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颖

作品数:27 被引量:117H指数:5
供职机构:四川省骨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6篇骨折
  • 12篇膝关节
  • 12篇关节
  • 10篇全膝关节
  • 10篇全膝关节置换
  • 10篇膝关节置换
  • 10篇关节置换
  • 8篇置换术
  • 7篇全膝关节置换...
  • 7篇胫骨
  • 7篇膝关节置换术
  • 6篇胫骨平台
  • 6篇疗效
  • 5篇术后
  • 5篇平台骨折
  • 5篇髌骨
  • 5篇骨折术后
  • 4篇血量
  • 4篇全膝置换
  • 4篇胫骨平台骨折

机构

  • 27篇四川省骨科医...
  • 2篇武汉科技大学

作者

  • 27篇刘颖
  • 23篇陈星宇
  • 18篇肖鹏
  • 17篇曹万军
  • 17篇朱绍灵
  • 16篇郑金文
  • 16篇刘显东
  • 16篇唐承杰
  • 7篇徐强
  • 3篇杨国勇
  • 2篇张兰
  • 2篇杨光
  • 2篇董霞
  • 2篇苏丽
  • 2篇赵纯
  • 1篇严娅岚
  • 1篇彭亮
  • 1篇王小兵
  • 1篇梁玉祥

传媒

  • 3篇四川医学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实用医院临床...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2篇第二届海峡两...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医正骨
  • 1篇四川中医
  • 1篇华西医学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中国急救复苏...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4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9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ACCK髁限制性假体治疗重度膝关节畸形的初期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对重度膝关节畸形采用ACCK髁限制性假体行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初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2014年12月采用ACCK髁限制性假体行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18例重度膝关节畸形病例.男4例,女...
曹万军郑金文刘显东朱绍灵唐承杰陈星宇刘颖肖鹏
过伸性胫骨外侧平台骨折的CT平扫分型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通过总结归纳影像学资料,根据骨折移位程度,对过伸性胫骨外侧平台骨折进行CT平扫类型分析。方法对自2010-04—2014-05诊治的51例过伸性胫骨外侧平台骨折患者的CT平扫资料进行前侧骨皮质、前负重区、后负重区等3个区域的形态学分析、归类,并对数据间的差异性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过伸性胫骨外侧平台骨折按移位程度可分为Ⅰ、Ⅱ、Ⅲ度,Ⅰ度按形态可分为龟裂征(+)和浅滩征(+)2种类型,Ⅱ度按形态可分为泻湖征(+)和海湾征(+)2种类型,Ⅲ度按形态可分为泻湖征+悬崖征(+),海湾征+悬崖征(+)。CT平扫得到的分型信息与CT三维重建得到的结论均一致。结论该CT平扫分型法简洁、直观,有助于精确评估过伸性胫骨外侧平台骨折的移位程度,有助于减少该型骨折的误诊误治,对该型骨折的精确化、规范化诊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徐强肖鹏刘颖徐愚鉴陈星宇朱绍灵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
全膝置换术中髌周神经部分去极化与全部去极化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是通过比较TKA中髌周神经部分去极化及全部去极化在术前术后HSS膝关节评分、Feller髌骨评分及VAS疼痛评分等探讨其效果差异.方法:共66例80膝.将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髌周神经部分去极...
曹万军朱绍灵刘显东唐承杰郑金文陈星宇刘颖肖鹏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去极化
锁骨骨折非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 总结分析锁骨骨折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2010年03月—2013年03月采用手法复位、8字绷带外固定结合压垫及颈腕带悬吊治疗187例锁骨骨折患者,进行疗效回顾分析.结果 187例锁骨骨折患者均得到随访...
谢正虎董霞刘枝城袁荣霞赵纯刘颖徐善强
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的平衡观
平乐筋病学是平乐正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经历了一代又一代正骨人的不断总结完善,已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体系,其理论的形成与中国传统哲学关系密切。平乐筋病学善于用平衡的思想辩证地看待人体生理与病理、...
刘颖曹万军刘显东郑金文唐承杰陈星宇朱绍灵肖鹏
关键词:平乐正骨气血阴阳
合并股骨内髁撕脱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的十字类型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合并股骨内髁撕脱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的十字类型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16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同侧股骨内髁撕脱骨折患者资料(研究组),男9例,女7例;年龄为27~78岁,平均51.5岁。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Ⅰ型2例,Ⅱ型8例,Ⅲ型3例,Ⅳ型1例,Ⅴ型2例;十字类型:Ⅰe型10例,Ⅱe型1例,Ⅲe型2例,Ⅰv型3例。并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332例单纯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胫骨平台骨折十字类型的分布特征,以及研究组内e型与Ⅰv型患者的胫骨外侧平台增宽距离、胫骨平台塌陷深度、股骨内髁撕脱骨折分离程度、膝关节内侧最大间隙及胫骨平台外翻角度等。结果16例患者胫骨外侧平台增宽距离平均为7.18 mm,胫骨平台塌陷深度平均为8.74 mm,股骨内髁撕脱骨折分离程度平均为3.44 mm,膝关节内侧最大间隙平均为7.77 mm,胫骨平台外翻角度平均为87.03°。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胫骨平台骨折十字类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研究组内13例e型骨折患者的胫骨外侧平台增宽距离[(8.49±4.26)mm]显著大于3例Ⅰv型骨折患者[(1.51±2.1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6,P=0.017)。结论合并股骨内髁撕脱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的十字类型以e型、Ⅰv型为主,胫骨外侧平台的增宽距离有助于e型与Ⅰv型之间的划分。
徐强王晓刚刘颖史晓远肖鹏曹万军陈星宇杨国勇朱绍灵
关键词:胫骨骨折股骨骨折影像学
全膝置换术中髌周神经部分去极化与全部去极化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是通过比较TKA中髌周神经部分去极化及全部去极化在术前术后HSS膝关节评分、Feller髌骨评分及VAS疼痛评分等探讨其效果差异.方法:共66例80膝.将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髌周神经部分去极...
曹万军朱绍灵刘显东唐承杰郑金文陈星宇刘颖肖鹏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
持续被动运动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59
2017年
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持续被动运动(CPM)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将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术后,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CPM功能训练。于手术结束2、6周后评估两组患者的膝关节肿胀程度;于手术结束2周、6周、6个月、12个月后评定2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于手术结束12个月后参照Rasmussen功能评分标准评定2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同时参照膝骨关节炎诊断标准统计创伤性骨关节炎发生率,并对存在创伤性骨关节炎的患者进行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估。 结果 手术结束2、6周后,治疗组患者的膝关节肿胀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结束2周、6周后,治疗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同时间点,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结束12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分别(27.5±1.8)分和(27.1±2.2)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该时间点,2组间的膝关节功能等级比较,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结束12个月后,2组患者创伤性骨关节炎的发病率和WOMAC指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采用CPM功能训练结合常规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康复训练可快速减轻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膝关节的肿胀程度,促进其膝关节活动度的快速恢复。
刘颖刘显东曹万军陈星宇唐承杰郑金文
关键词:持续被动运动胫骨平台骨折功能锻炼
子午流注法耳穴贴压治疗髌骨骨折术后痛症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法耳穴贴压治疗髌骨骨折术后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6例髌骨骨折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痛症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子午流注法耳穴贴压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疼痛评分、镇痛泵药物使用量、患者痛症治疗满意度、主动屈膝活动度。结果:治疗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镇痛泵药物使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患者痛症治疗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患者主动屈膝活动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子午流注法耳穴贴压可有效缓解髌骨骨折术后疼痛,减少镇痛泵药物使用量,从而提高患者对痛症治疗的满意度,并显著改善膝关节功能。
刘颖刘显东曹万军郑金文唐承杰陈星宇朱绍灵肖鹏
关键词:子午流注耳穴贴压髌骨骨折
两种不同镇痛方式在跟骨骨折患者术后镇痛中的比较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 将连续坐骨神经阻滞镇痛与单次坐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用于跟骨骨折患者的术后镇痛,比较两种镇痛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40例ASAⅠ~Ⅱ级,年龄18~65岁,择期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连续坐骨神经阻滞组(CSB组),单次坐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组(SSB组),每组20例.CSB组采用连续神经阻滞套件,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进行经臀下入路的连续坐骨神经阻滞置管,术后连接镇痛泵持续泵注0.2%罗哌卡因进行连续镇痛.SSB组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进行经臀入路单次坐骨神经阻滞,术后采用静脉自控镇痛泵进行连续镇痛.观察术后2、8、24、48h静止和运动时疼痛评分和镇静评分,记录患者术后其它镇痛药物使用情况、患者及医生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CSB组术后24h和48h的VAS评分(静止和运动)明显低于SS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48).CSB组术后杜冷丁的使用量明显低于SS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两组其余各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镇痛方式均可以提供满意的镇痛效果.与单次坐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相比,0.2%罗哌卡因经臀下入路连续坐骨神经阻滞可为跟骨骨折术后提供更加持久有效的镇痛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苏丽向芮刘颖严娅岚杨光张兰
关键词:罗哌卡因坐骨神经阻滞静脉自控镇痛跟骨骨折术后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