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新宇

作品数:12 被引量:28H指数:2
供职机构:通化市气象局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灾害
  • 3篇气温
  • 3篇气象
  • 2篇气象灾害
  • 2篇雷达
  • 2篇暴雨
  • 1篇稻田
  • 1篇地基GPS
  • 1篇东南
  • 1篇东南部
  • 1篇东南部山区
  • 1篇冬季气温
  • 1篇多普勒
  • 1篇多普勒天气
  • 1篇多普勒天气雷...
  • 1篇灾害性
  • 1篇灾害性天气
  • 1篇日变
  • 1篇日变化
  • 1篇日变化特征

机构

  • 11篇通化市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湖南省气象科...
  • 1篇湖南省气候中...
  • 1篇白山市气象局
  • 1篇吉林省气象服...

作者

  • 11篇赵新宇
  • 3篇刘国禹
  • 2篇王智宇
  • 2篇张彤
  • 2篇郭俊廷
  • 2篇李颖姣
  • 1篇张剑明
  • 1篇江虹
  • 1篇张建军
  • 1篇李晨华

传媒

  • 3篇气象灾害防御
  • 1篇河南农业
  • 1篇吉林气象
  • 1篇干旱气象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农业灾害研究
  • 1篇现代农业研究
  • 1篇发挥科技支撑...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秋季北极海冰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气温的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利用英国哈德莱中心海冰密集度资料,通过相关、合成等统计方法分析秋季北极海冰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气温的影响,发现拉普捷夫海以北及东西伯利亚海以东海区的海冰密集度变化可作为预测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气温的前兆信号。当拉普捷夫海以北及东西伯利亚海以东海区海冰密集度偏高时,欧亚中高纬中部地区2 m气温经向梯度增大,乌拉尔山地区阻塞偏弱,欧亚中高纬以纬向环流为主,长江中下游冬季气温偏高,反之亦然。
张建军张建军张剑明赵新宇范嘉智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冬季气温
2013年8月14日辽源暴雨冰雹类龙卷强对流天气分析
辽源地区2013年8月14日出现了雷暴、短时强降水、冰雹和类龙卷等强对流天气。本文应用辽源地区多普勒雷达基本产品和部分二次产品对本次过程进行的反演,得出本次过程为明显的超级单体诱发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前期辽源地区一直处在高...
邹鹏跃赵新宇刘姝妹
关键词:强对流多普勒天气雷达
文献传递
2012年7月11日通化暴雨个例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1引言暴雨是吉林省夏季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具有突发性和强度大等特点,不仅可以引发局地洪涝,还可以引发山洪、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国民经济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准确预报,及时服务"是气象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务。通化地区处于吉林东南部山区,地形复杂,灾害性天气频发,夏季强对流活动频繁,是吉林省暴雨多发区。据统计,通化地区绝大多数暴雨集中在7-8月份,
赵新宇丑士连
关键词:暴雨个例分析灾害性天气气象工作者东南部山区
吉林省两次区域性冰雹过程对比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利用NCEP 0.25°×0.25°再分析资料和吉林省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4—2016年吉林省出现的两次典型区域性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两次过程的天气形势、环境条件、雷达回波等的具体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两次过程都具有中层冷平流输送,水汽条件影响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的类型,垂直风切变都达到中等强度以上,不稳定条件充分;从冰雹的落区来看,灾害性天气落区与触发系统和引导气流关系密切;从冰雹发生的时间来看,两次过程都发生在中午至傍晚时段内;冰雹发生前,冰雹云均有快速增强的过程,强度加大,高度更高;VIL值达到最大值的时间提前冰雹发生时间1~2个体扫。
马洪波赵新宇曹前
关键词:冰雹触发机制
2015年8月2—4日通化市暴雨天气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利用Micaps实况资料,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等方面对通化市2015年8月2—4日发生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副高西侧稳定维持的风场切变是造成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暴雨区区位于冷锋前暖锋后,有利于暖湿空气抬升。本次过程的水汽主要来自黄海和渤海,副高西北侧建立强盛的低空西南急流,为暴雨区输送了充足的水汽和潜在的不稳定能量。暴雨区处于高空急流辐散区,低空急流的左侧,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形成了较强的上升运动。通化市西低东高的地形,低空急流受长白山脉的阻挡,加强了空气抬升作用。比湿≥12 g/kg可以很好地反映暴雨区的水汽条件,比湿≥14 g/kg时间与强降水产生时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温度露点差≤4℃表示有较好的水汽条件,湿层较厚,利于产生强降水。
刘国禹王智宇张彤郭俊廷赵新宇
关键词:暴雨副高切变线急流
近20年吉林省春季气温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气温的变化是不可避免地引起土壤温度的变化,所以从气温的变化规律可以预测浅层土壤温度的趋势。东北气候四季分明作物生长只有一季,春季气温的变化是掌握作物播种时间的关键因素。
李宏鹏李颖姣赵新宇
关键词:气温春季距平
延吉地区稻田气温变化特征及推算模式初探被引量:2
2022年
利用2013年6—9月稻田气温观测资料和附近裸地气温观测资料,开展气温对比分析。按日照时间将每日天气分为晴天、多云、阴雨天3种类型,利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延吉地区稻田冠层上方1.5 m高度气温与同高度裸地气温的关系,建立相关模式。结果表明:稻田气温日变化与裸地基本一致;3种天气类型下,稻田日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05时左右,日最高气温大约出现在14时左右,与裸地差异不大;3种天气类型下,各时次的稻田气温均比裸地低1℃左右,阴雨天稻田与裸地的气温比较接近,晴天和多云天差异明显;一般情况下,上午6—12时,稻田与裸地气温差异最大,14—19时气温差异最小;用相关模式可以根据裸地日平均气温推算稻田日平均气温;该项研究可为稻田科学管理提供小气候依据。
赵新宇马树庆余清波邓奎才
关键词:日变化特征
强降雪过程中的GPS可降水量与近地面水汽综合分析
2016年
本文利用2014年冬季通化市地基GPS反演的可降水量资料和常规天气资料,对可降水量在强降雪天气过程中逐小时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雪过程开始前,可降水量总是存在一个极大值且值越大对应的过程降水量就越大;降雪开始时间出现在可降水量达到最大值后的1~3h;降雪过程之前,可降水量经过长时间的酝酿,降雪过程中可降水量维持在较高的水平,降雪过程中降雪强度的极大值与可降水量极大值相对应,并且高值可降水量出现的时间略早,降雪过程结束之后,可降水量快速下降;地面温度露点差总是在降雪开始之前2h左右出现极大值,即突然升高,地面水汽压出现谷值,但谷值不明显,然后逐渐升高。
王智宇刘国禹赵新宇张彤
关键词:地基GPS可降水量强降雪水汽压
通化市2015年夏季东北冷涡下雷电天气分析
文章选取了2015年通化市夏季三次雷电过程,分别从天气形势、不稳定指标和雷达回波分析着手,并选取另一次不同天气形势影响下的雷电天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下午闻雷的两次天气过程都形成了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且在近地层均形...
郭俊廷刘国禹赵新宇江虹
关键词:雷电雷达回波
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7
2017年
农业是我国的重要基础产业,作为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气象灾害作为农业生产活动中的主要限制因素,对农业作物的产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进行深入的探究,分析农业气象灾害不同类型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并提出缓解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影响的可行措施,以促进我国实现农业连年增产增收的工作目标。
李晨华赵新宇李颖姣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作物产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