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
- 作品数:20 被引量:154H指数:7
- 供职机构:西安市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3D打印聚醚醚酮人工椎板在腰椎后路椎板减压术中的初步运用被引量:10
- 2017年
- 目的:研究以聚醚醚酮为材料,利用3D打印工艺制造解剖型人工椎板并将其运用于临床的可行性与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9月施行腰椎管狭窄症后路椎板减压后聚醚醚酮椎板重建手术患者6例,并进行术后随访。观察术后影像学形态改变,根据JOA评分和椎管矢状径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6~9个月,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椎管矢状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JOA评分及椎管矢状径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PEEK人工椎板克服了以往人工椎板材料无法精准与缺损部位匹配的缺点,植入后3~6个月力学强度良好,椎管容积改善良好,生物相容性良好,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 边卫国张银刚刘亮毛茅连芩
- 关键词:人工椎板聚醚醚酮3D打印椎板减压
- 300例婴幼儿癫痫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相关研究
- <正>目的婴幼儿时期是癫痫发病的一个高发时期,癫痫病因多样,遗传因素占很大一部分。本研究主要通过对婴幼儿癫痫患者临床特征、基因突变进行分析,了解婴幼儿癫痫患者基因型与临床表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2017年度就...
- 赵斯钰齐红艳马楠刘亮郑妍妍窦香君吴芳汪东
- 文献传递
- 儿童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疾病26例临床特点及脑电图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分析儿童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相关疾病26例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西安市儿童医院的26例MOG抗体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MOG抗体病患儿中,男13例,女13例,男女比例1:1,首发症状表现多样,以意识障碍及癫痫发作等症状多见(占比42.31%)。26例MOG抗体病患儿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其中25例在颅内发现异常病灶,主要表现为多发片状或斑片状长/稍长T_(1)及长/稍长T_(2)信号,T_(2)Flair高/稍高信号影,最常见为双侧大脑半球受累,其次为脑干、丘脑、小脑受累。26例MOG抗体病患儿均于病程急性期行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其中20例患儿脑电图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背景活动减慢,或出现多灶、弥漫或广泛性慢波。26例MOG抗体病患儿血清MOG抗体均阳性,4例患儿脑脊液MOG抗体阳性。26例MOG抗体病患儿均使用激素治疗,17例患儿联合应用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出院时急性期患儿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随访期间3例患儿病情复发,复发患儿应用吗替麦考酚酯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结论儿童MOG抗体相关疾病的男女发病比例差异较小,首发症状以意识障碍、癫痫发作多见,颅内病灶往往多发;血清MOG抗体检测较脑脊液更有价值,脑电图未见特征性改变;急性期以激素及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为主,患儿临床预后大多良好,但部分有复发。
- 刘亮贾珊珊汪东李霞李东景赵斯钰
- 关键词: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儿童脑电图
- 椎间孔镜与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后复发率及翻修率比较的Meta分析被引量:18
- 2019年
- 目的从复发率和翻修率方面对比当下较热门的椎间孔镜(PTED)与椎间盘镜(MED)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Ovid、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6个数据库,收集所有关于PTED与MED在治疗LDH方面有关复发及翻修的高质量文献,对数据进行分类提取后,录入Review Manager 5.2软件,进行整理、分析,最后对所得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及发表偏倚分析。结果此次Meta分析纳入12项研究共2400例患者。PTED与MED相比,其术后复发率高(OR=1.60,95%CI:1.01~2.53)和术后翻修率高(OR=1.77,95%CI:1.18~2.64)。结论尽管PTED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微创优点,但其复发率及翻修率均高于MED,目前尚不能盲目地考虑用PTED完全替代MED。
- 赵晓明刘亮袁启令时亚明张银刚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镜复发率META分析
- 胫骨横向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被引量:28
- 2020年
- 目的对比分析胫骨横向搬移技术治疗与球囊介入治疗及常规治疗对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6年6月—2018年10月研究中心收住的45例糖尿病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球囊介入治疗组、胫骨横向搬移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各15例,常规治疗组给予患者临床基本治疗,其余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球囊介入治疗或胫骨横向骨搬移术。采用血管彩超检测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足背动脉流速,记录两组治疗前后患侧肢体的踝肱指数(ABI)及治疗前后患者患肢足部皮温、VAS疼痛评分,观察患者足部溃疡面愈合情况,对比各种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45例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6.7月(4~10月)。胫骨横向搬移技术及球囊介入疗法的术后患足ABI、足背动脉血流速度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术后足部皮温改变及疼痛评分也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胫骨横向搬移术术后皮温及术后ABI略优于球囊介入治疗(P<0.05),在术后疼痛VAS评分及术后足背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方面,两者疗效相近(P>0.05)。结论胫骨横向搬移术及球囊介入治疗相比于常规基础治疗,均能重建糖尿病足的下肢血供,缓解疼痛的同时促进溃疡面愈合。胫骨横向搬移术的术后皮温及术后ABI优于球囊介入治疗。
- 赵晓明刘亮贾中伟贾中伟时亚明张银刚
- 关键词:糖尿病足介入治疗
- 不明原因智力障碍与癫痫伴智力障碍患儿的基因拷贝数变异比较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分析不明原因智力障碍(U-MR)与癫痫伴智力障碍(E-MR)患儿的分子遗传基础差异,探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分析技术(a SNP)在不同类型疾病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06~2017-12间98例U-MR和90例E-MR患儿,提取其外周血DNA,采用a SNP技术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NVs)检测,分别对U-MR和E-MR患儿进行CNVs致病性比较分析。结果 98例U-MR患儿中10例检出CNVs,检出率为10. 2%,CNVs的片段范围0. 6-36 Mb; 90例E-MR患儿中3例检出CNVs,检出率为3. 33%。其中,U-MR患儿检出已知致病的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1例,明确致病的微缺失/微重复(非综合征) 4例,染色体数目异常1例,临床意义不明4例; E-MR患儿检出染色体数目异常2例,临床意义不明1例。结论微阵列技术a SNP对不明原因智力障碍患儿的检测微缺失/微重复CNVs更敏感,提示微阵列分析技术有望作为临床不明原因智力障碍遗传学早期筛查诊断的工具,但需将来进一步证实。
- 马楠刘亮赵斯钰王燕李东景徐晓科汪东
- 苯丙酮尿症9例临床分析
- 目的:了解苯丙酮尿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苯丙酮尿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加以总结.结果:9例患儿中7例为经典型苯丙酮尿症,2例为BH4缺乏型.5例患儿有智力运动发育落后表现,5例合并癫痫发作,4例患儿有毛...
- 汪东刘亮
- 关键词:苯丙酮尿症儿童患者神经系统
- 基于家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强效基因筛选策略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对一个椎间盘退变疾病高发家系中4名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外显子基因测序,寻找此家系中可能导致椎间盘退变的强效致病基因,为研究椎间盘疾病的发病原因以及致病机制提供可能的帮助。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西安唐城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之间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对其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及家系调查,从中找到椎间盘退变疾病高发的1个家系。在此家系中,20~50岁成员中有4人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利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这4例患者进行外显子基因分析,检测4例患者的共同外显子突变位点。结果最终在4个样本中检测出IGFBP6的共同突变Chr12:g.53494591T>C。Sanger法对其进行家系内验证,IGFBP6在4例患者中皆表现为C/T型,而在5例正常对照者中皆表现为T型。最后在正常对照组200例中进行验证,未发现此位点变异。结论 IGFBP6的突变位点c.T430C(p.S144P)(Chr12:g.53494591T>C)可能是导致该家系中椎间盘突出疾病高发的因素;外显子测序技术可以应用于复杂疾病致病基因的发掘。
- 孙甫杨姣郭发刚袁启令刘亮戴兰兰张刘军张银刚
-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致病基因
- 弹性髓内钉内固定与钢板内固定治疗儿童四肢长骨骨折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4
- 2017年
- 目的:比较弹性髓内钉内固定与钢板内固定治疗儿童四肢长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00例四肢长骨骨折患儿随机分为2组,其中采用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50例,采用钢板内固定术50例。男77例,女23例。年龄3~14岁,中位数9岁。上肢骨折58例,下肢骨折42例;螺旋形骨折20例,斜形骨折41例,横形骨折39例。比较2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于术后6个月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儿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60±8.50)min,(48.00±9.33)min,t=3.230,P=0.430];弹性髓内钉组术中出血量小于钢板内固定组[(50.60±18.35)mL,(165.30±35.80)mL,t=6.674,P=0.000],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短于钢板内固定组[(6.50±2.75)d,(14.75±4.40)d,t=5.785,P=0.000;(55.62±7.55)d,(80.30±8.96)d,t=4.477,P=0.034]。术后6个月,参照《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中肢体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评价临床疗效,弹性髓内钉组优40例、良9例、可1例,钢板内固定组优36例、良12例、可2例;2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56,P=0.339)。2组患儿骨折断端对位对线均良好,均无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钉道感染、骨髓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四肢长骨骨折患儿而言,弹性髓内钉内固定与钢板内固定在临床疗效、安全性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但前者较后者能够减轻创伤、减少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屈继宁张银刚袁启令刘亮
- 关键词:骨折四肢儿童弹性髓内钉钢板
- 124例左乙拉西坦治疗婴儿癫痫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
- <正>目的比较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或添加治疗在婴儿癫痫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我院神经科应用左乙拉西坦单药或添加治疗的婴儿癫痫患者124例,年龄为1月-12月,其中左乙拉西坦单...
- 赵斯钰徐晓科马楠刘亮汪东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