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亚玲

作品数:62 被引量:422H指数:11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中华医学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1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9篇医药卫生
  • 5篇机械工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农村
  • 10篇影响因素
  • 8篇血压
  • 8篇农村居民
  • 8篇高血压
  • 8篇村居
  • 7篇压缩机
  • 7篇隔膜压缩机
  • 7篇META分析
  • 6篇胆囊
  • 5篇肿瘤
  • 4篇胆囊癌
  • 4篇胆囊肿瘤
  • 4篇膳食
  • 4篇体重
  • 4篇体重指数
  • 4篇囊肿
  • 4篇艾滋病
  • 3篇多态
  • 3篇多态性

机构

  • 60篇西安交通大学
  • 9篇西安交通大学...
  • 9篇汉中市人民医...
  • 3篇陕西省人民医...
  • 3篇西藏民族大学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兰州大学第二...
  • 1篇渭南职业技术...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西安思源学院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兰州军区兰州...
  • 1篇宁夏医科大学
  • 1篇西藏大学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延安大学
  • 1篇青海大学
  • 1篇山东大学第二...
  • 1篇罗湖区疾病预...
  • 1篇西安市疾病预...

作者

  • 60篇赵亚玲
  • 27篇颜虹
  • 23篇党少农
  • 17篇李强
  • 9篇杨睿海
  • 9篇刘小宁
  • 7篇耿智敏
  • 7篇彭学院
  • 7篇贾晓晗
  • 7篇王林
  • 6篇陈晨
  • 6篇任勇
  • 5篇米白冰
  • 4篇屈鹏飞
  • 4篇王全丽
  • 4篇陈永华
  • 4篇刘如如
  • 4篇曾令霞
  • 4篇严惠
  • 3篇方士华

传媒

  • 12篇中华流行病学...
  • 5篇国外医学(医...
  • 4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卫生研究
  • 2篇中华肝胆外科...
  • 2篇中国初级卫生...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中国全科医学
  • 2篇中国预防医学...
  • 2篇中华消化外科...
  • 1篇中国肿瘤生物...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江苏医药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陕西中医学院...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国卫生统计
  • 1篇中国儿童保健...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8
  • 6篇2017
  • 7篇2016
  • 11篇2015
  • 1篇2014
  • 11篇2013
  • 8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1
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陕西汉中地区农村女性绝经与高血压及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关系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分析陕西汉中地区农村女性绝经与高血压和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ISH)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设计,通过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汉中市汉台区9个农业乡镇3030名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选取所有女性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分位数回归探讨绝经对血压的影响,Logistic回归探讨绝经与高血压和ISH的关系。结果调查人群未绝经和已绝经者分别为965、998例,未绝经组平均年龄为(41.0±8.1)岁,已绝经组平均年龄为(58.0±7.1)岁(P<0.001)。绝经前、后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1.9%、49.3%。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绝经对收缩压的影响随着百分位数的增大而增大,当舒张压(DBP)在q≥0.40(DBP=84mmHg,1mmHg=0.133kPa)的任何百分位点上时,绝经者与未绝经者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q≤0.30(DBP=80mmHg)时,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控制可能的影响因素(年龄、受教育水平、婚姻、职业、高血脂、高血压家族史、锻炼、睡眠质量、看电视、吸烟、被动吸烟、喝酒、体重指数、财富指数和腰围)后,绝经与高血压和ISH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绝经与高血压和ISH的发生有关,应对农村女性高血压和ISH采取重点防治措施,从而更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高血压的发生。
方士华颜虹党少农李强赵亚玲杨睿海任勇
关键词:农村女性绝经高血压分位数回归LOGISTIC回归
胆囊癌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3
2015年
目的:探讨胆囊癌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胆囊癌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802例胆囊癌患者资料,并以同期收治的815例非胆囊癌患者(排除与研究变量有明显相关的人群及病种)为对照,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胆囊癌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选择自变量后,再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70岁)、职业(农民)、体质量指数(≥27)、生育次数(≥3次)、绝经年龄(〉50岁)、血型(A型)、胆囊结石及慢性胆囊炎病史是胆囊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以上因素可供临床结合具体病例参考,以利于胆囊癌的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
徐建庆陈晨宋虎伟耿西林赵亚玲王林耿智敏
关键词:病例对照研究
复方牦牛骨丸治疗高原农牧民骨关节病的临床疗效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观察复方牦牛骨丸治疗高原农牧民骨关节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西藏农牧区骨关节病患者169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87例,给予复方牦牛骨丸治疗;B组,82例,服用小活络丸。连续治疗4个月,比较缓解疼痛的效果、膝关节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经4个月治疗,A、B两组患者疼痛症状改善的有效率相仿(86.2%vs.90.2%)(P>0.05)。A组治疗第4、8、12周及停药3个月的膝关节评分分别为(7.50±0.92)分、(6.40±1.02)分、(6.30±1.2)分和(6.10±0.97)分,均较治疗前的(12.30±1.23)分有明显降低(P<0.05);但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种药物治疗后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复方牦牛骨丸治疗农牧区骨关节病,能减轻其疼痛症状,改善膝关节功能。
张敏赵亚玲刘忠
关键词:骨关节病
中国人群脂联素基因+276G/T多态性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系统评价中国人脂联素基因+276G/T多态性与冠心病相关性。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收集2012年12月以前完成或发表的中国人脂联素基因+276G/T多态性与冠心病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以漏斗图检验入选文献的偏倚,并根据各入选文献结果的同质性检验结果进行数据合并,计算总OR值,Meta分析采用Review Manager 4.2版软件。结果共8篇文献符合条件纳入研究,入选文献无明显偏倚,各文献间异质性检验显示有关+276G/T(χ2=12.38,P=0.09)等位基因分布情况的文献之间无显著异质性。Meta分析显示+276G/T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易感性总OR=1.93,95%CI 1.32~2.82,P=0.0007。结论中国人群脂联素基因+276G/T多态性与冠心病易感性具有相关性。
张再伟田红燕赵亚玲马爱群卢群韩俊丽刘亚田华
关键词:脂联素基因多态性冠心病META分析
母亲妊娠期感冒或发热与出生缺陷关系的Meta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母亲妊娠期感冒或发热与出生缺陷的关系,为出生缺陷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1990~2014年国内与出生缺陷和妊娠期感冒或发热相关的研究文献。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5.1分析软件对入选的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并计算其合并OR值及95%CI。结果:最终纳入26篇文献,森林图显示,纳入文献存在异质性(χ2=65.39,P〈0.00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妊娠期感冒或发热与出生缺陷关系的合并效应(OR=2.72,95%CI为2.26~3.27)。结论:妊娠期感冒或发热可能增加出生缺陷的发生风险。
戴亚欣李照青赵亚玲颜虹
关键词:妊娠感冒发热META分析
叶酸、维生素B12和B6联合使用对心脑血管病发生风险影响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 评价联合补充叶酸、维生素B12和B6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 检索1980-2014年有关补充叶酸、维生素B12和B6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关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筛选符合条件的研究。研究指标包括心脑血管疾病事件、心肌梗死及中风,效应指标为反映发生风险的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CI。运用Meta分析方法进行效应综合,并做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采用Jadad评分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共纳入11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包含26 395名研究对象。有8项研究综合显示3种B族维生素联合使用对心脑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无显著影响(RR=1.00,95%CI:0.94~1.07);9项研究综合显示3种B族维生素联合使用对心肌梗死的发生无显著影响(RR=1.03,95%CI:0.94~1.13)。9项研究综合显示3种B族维生素联合使用可使中风的发生风险降低14%(RR=0.86,95%CI:0.78~0.95)。维生素B合剂组与对照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联合服用叶酸、维生素B12和B6能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降低2.53 μmol/L(95%CI:-3.93~-1.12);亚组分析显示,随访时间、维生素剂量、疾病史均对心脑血管疾病事件的研究结论无显著影响;而中风的亚组分析显示,随着随访时间延长,补充B族维生素能降低中风的发生风险,叶酸和维生素B12在小剂量下预防中风的作用更为显著,而维生素B6随着剂量的增加效果显著,有心脑血管病史者联合补充B族维生素降低中风风险的效果较好。结论 联合补充叶酸、维生素B12和B6对心脑血管疾病事件、心肌梗死的发生无显著影响,但可以降低中风发生的风险和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
兰欣党少农赵亚玲颜虹严惠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B6随机对照试验
陕西省农村居民高血压知识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了解西部农村居民对高血压病相关知识、行为的认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西部农村高血压的防治提供建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设计方法,分层随机抽取了陕西省汉中市九个乡镇的3030位成年农村居民,采取访问的方式进行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了多因素分析。结果高血压知识得分及格率为35.7%,行为得分及格率为48.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知识得分是否及格与年龄、性别、有无高血压史、收入水平和受教育水平有关;高血压行为得分是否及格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年龄、有无高血压史和知识得分及格与否。结论陕西省农村居民对高血压知识的知晓率相对比较低,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对高血压的知识得分和行为得分都比无高血压病史的人群高,应该加大对农村居民的高血压知识宣传的力度,普遍提高农村居民的高血压防治意识。
方士华颜虹党少农李强赵亚玲刘小宁
关键词:高血压健康知识,态度,实践LOGISTIC模型农村居民
妇女围孕期特殊危险因素暴露对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影响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妇女围孕期特殊危险因素暴露对于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影响。方法于2013年7-12月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以陕西省抽取2010-2013年期间曾经妊娠的15~49岁育龄妇女及其子女为调查对象,调查围孕期特殊危险因素暴露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这些危险因素与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调查育龄妇女30 010名,新生儿29 550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93.57/万。对妇女围孕期特殊危险因素分析发现,校正社会人口学等因素后,围孕期饮酒[OR=2.29,95%CI(1.22,4.29)]和被动吸烟[OR=1.25,95%CI(1.02,1.53)]是出生缺陷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在孕前3个月和孕后3个月服用药物[OR=1.64,95%CI(1.04,2.61)],接触农药[OR=2.41,95%CI(1.09,5.35)]、生物危险因素[OR=1.64,95%CI(1.05,2.56)]、物理危险因素[OR=1.15,95%CI(1.13,2.34)]和化学危险因素[OR=2.36,95%CI(1.36,4.11)]显著增加新生儿出生缺陷的风险。进一步就不同类型药物对出生缺陷的影响分析发现,校正社会人口学因素及生活行为因素后,水杨酸类药物和镇咳药是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妇女围孕期有被动吸烟和饮酒、孕前3个月至孕3个月暴露药物、生物和理化危险因素可增加其分娩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风险。
王红丽党少农曾令霞李强王全丽赵亚玲颜虹
关键词:围孕期
陕西省育龄妇女围孕期服用叶酸与产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关系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围孕期妇女服用叶酸与产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关系,为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陕西省30个区县。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1月间曾经怀孕、符合纳入标准、已知生育结局并知情同意的育龄妇女及其生育子女进行入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妇女叶酸服用与产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风险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8 354名育龄妇女,其活产儿先天性心脏病患病率为7.3‰,育龄妇女围孕期叶酸服用率为64.4%,但其中按照规范服用叶酸的妇女仅占17.2%。围孕期妇女规范服用叶酸可能是产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保护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R为0.502(95%CI:0.279~0.902);在控制了家庭背景因素,母亲因素以及孕期接触危险因素后多因素分析发现,叶酸规范服用仍然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保护性因素(调整OR=0.512,P=0.046)。然而,尚未发现不规范服用叶酸对产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保护作用。结论按照规范时间和剂量服用叶酸(孕前3个月至孕早期3个月,每天服用0.4mg,且累计服用时间超过90d),可能预防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
袁淑怡颜虹曾令霞李强王全丽赵亚玲党少农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
基于导师制和PBL的临床专业《预防医学实践》课教学效果评价:以科研能力培养为例被引量:18
2017年
目的评价基于导师制和PBL的临床专业《预防医学实践》课的教学效果,为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依据。方法以开设基于导师制和PBL模式的《预防医学实践》课教学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实践组,以未开设该课程的临床医学、法医等专业学生为对照组,在本科学习结束时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两组学生的科研能力、科研兴趣等及实践组学生对课程教学模式的评价。结果调查了实践组学生216人,对照组学生201人。实践组学生发表科研论文、参加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和各种科研项目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10.6%vs 4.5%,46.8%vs 36.3%,65.3%vs 37.3%,P<0.05);实践组学生对科研感兴趣、将来欲从事科研工作的比例也高于对照组(70.0%vs 49.0%和51.4vs 40.9%,P<0.05);70.4%的实践组学生满意课程的教学方式,但也有约20%的学生认为课程的教学过程比较费时、课程难度大、不能适应此教学方式。结论将PBL模式和导师制结合进行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实践》课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能力。
赵亚玲毕育学侯樊兴陈永华师会芳曹蕾严惠庄贵华党少农
关键词:导师制医学教育教学方法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