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泽林

作品数:11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头痛
  • 3篇脑电
  • 3篇近似熵
  • 2篇学习记忆
  • 2篇受体
  • 2篇跳台
  • 2篇跳台实验
  • 2篇偏头痛
  • 2篇卒中
  • 2篇无力
  • 2篇小鼠
  • 2篇获得性
  • 2篇基因
  • 2篇基因敲除
  • 2篇肌无力
  • 2篇激酶
  • 2篇FMR1基因
  • 2篇FMR1基因...
  • 2篇ICU
  • 1篇胆碱

机构

  • 11篇广州医科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肇庆市第一人...

作者

  • 11篇潘泽林
  • 6篇潘英
  • 4篇向慧
  • 2篇于红静
  • 2篇陈盛强
  • 2篇陈利芬
  • 2篇温艺超
  • 2篇谢富华
  • 1篇李现亮
  • 1篇杨容坤
  • 1篇郑萱
  • 1篇孙卫文
  • 1篇吴文琤
  • 1篇李锟
  • 1篇邓美珍
  • 1篇廖伟锋
  • 1篇蔡惠霞
  • 1篇高玫梅

传媒

  • 2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护理研究
  • 1篇广东医学
  • 1篇解剖学研究
  • 1篇血栓与止血学
  • 1篇现代临床护理
  • 1篇中华生物医学...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州医科大学本科生偏头痛及紧张型头痛的调查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分析广州医科大学本科生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负担情况及二者之间分布的差异。方法:2014年12月1日至2015年3月1日,采取横断面调查的方法,以WHO头痛问卷、HIT-6评分量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广州医科大学6812名学生中随机抽取的900名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818名学生完成调查,应答率为90.8%。偏头痛患病率23.9%,紧张型头痛24.6%,偏头痛伴睡眠障碍为77.0%,紧张型头痛伴睡眠障碍占66.3%,偏头痛伴焦虑、抑郁分别为23.5%、39.8%,紧张型头痛伴焦虑、抑郁分别为17.3%、35.1%。二者的分布仅家族史、合并睡眠障碍及HIT-6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在样本人群中的患病率高。两种头痛仅在家族史、HIT-6评分及伴睡眠障碍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
向慧潘英李现亮廖伟峰潘泽林张少填魏佳娜
关键词:偏头痛紧张性头痛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在Fmr1基因敲除小鼠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观察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在Fmr1基因敲除小鼠前额皮层及海马的表达,探讨其在Fmr1基因敲除小鼠学习记忆中的作用。方法将4周龄FVB小鼠分为WT组和KO组,用跳台实验分别检测KO及WT小鼠学习记忆的能力,利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KO及WT小鼠前额皮层及海马α7 nAChR的表达。结果跳台实验结果显示,与WT空白组比较,KO空白组第一天及第二天的潜伏期均显著缩短,错误次数明显增多,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WT空白组相比,KO空白组前额皮层和海马区α7 nAChR免疫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减少(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KO空白组前额皮层及海马区α7 nAChR表达量均较WT空白组减少,海马区更为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mr1基因敲除小鼠前额皮层、海马区的α7 nAChR表达量较野生型小鼠减少,提示α7 nAChR参与了Fmr1基因敲除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发病机制。
黄捷群陈盛强张少填潘泽林林长甜叶泽明潘英
关键词:FMR1基因敲除跳台实验学习记忆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
颈源性头痛相关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调查颈源性头痛患者与非颈源性头痛患者间存在的差异因素,分析颈源性头痛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分别对198例颈源性头痛患者和80例非颈源性头痛患者进行差异性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颈源性头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颈源性头痛患者组与非颈源性头痛患者组在年龄、性别、每日伏案时间、每日用电脑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每周加班及熬夜时间、家族史、睡眠质量、睡眠时间、每日手持电子设备时间、枕头类型及头痛持续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颈源性头痛组患者中入睡困难、早睡、多梦的比例高于非颈源性头痛组(P<0.05);头痛持续0.5~2.0 h、 4~72 h、72 h以上、枕头类型的比例低于非颈源性头痛组(P<0.05)。睡眠质量、头痛持续时间、枕头类型与颈源性头痛独立相关(P<0.05)。结论:颈源性头痛患者与非颈源性头痛在每周加班及熬夜时间、家族史、睡眠质量、睡眠时间、每日手持电子设备时间、枕头类型及头痛持续时间方面存在差异,其中睡眠质量、头痛持续时间、枕头类型是颈源性头痛独立危险因素。
蔡惠霞叶泽明潘泽林魏佳娜潘英
关键词:头痛颈源性睡眠质量
误诊为脑梗死、破伤风的抗甘氨酸受体1抗体脑炎1例报道
2023年
回顾性分析该科收治的1例先后被误诊为脑梗死、破伤风的抗甘氨酸受体1(GlyR1)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特点及治疗经验,以丰富该病的临床资料,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为重症GlyR1抗体脑炎患者的诊治提供参考。
潘泽林谢富华杨霞温艺超
关键词:脑梗死破伤风误诊
基于危险因素筛查的干预策略在ICU获得性肌无力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3
2021年
ICU获得性肌无力(intensive care unit-acquired weakness,ICU-AW)指“在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期间发生发展的、无法用危重症疾病以外的其他原因进行解释的、以广泛性肢体乏力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据报道[2],重症监护病房ICU-AW的发生率在50%~100%,尤其是脓毒血症患者,发生率远高于其他疾病患者。然而,目前仍无针对ICU-AW的有效药物治疗[3]。一旦临床出现ICU-AW,将延长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导致病死率和致残率增加,降低预后生活质量并增加医疗经济负担[4]。因此,早期识别高危因素,并针对危险因素予以干预和控制是延缓或消除ICU-AW发生或发展的关键。
杨霞于红静潘泽林于婷婷覃湘君吴文琤陈利芬
脑电近似熵在缺血性脑卒中起病24小时内特点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脑电近似熵(ApEn)在缺血性脑卒中起病24 h内病灶位置变化特点以及是否具有病灶定位意义。方法选取37例起病24 h以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23例对照组进行安静、闭目、放松状态下的全导联脑电信号采集,计算脑电Ap En;对比病例组和对照组各导联脑电ApEn。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病灶位置脑电ApEn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健康脑组织脑电Ap En则无明显改变。结论起病24 h内的缺血性脑卒中,病灶位置脑电ApEn明显降低,脑电ApEn对起病24 h以内的缺血性脑卒中具有病灶定位作用。
张少填黄捷群潘泽林林长甜叶泽明魏佳娜邓美珍向慧廖伟峰郑萱杨容坤潘英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
Tpl2激酶调控炎症反应在急性脊髓损伤中的研究
2021年
明确Tpl2激酶调控炎症反应在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中的作用。方法:我们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SCI组,分别在术后第1d、2d、3d、7d、14d进行BBB评分,于术后第5d、10d、15d进行温度刺激反应潜伏期及疼痛刺激阈值的测定;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比较两组脊髓组织中TpL2激酶表达差异;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两组血清中TNF-a和IL-6含量。结果:从第1天至第14天,B组中BBB评分均比假手术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术后的第5d、10d和第15d,SCI组中SD大鼠的双后肢对温度刺激反应的潜伏期、对疼痛的阈值均大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在术后第7天与第15天,B组脊髓组织中TpL2激酶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血清TNF-a和IL-6含量均高于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D大鼠脊髓损伤后,Tpl2激酶表达增多,Tpl2激酶介导的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脊髓损伤的致病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了作用靶点。
谢富华潘泽林李锟温艺超
关键词:脊髓损伤炎症反应
偏头痛患者的脑电近似熵分析
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以疼痛反复发作为特点的慢性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原发性头痛中最常见的两种类型之一。近年来,随着其发病率升高及高致残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人们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分析其发病机制,但均未有一...
潘泽林
关键词:偏头痛
文献传递
起病24 h以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灶位置脑电近似熵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 探讨起病24 h以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灶位置脑电近似熵(ApEn)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4年12月至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7例,均于起病24 h以内行NIHSS评分,按国际10-20系统放置头皮电极行脑电图检查并计算各导联ApEn.依据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提示病灶位置的对应电极将患者分组,分析各组ApEn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37例患者根据MRI提示病灶位置的对应电极分为G1~G6组,病灶位置分别为左前额区、左额中区、左中颞区、左顶区、右顶区、左枕外侧面.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位于前循环供血范围的病灶(G1~G5组)ApEn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rs=-0.252、-0.038、-0.270、-0.387、-0.300,均P〈0.05),位于后循环供血范围的病灶(G6组)ApEn与NIHSS评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 发生于前循环供血范围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病灶位置ApEn可作为病情评估的指标.
张少填潘英黄捷群潘泽林林长甜叶泽明魏佳娜向慧廖伟峰
关键词:卒中脑电描记术近似熵
ICU获得性肌无力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应用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构建ICU获得性肌无力的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12月广东省4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成人综合重症医学科330例ICU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病例报告表收集病人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开发微信小程序和绘制列线图。结果:最终纳入ICU住院天数、是否机械通气、年龄、呼吸机使用时间、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5个因素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模型内部验证: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79,灵敏度为0.762,特异度为0.838,准确性为0.805;外部验证:AUC为0.755,灵敏度为0.682,特异度为0.740,准确性为0.727。模型的两种临床实际应用方法:小程序得出概率≥0.648时,提示病人有发生ICU获得性肌无力的风险;列线图总得分≥14.2分时,表明病人极有可能发生ICU获得性肌无力。结论:构建的ICU获得性肌无力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微信小程序和列线图两种方法均能帮助临床快速、高效地筛查出病人发生ICU获得性肌无力的风险。
杨霞于红静潘泽林梁梓杨叶敏怡何志丽梅楚楠覃湘君凌冬兰陈利芬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列线图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