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耀
- 作品数:10 被引量:20H指数:2
- 供职机构:武汉市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基金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完全腹腔镜下胰腺钩突部肿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附3例报告)
- 2022年
-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下手术切除治疗胰腺钩突部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大学总医院2017年3月以来3例行完全腹腔镜下胰腺钩突部肿瘤切除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及临床效果。结果3例患者均于完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术后1例有A级胰瘘,经应用胰酶抑制剂和肠外营养支持等治疗后痊愈;1例发生胃肠道功能障碍,经胃肠减压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后痊愈;1例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手术切除肿瘤后症状缓解,未再发作低血糖昏迷,空腹及餐后血糖水平明显升高,血清胰岛素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恢复正常胰岛素分泌波峰。无出血和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3例患者术后均痊愈出院,随访13~47个月无异常。结论完全腹腔镜下胰腺钩突部肿瘤切除术安全可行,疗效好,可用于胰腺钩突部良性或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切除。
- 曾志武邓次妮刘莉夏辉杨光耀陈冬周程龚昭王炜煜
- 关键词:腹腔镜神经内分泌肿瘤低血糖胰瘘
- 优先解剖肠系膜上动脉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 2020年
- 目的探讨优先解剖肠系膜上动脉(SMA)技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2年1月~2017年12月行PD病人6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60例病人分为两组,研究组30例,采用优先解剖SMA技术;对照组30例,未采用优先解剖SMA技术,比较两组病人手术情况。结果研究组病人手术时间为(382.1±63.9)分钟、住院时间(14.6±1.2)天、ICU时间(2.3±0.8)天、术中出血量(190.2±192.0)ml、输血率26.7%(8/30),对照组分别为(443.6±49.2)分钟、住院时间(18.4±2.0)天、ICU时间(4.9±0.8)天、术中出血量(373.0±362.6)ml、输血率66.7%(20/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先解剖SMA技术能明显缩短肿瘤侵及肠系膜上静脉的PD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ICU时间,并能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输血率。
- 陈冬龚昭曾志武杨光耀夏辉周程朱鹏
- 关键词:肠系膜上动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 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动脉瘤的腹腔镜/开放同期手术治疗效果分析(附28例报告)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比较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动脉瘤患者同期行腹腔镜/开放手术(脾动脉瘤近心端及远心端隔绝术、脾脏切除术和门-奇断流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0年12月28例于武汉市第一医院肝胆外科和深圳大学总医院普外科诊断为“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合并脾动脉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同期腹腔镜下或者开放手术下应用“脾动脉瘤近、远心端隔绝术+脾切除术+门-奇断流术”进行治疗。患者术前均需完善腹部增强CT+CT血管造影(CTA)、彩色多普勒超声以及胃镜等检查,详细了解肝功能分级、脾脏肿大分级、脾功能亢进程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脾动脉瘤在载瘤动脉上的位置、大小、外形以及与周围器官的毗邻关系等情况。术后常规复查血液分析、C反应蛋白(CRP)和肝功能。术后1~3个月门诊复查腹部增强CTA。术后门诊及电话随访7~84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均痊愈,无腹腔积液、感染、深部脓肿、出血和胰瘘等术后并发症,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腹腔镜手术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较开放手术组短,术中出血量和术后3 d腹水量较开放手术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复查血液分析、CRP和肝功能,结果显示,腹腔镜手术组白细胞(WBC)和谷草转氨酶(GOT)明显低于开放手术组,血小板(PLT)和白蛋白(ALB)明显高于开放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有21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PLT升高等脾脏功能缺失的表现,经予以口服药物(潘生丁等)治疗后,无血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同期行脾动脉瘤隔绝+脾脏切除术+门-奇断流手术,能安全、有效地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动脉瘤。腹腔镜下同期手术创伤更小,患者康复更快。相比于传统的开放手术,该手术方法可减少术中创伤,明显缩短住院时间,疗效好,值得临床�
- 曾志武邓次妮刘莉夏辉杨光耀陈冬周程龚昭朱恒梁王炜煜
-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症开放手术腹腔镜脾动脉瘤
- IQQA(R)-Liver系统在超声引导腹腔镜辅助下肝肿瘤射频消融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回顾分析IQQA(R)-Liver系统在超声引导腹腔镜辅助下肝肿瘤射频消融术中的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12月期间完成的59例超声引导腹腔镜辅助下肝肿瘤射频消融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均经IQQA(R)-Liver影像解读分析系统进行三维定量分析,根据每个瘤体进行模拟RFA穿刺点、进针角度、进针路径以及进针深度,同时模拟消融热场范围,计算全肝体积、预估毁损体积和残余功能肝体积并进行对比,综合评价IQQA(R)-Liver系统在RFA术前治疗方案规划及并发症预防中的指导作用。结果59例病人经IQQA(R)-Liver影像解读分析系统重建,得到了清晰的肝脏、肿瘤和肝内脉管系统的三维图像,并按模拟设计方案完成RFA术,术后59例病人均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术后第1天达最高水平,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分别为(181±62.9)U/L及(265±53.1)U/L,于术后1周内恢复正常范围。其中23例有发热症状,最高39.3℃,术后1周均恢复正常。术后均未出现大出血、胆漏、胃肠道烧灼、穿孔、膈肌损伤、肝性脑病、肝衰竭等并发症。术后第3天CDFI及CEUS评估所有瘤体首次完全消融率达到89.04%,术后1个月复查CTA所有病灶二次完全消融率达到100%,随访3~12个月无局部原位复发。术后第3天Child-Pugh评分有5例病人出现降级,其中3例病人由A级降至B级,2例病人由B降至C级。术后1个月对比预估RFA体积与实际RFA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结论IQQA(R)-Liver系统对肝脏肿瘤病人进行有效、精确、个体化的术前评估,对所有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 龚昭夏辉周程曾志武杨光耀
- 关键词:超声引导腹腔镜肝肿瘤射频消融术
- 完全腹腔镜脾动脉瘤隔绝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动脉瘤的临床价值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脾动脉瘤隔绝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5月2家医学中心收治的17例(深圳大学总医院15例,武汉市第一医院2例)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10例;年龄为(59±14)岁。所有患者行完全腹腔镜脾动脉瘤隔绝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情况。(2)并发症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3个月动脉瘤体隔绝治疗效果及血液复流情况、门静脉内血栓情况和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结果(1)手术及术后情况。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17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81±30)min,术中出血量为187(90~420)mL,术后第3天白细胞计数为(9±4)×10^(9)/L,红细胞计数为(3.5±0.9)×10^(12)/L,血红蛋白为(86±17)g/L,血清白蛋白为(36±7)g/L,术后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为(7±4)d,术后住院时间为(11±4)d。(2)并发症情况。17例患者术后均有腹水,予利尿剂口服治疗后好转。所有患者未见腹腔内大出血、消化道瘘、胸腔积液、感染、脓肿形成、发热、血管栓塞等并发症。(3)随访情况:1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8.6(7.0~84.0)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脾动脉瘤腔隔绝完全,其内未见血液复流;门静脉内未见血栓形成;无死亡患者。结论完全腹腔镜脾动脉瘤隔绝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动脉瘤安全、可行。
- 曾志武夏辉邓次妮刘莉杨光耀陈冬周程龚昭王炜煜
- 关键词:静脉高压症脾动脉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腹腔镜检查
- 胰腺残端缝合方式预防胰腺远端切除术后胰漏的动物实验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不同胰腺残端缝合方式预防胰腺远端切除术后胰漏的效果。[方法]将34只实验用猪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17只。研究组:超声刀横断胰腺,用4-0 Prolene线间断缝合胰腺残端,主胰管单独结扎;对照组:超声刀横断胰腺,用4-0 Prolene线U形交锁缝合胰腺残端,主胰管单独结扎。观察2组术后的胰漏情况,并于术后8周将动物处死,将胰腺切除后行病理检查,观察胰腺残端愈合情况。[结果]34只实验猪中除对照组3只麻醉意外死亡外,其余31只均顺利完成手术。1)并发症:2组胰漏总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3),研究组生化漏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2),但研究组的临床相关胰漏(B或C级)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41);2)尸检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对照组发生胰漏的胰腺残端可见胰腺组织缺血坏死,显微镜下可见坏死组织周围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结论]与胰腺残端行U形交锁缝合相比,胰腺残端单纯间断缝合能明显降低胰腺切除术后临床相关胰漏发生率。
- 陈冬龚昭夏辉杨光耀王伟朱鹏
- 关键词:胰漏
- 腹腔镜下脾动脉瘤近远端隔绝术的临床应用(附七例报告)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脾动脉瘤近心端及远心端隔绝术在脾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市第一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应用腹腔镜下脾动脉瘤近远端隔绝术治疗的7例脾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术前均行彩超、增强CT及腹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明确诊断,术前影像学充分评估脾动脉瘤的大小、形状、位置及载瘤动脉的情况。术后常规复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1个月后复查腹部增强CT及CTA。术后所有病人均随访,时间为4~54个月。结果7例病人术后均恢复满意,无出血、胰瘘、感染、脾脏坏死、腹腔脓肿、动脉瘤复发等并发症。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手术应激期过后复查血常规维持在正常水平,无白细胞、血小板升高等脾功能缺失的表现。结论腹腔镜下脾动脉瘤隔断术安全可行、可操作性强、治疗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曾志武邓次妮刘莉夏辉杨光耀陈冬周程龚昭
- 关键词:腹腔镜脾动脉瘤
- 胆管损伤十二例分析
- 2017年
- 目的胆管损伤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最佳的胆道修复措施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评估在武汉市第一医院肝胆专科其术中胆管损伤的发生、修复处理及预后情况。方法单中心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胆道手术病例3 126例,对12例胆管损伤病例的人群分布、疾病原因、损伤类型、修复方式、中转率、术后并发症、预后结果、医疗纠纷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3 126例胆道手术中,胆管损伤的总体发生率为0.38%,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Strasberg A型以上的损伤率仅为0.17%;依照Strasberg分类,其中A型5例(41.7%),D型3例(25.0%),E1型1例(8.3%),E2型3例(25.0%),均未合并血管损伤。12例胆管损伤主要的疾病性原因为Mirizzi综合征(25.0%)、炎症水肿(25.0%)、迷走胆管(25.0%)和胆囊萎缩(16.7%)。腔镜下简单处理(凝闭、套扎、夹闭或缝闭)6例,中转开腹处理6例(50.0%),其中一期缝合1例、脐静脉修补1例、胆管端端吻合2例、Roux-en-Y肝管空肠吻合2例。术后并发症3例(25.0%),其中DindoClavien分级,2级1例(胆漏)、3a级1例(胆漏并后期狭窄),5级1例(死亡)。胆管损伤处理总体成功率为83.3%,医疗投诉纠纷率为16.7%。结论凭借专科经验的累积,胆管损伤的发生率是可以控制在较低水平的。正确地辨识高危因素、胆道修复医师的专业经验、合理的外科决策对于提高胆道修复的成功率、回避医疗纠纷至关重要。
- 周程严白莉龚昭曾志武杨光耀夏辉朱鹏苏瑛
- 关键词:胆管损伤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道重建
- 经皮肝穿刺胆囊引流术后二期LC在中度急性胆囊炎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评价经皮肝穿刺胆囊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 PTGBD)后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在2013版东京指南(Tokyo Guideline 2013, TG13)中度急性胆囊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武汉市第一医院据TG13分级为中度的急性胆囊炎164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法均衡PTGBD+LC组与急诊LC组间的混杂因素后,分析两组间在复杂胆囊判断、手术时间、中转率、并发症、切口感染、留院时间和治疗费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术中"困难胆囊"的发生率PTGBD+LC组(25.5%,12/47)明显低于急诊LC组(55.3%, 26/47)(P=0.003),且多因素分析发现急诊LC是"困难胆囊"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另外,PTGBD+LC组的切口感染率(4.3%, 2/47)也显著低于急诊LC组(21.3%,10/47)(P=0.013);两组在中转开腹率(2.1%比4.3%,P=1.0),手术时间[(100.6±20.0) min比(107.8±17.9) min,P=0.07],Dindo-Clavien 2级以上并发症发生率(6.4%比10.6%,P=0.712)以及住院时间(8.4±2.9 d比9.5±2.9 d,P=0.071)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费用PTGBD+LC组为(31 331.9±2 353.1)元,显著高于急诊LC组的(24 864.9±1 749.1)元(P<0.01)。结论 PTGBD术后二期LC处理TG13中度胆囊炎可以有效降低困难腔镜胆囊手术风险,减少术后切口感染,同时具备可接受的手术时间、中转开腹和并发症率,却存在医疗费用较高的不足。
- 周程严白莉龚昭杨光耀夏辉曾志武朱鹏
- 关键词:急性胆囊炎胆石症
- 袖状胃切除术十联合二指肠回肠Ω转位:一种新型的复合型减肥外科术式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探讨分阶段实施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及十二指肠回肠Ω转位术(DIOS)对于外科治疗病态肥胖症的可行性和意义。方法:对2012年收治的病态肥胖合并合并2型糖尿病、高血脂女性患者1例,分阶段于同年4月13日实施LSG,随访11个月后于2013年3月12日实施DIOS,分析其手术前后肥胖与相关指标的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LSG术前、DIOS术前、随访2年,体质量指数(47.6、42.3、31.0 kg/m^2)、体质量(140、125、92 kg)、糖化血红蛋白水平(6.3%、5.7%、5.0%),血甘油三酯水平(2.54、1.87、1.26 g/L),总胆固醇水平(2.42、1.89、1.68 g/L)均呈下降表现,且随访2年时患者完全脱离降糖药物治疗。围术期及术后2年内,未发现吻合口瘘、营养不良、脱发、倾倒综合征及胆汁反流等近、远期并发症。结论:LSG联合DIOS具备分阶式减肥组合术式特性,有望在临床上开展。
- 周程龚昭闵凯曾志武杨光耀夏辉Wojciech Konrad Karcz
- 关键词:胃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