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朋朋

作品数:5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长春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血瘀
  • 3篇血瘀证
  • 3篇医案
  • 3篇瘀证
  • 1篇毒性
  • 1篇心肌
  • 1篇心肌炎
  • 1篇学法
  • 1篇治疗病毒性心...
  • 1篇生脉
  • 1篇生脉饮
  • 1篇数据挖掘
  • 1篇随机对照研究
  • 1篇气虚
  • 1篇气虚血瘀
  • 1篇气虚血瘀证
  • 1篇中医
  • 1篇中医诊断
  • 1篇中医诊断学
  • 1篇疗病

机构

  • 5篇长春中医药大...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作者

  • 5篇苏朋朋
  • 4篇熊丽辉
  • 1篇孙大中
  • 1篇王忠

传媒

  • 1篇中医杂志
  • 1篇中国中医基础...
  • 1篇中国中医药现...
  • 1篇国际中医中药...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基于古籍整理的气虚血瘀证病证方药研究被引量:11
2015年
为探索气虚血瘀证涉及的病种、证素、治法,总结古代医案治疗气虚血瘀证的方药运用特点,收集了古代文献中气虚血瘀证病案,构建气虚血瘀证数据库,利用Office软件统计病、证、方、药使用频次,分析组合特点及运用规律。运用SPSS 19.0软件聚类分析方法,以补阳还五汤为映射条件,对医案中方药功能显像性做试探性研究。结果气虚血瘀证涉及的病种出现频次由高到低依次是中风(12)、痿病(8)、腹痛(6);兼挟证素频次为阴虚(15)、血虚(10);方剂使用频次为四君子汤(21)、六君子汤(19)、补中益气汤和异功散(15);药物使用频次为人参(82)、茯苓(80)、白术(78)、当归(75)。与补阳还五汤映射完全符合率达25.27%。认为气虚血瘀证除在中风中存在外,痿病和痹病也有较高的发生率;治疗应以补气为主,兼顾养阴、补血、活血。补阳还五汤是气虚血瘀证的基本方,后世得到传承和发扬。
熊丽辉苏朋朋王忠
关键词:气虚血瘀证补阳还五汤医案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中医诊断学案例决策与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探讨案例教学法中《中医诊断学》案例的选择和设计。根据教学中运用的情况,案例分为2种,即虚拟化案例和客观化案例,教师根据授课的具体内容,进行选择和设计。案例选择和设计的关键对讲解或讨论的知识点的覆盖。我们最终设计50例案例,涉及《中医诊断学》四诊和辨证的全部内容,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苏朋朋熊丽辉来庆娟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医诊断学
生脉饮加减治疗病毒性心肌炎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生脉饮加减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并以辨证论治为基础,对病毒性心肌炎不同类型、时期的治疗进行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收集以生脉饮为基础进行加减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49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生脉饮加减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95% CI)为3.61(2.11,6.16),Z=4.70,P<0.01]。其中,加减方含黄芪及不含黄芪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含黄芪组OR(95% CI)为2.67(1.29,5.52),Z=2.64,P=0.008;不含黄芪OR(95% CI)为5.11(2.30,11.38),Z=3.99,P<0.01]。结论生脉饮加减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尤其治疗气阴两虚型病毒性心肌炎或易出现气阴两虚的病毒性心肌炎中后期临床疗效确定。在临床加减方面,黄芪对病毒性心肌炎的特异有效性值得商榷,其加减运用需以谨慎辨证为前提。
苏朋朋熊丽辉孙大中
关键词:生脉饮病毒性心肌炎META分析
基于古代医案对血瘀证脉象差异化表达的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究血瘀证脉象差异表达的规律性,据此分析血瘀证发生发展的演变规律,以期更好地指导血瘀证的临床诊治。方法:收集古代血瘀证医案、统计医案中病人脉象频次、生活环境、年龄及主要症状(兼证),对脉象与其他统计项进行模糊聚类分析,探究血瘀证发病人群分布特点及脉象差异化表现与诸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结果:入选340例医案,显示古代血瘀证医案之脉象弦脉最多(184),数脉其次(123),涩脉第三,细脉又次之,然后是滑脉和大脉等;血瘀证好发于贫困或战乱中人群,中老年人居多,兼夹因素以虚滞最多。结论:瘀不离虚、瘀滞互化是血瘀证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治疗中需注意扶助正气和行气,血瘀证的发病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岳雁苏朋朋熊丽辉
关键词:血瘀证脉象古代医案
基于医案数据挖掘对血瘀证概率性诊断的研究
目的:分析研究血瘀证在发病时间、患者生活环境和自身状况等方面的特征,以及按照兼夹证素分型后,不同分型的分布特点,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探讨血瘀证整体以及不同分型的分布规律及易发条件,初步探讨血瘀证概率性诊断的可能性。方法...
苏朋朋
关键词:血瘀证医案数据挖掘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