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平平

作品数:11 被引量:106H指数:5
供职机构:石家庄市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石家庄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脑梗
  • 5篇脑梗死
  • 5篇梗死
  • 4篇急性
  • 3篇血管
  • 3篇血管性认知障...
  • 3篇卒中
  • 3篇脑卒中
  • 3篇经颅磁刺激
  • 3篇急性脑梗死
  • 3篇磁刺激
  • 2篇蛋白
  • 2篇丁苯
  • 2篇丁苯酞
  • 2篇动脉
  • 2篇血管性认知功...
  • 2篇血清
  • 2篇认知功能障碍
  • 2篇生物反馈
  • 2篇脑梗死后

机构

  • 11篇石家庄市第三...
  • 4篇河北医科大学...
  • 3篇河北省儿童医...

作者

  • 11篇赵平平
  • 10篇王军英
  • 9篇张云书
  • 9篇段毅
  • 9篇王坤
  • 7篇张莉
  • 4篇高瑞利
  • 4篇杨兰
  • 2篇陈立峰
  • 2篇薛新琴
  • 2篇刘倩倩
  • 1篇王晓鹏
  • 1篇王娟
  • 1篇赵静
  • 1篇刘倩倩

传媒

  • 5篇河北医药
  • 2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解放军医药杂...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依折麦布对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依折麦布对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423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14例)和依折麦布组(209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依折麦布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依折麦布治疗,疗程14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颈动脉斑块体积、白细胞介素6(IL-6)、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的自理能力、居家情况及死亡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依折麦布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自理能力、居家情况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体积、IL-6、MMP-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体积小于治疗前,且依折麦布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L-6、MMP-9水平低于治疗前,且依折麦布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TG、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依折麦布组TC、LDL-C水平低于治疗前,且依折麦布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ALT、T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折麦布可能是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有效药物。
杨兰赵平平赵静王娟王晓鹏
关键词:依折麦布进展性脑卒中颈动脉斑块白细胞介素6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的动态变化及相关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脑梗死体积、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发病后第1、3、7、14天抽取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同期收集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析hs-CRP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脑梗死体积大小的相关关系。结果脑梗死组hs-CRP在发病后第1、3、7、14天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只有第3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梗死体积大脑梗死患者hs-CRP含量大于梗死体积小的脑梗死患者,在病后第7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
高瑞利薛新琴左平祥张云书赵平平王军英
关键词:脑梗死超敏C-反应蛋白体积
球囊扩张支架与自膨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的比较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支架和自膨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其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6年5月行支架置入术治疗的9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病历资料,其中96例成功行颅内支架置入术,按支架类型分为球囊扩张支架组46例和自膨支架组50例。观察围手术期脑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差异。结果球囊扩张支架组和自膨支架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5.8%和9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共7例(7.3%),其中出血性卒中1例(1.0%),缺血性卒中6例(6.3%)。球囊扩张支架组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3例(6.5%),其中出血性卒中1例(2.2%),缺血性卒中2例(4.3%)。自膨支架组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4例(8.0%),均为缺血性卒中。两组围手术期总并发症发生率、出血性卒中发生率、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类型支架治疗颅内动脉重度狭窄均安全有效,技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相似。
张莉薛新琴陈立峰张云书赵平平王军英王坤段毅
关键词:颅内动脉狭窄自膨式支架围手术期并发症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小儿Bell's麻痹面肌功能恢复的观察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观察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小儿Bell's麻痹的疗效。方法选取Bell's麻痹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包括泼尼松,维生素B_1、甲钴胺等药物。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应用肌电图(EMG)检测两组患者患侧面神经从茎乳孔到眼轮匝肌及口轮匝肌部位的潜伏期及波幅的变化,并于治疗前后进行H-B分级评定。结果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患侧面神经潜伏期及波幅有显著性变化。H-B分级比较有显著提高。并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有效改善面瘫症状,改善面肌肌力,促进面神经麻痹侧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赵平平刘倩倩杨兰王军英张云书王坤张莉段毅
关键词:小儿肌电图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神经功能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被引量:28
2017年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单用和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神经功能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诊治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256例,按照入院顺序和治疗方案随机分为单药组与联合组,各128例。入选病人均给予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规治疗,单药组病人给予肠溶阿司匹林每日100 mg,联合组病人在单药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每日75mg,疗程2周。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Barthe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DL)及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水平及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为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单药组(χ2=11.13,P<0.01)。治疗前两组病人NIHSS和ADL评分、GMP-140水平、ADP和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NIHSS和ADL评分、GMP-140水平、ADP和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各组治疗前水平;与单药组比较,联合组的下降程度更显著(P<0.05)。结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可进一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病人的生活能力。
王坤段毅王军英赵平平张云书陈立峰
关键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神经功能血小板聚集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作用观察被引量:21
2017年
目的分析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急性脑梗死(ACI)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取ACI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其中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w分别进行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的Barthel评分。结果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治疗4w后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有效改善ACI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促进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赵平平刘倩倩杨兰王军英张云书王坤张莉段毅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下肢功能自理能力
血清miR-330-5p、miR-34a-5p、VEGF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侧支循环分级的相关性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分析血清微小RNA-330-5p(miR-330-5p)、miR-34a-5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侧支循环分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1年1月在石家庄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且建立脑侧支循环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4例为研究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测脑侧支循环情况,根据开放层次分为一级侧支循环亚组(一级亚组)36例,二级侧支循环亚组(二级亚组)51例,三级侧支循环亚组(三级亚组)17例,同期选取医院健康体检者40例为健康对照组。检测血清miR-330-5p、miR-34a-5及VEGF水平,Pearson法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miR-330-5p、miR-34a-5p与VEGF水平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血清miR-330-5p、miR-34a-5p、VEGF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三级脑侧支循环建立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组血清miR-330-5p、miR-34a-5p、VEGF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t/P=17.045/0.000、26.347/0.000、6.736/0.000);一级亚组、二级亚组、三级亚组血清miR-330-5p、miR-34a-5p、VEGF水平依次升高(F/P=54.260/0.000、161.507/0.000、11.309/0.000);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miR-330-5p、miR-34a-5p与VEGF水平均呈正相关(r/P=0.674/0.000、0.624/0.000);ROC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iR-330-5p、miR-34a-5p、VEGF水平及三者联合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三级脑侧支循环建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4、0.903、0.870、0.951,三者联合诊断效能更高。结论血清miR-330-5p、miR-34a-5p、VEGF水平随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侧支循环分级增加而升高,对三级脑侧支循环的建立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段毅王坤王军英杨欢欢赵平平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经颅磁刺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对急性脑梗死后发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经颅磁刺激和普罗布考联合治疗,观察此联合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接受诊治的急性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60例。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脑梗死药物基础上加用经颅磁刺激联合普罗布考500 mg,口服,3次/d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脑梗死药物。于4周后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并观察用药后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血脂、肝肾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项目,联合治疗组MMSE评分和ADL评分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联合治疗组血清S100β蛋白和NSE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BDNF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联合治疗组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磁刺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可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无明显副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军英段毅赵平平王坤张云书高瑞利张莉
关键词:经颅磁刺激急性脑梗死血管性认知障碍
经颅磁刺激联合普罗布考对急性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被引量:15
2019年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联合普罗布考对急性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脑梗死药物,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脑梗死药物基础上加用经颅磁刺激联合普罗布考500 mg,口服,3次/d,治疗4周。治疗前后应用洛文斯顿认知评价箱(LOTCA)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估患者认知功能,观察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及炎性因子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LOTCA和MMSE评分均改善,且联合治疗组LOTCA评分和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联合治疗组TC、TG、LDL-C、ET-1、NO、hs-CRP、IL-1β、IL-6、和TNF-α含量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颅磁刺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可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炎性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其认知功能。
王军英段毅赵平平王坤张云书高瑞利张莉
关键词:经颅磁刺激血管性认知障碍炎性因子内皮功能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经颅磁刺激对急性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被引量:20
2020年
目的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经颅磁刺激对急性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急性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140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脑梗死药物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2周,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脑梗死药物。于治疗前后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并观察治疗后患者血清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MMSE和ADL评分均明显改善,且联合治疗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ADL评分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联合治疗组ET-1、MDA和H2O2含量明显下降,SOD和CAT活性及NO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可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氧化应激损伤,进而减轻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从而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
王军英段毅赵平平王坤张云书高瑞利张莉
关键词:血管性认知障碍丁苯酞经颅磁刺激氧化应激损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