎冯兰香宋燕郑峥李君明
- 关键词:番茄类番茄茄渐渗系黄瓜花叶病毒QTL定位
- 野生种多毛、醋栗番茄与栽培种番茄的指纹图谱分析被引量:2
- 2008年
- 利用CAPS和SSR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对野生种多毛和醋栗番茄与栽培种番茄的DNA指纹图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0对CAPS和10对SSR引物中,分别有19对和7对引物产生清晰明显且稳定的多态性条带。利用两种标记共获得了98个标记位点,分析表明SSR标记的检测效率高于CAPS标记。相对于栽培种而言,多毛番茄有16.3%的特异信息,醋栗番茄有10%的特异信息。该些标记为番茄遗传图谱的构建、重要基因的标记及遗传育种提供了有力工具。
- 吴玉辉杨建平李君明刘磊
- 关键词:野生番茄栽培番茄指纹图谱CAPS
- 不同杀虫剂对花生蚜毒力及拌种控制效果研究被引量:12
- 2015年
- 为明确噻虫胺等9种杀虫剂对花生蚜虫的毒力和拌种处理对花生蚜虫的控制效果,采用浸渍法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并进行了盆栽和田间药剂拌种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以新烟碱类噻虫胺、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嗪对蚜虫的毒力最高,其毒力分别是毒死蜱的49.2、40.7、26.6和26.1倍;其次是吡蚜酮、高效氯氰菊酯和氯氟氰菊酯,哒螨灵的毒力是毒死蜱的3.9倍。盆栽药剂拌种处理后50d,噻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对花生蚜的防效达仍在89%以上。田间拌种处理后25d,噻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对蚜虫的防效均达100%,药后45d防效达87.07%-92.67%,其中以噻虫胺防效最高,而对照药剂毒死蜱几乎无控制效果。采用新烟碱类药剂噻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拌种,对花生苗期蚜虫控制效果优异,并可有效控制地下害虫,且对天敌保护作用强。
- 张文丹刘磊渠成薛明
- 关键词:花生蚜毒力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