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琪

作品数:19 被引量:79H指数:6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经济管理
  • 12篇社会学
  • 4篇历史地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6篇人类学
  • 3篇人类学考察
  • 3篇民国
  • 3篇民族
  • 3篇共同体
  • 3篇村落
  • 2篇葬仪
  • 2篇丧葬
  • 2篇丧葬仪式
  • 2篇社会
  • 2篇文本
  • 2篇文化
  • 2篇边疆
  • 1篇帝国
  • 1篇滇西
  • 1篇多样性
  • 1篇修昔底德
  • 1篇研究文本
  • 1篇谣言
  • 1篇野性

机构

  • 19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哈佛大学
  • 1篇上海社会科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城市大学

作者

  • 19篇刘琪
  • 1篇黄剑波
  • 1篇朱志燕
  • 1篇胡梦茵

传媒

  • 4篇学术月刊
  • 4篇西南民族大学...
  • 2篇青海民族研究
  • 2篇西北民族研究
  • 1篇世界宗教文化
  • 1篇广西民族研究
  • 1篇开放时代
  • 1篇民族研究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宗教人类学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国家与地方的纠葛与想象——以民国期间的德钦县为例
2013年
本文是对于国家与地方关系的考察。基于民国期间德钦县的案例,本文展现了带有现代化使命与文明化意愿的国家如何来到这个地方,并试图通过某种方式将野蛮的"边民"改造为称职的"国民"。然而,从实际发生的情况来看,国家的良好愿望并没有得到地方的回应,地方始终以自己的方式想象国家,并按照自己的想象进行应对。借用"社会想象"的概念,本文对这种应对方式出现的原因作了探讨,并指出,对于国家的想象,在今天的中国仍旧存在,需要得到关注。
刘琪
图腾与族群性:意识、实践与不平等的标记被引量:5
2017年
在学界的讨论中,何为族群性(ethnicity)存在着诸多争议。这一概念既被认为是一种需要被解释的分析性对象,也被视作一种可用来理解人类存在之重要面向的解释性原则。而族群性到底是否足以形塑我们日常的社会和物质生活,还是被另外的力量和结构所决定。更进一步而言,族群性与种族、阶层和民族主义存在着怎样的联系?这些都是学界关于族群性研究的根本问题。本文借助非洲的例子,试图从五个方面来阐释族群性的本质,以期理解其历史特征和在实际经验中的多种形式。
约翰·卡马洛夫刘琪窦雪莹(译)
关键词:族群性图腾
再思族群:基于田野与阅读的启发被引量:1
2017年
人类学对于族群的研究,历来被分为"原生论"与"建构论"两派。卡马洛夫(John L.Comaroff)提出将族群视为分类的观点,超越了原生论与建构论的二分,为理解族群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梳理并评述卡马洛夫观点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呈现一个反向的案例,即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在这里,族群并没有成为人与人之间首要的分类体系,多个族群在地域的基础上结合为了相互联结的共同体。迪庆的案例,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族群"与"民族"概念,并寻找在民族地区从事研究的新方法。笔者认为,费孝通先生当年提倡的社区研究,在今天的民族地区或许仍旧大有可为。
刘琪
关键词:族群共同体
基督教人类学在美国
2013年
本文是对美国基督教人类学研究的综述。首先,笔者探讨了基督教人类学在美国人类学界长期缺席的原因;其次,介绍了近年来围绕归信展开的研究,这些研究进一步带来了对基督教与西方现代性之间关系的深层反思。笔者以对语言意识形态的研究为例,展现美国基督教人类学界在这方面进行的努力,并指出其对中国研究可能的启示。
刘琪
关键词:真诚性
卡里斯玛理论的发展与反思被引量:14
2010年
韦伯系统地对卡里斯玛展开了学术性的讨论,并将其从基督教的范畴引入社会科学,成为讨论政治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命题。其后很多学者都延续或补充了这个讨论,本文主要梳理了自韦伯以降,从希尔斯,经格尔兹,到林德荷姆的这个传统或学术脉络,并对之进行反思,同时还讨论了王斯福和王铭铭关于中国乡村社会中的民间权威的研究,及其作为一个东方的案例对于卡里斯玛理论和研究的承继和可能发展。
刘琪黄剑波
构建多民族共同体的“迪庆经验”:历史、现实与启示被引量:13
2014年
在我国的五大藏区中,迪庆藏区以民族成分多、社会治安稳定而闻名。在此前的研究中,已有一些学者从民族政策的实施、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等方面对迪庆藏区的稳定团结经验进行了概括,但这些研究仍旧只是停留在经验层面的描述,并没有追问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历史上,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民族交汇地带,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建构起了超越族群与宗教的"地域共同体"。民族识别之后,新的民族身份为人们带来了身份再定义的过程,但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身份在很大程度上是空洞化的,以地域为基础的伦理规范与情感联结,是地方社会得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稳定的重要原因。深入探讨"迪庆经验",对于理解当代民族政策的困境,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建设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刘琪
关键词:共同体伦理情感
缺失的“民族”与整体的“社会”——从魁阁时期的两个研究文本谈起被引量:7
2020年
魁阁时期两个"民族地区"的研究文本-许烺光的《祖荫下》与田汝康的《芒市边民的摆》,其所呈现的研究特点、研究方法与知识关怀,对于当前的民族研究仍旧有着借鉴意义。在20世纪40年代,无论是当地人自身还是外来研究者,都没有按照今天的民族分类来认识周边的社会世界,因此,在研究文本中,"民族"是缺失的,可见的是对社会整体性的关注,以及对具有普遍社会科学意义的理论的追寻。建国后,随着民族识别的完成与民族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民族"亦成为了学术研究中的概念框架。此后的民族学研究,出现了一些内在的困境,近年来,关于更新民族学知识体系的呼声也日益强烈。民族研究,应当被纳入中国整体性的叙述,对民族地区"整体社会"的关照,当是民族研究的应有之义。
刘琪
关键词:民族研究整体论社会实践
“化外”的村落与“自在”的社会——对一个藏边村庄神山、阿曲与社会的人类学考察被引量:1
2015年
文章是对云南迪庆藏区的一个村庄——江坡村的人类学考察。在这个村子里,神山是维持社会边界的关键要素,而"阿曲"则是掌握与神山祭祀有关经文与仪轨的宗教专家。在与其他藏区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文章对江坡村神山与阿曲的特性做出了描述,并随后描述了支撑社会运行的仪式体系。文章指出,江坡社会并不具有逃离文明的焦虑,而是在一种"自在"的状态下,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色。近二十年来,现代化与市场化给江坡社会带来了冲击,使社会有走向碎片化的风险。
刘琪
关键词:神山野性
城市空间下“内部他者”的想象与建构--对“切糕事件”的文化人类学解读被引量:4
2014年
本文是对2012年"切糕事件"的文化人类学解读。作为一起地方性的、个体性的纠纷,"切糕事件"在短时间内传遍全国,成为公众讨论的热门话题。本文首先回顾了"切糕事件"的过程,并由此讨论了事件在传播过程中被赋予的符号性意义。隐藏在这起事件背后的,是在不安全的城市空间下对于"内部他者"的想象与建构。这种建构与新疆人的民族身份相互重叠,使这起简单的纠纷被赋予了远远超越事件本身的意义。
刘琪朱志燕
关键词:谣言
族群归属与社区生活——对一个云南小镇“藏回”群体的人类学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云南藏区的"藏回",是不同族群在长期交往融合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保留着一部分对回族的认同,但在生活习俗乃至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已经深深的被藏化或者汉化。本文将以云南省德钦县升平镇为例,采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介绍"藏回"群体在当地的历史渊源与生活状态。我将指出,在理解这种现象的时候,需要区分"身份证上的族别"、"心理上的族群认同"与"生活上的族群习俗"这三个概念。我也将指出,对社区生活的参与和依赖是回民逐渐"打开自己"的重要原因,同时,他们也在家庭与清真寺中保留了一片自留地,使传统身份与文化得以延续。最后,结合相关论述,探讨这种"地方化的伊斯兰教"出现的原因,以及给予我们的启示。
刘琪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