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黄成

作品数:7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海门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性
  • 3篇出血
  • 3篇出血性
  • 2篇手术
  • 2篇膨出
  • 2篇肿胀
  • 2篇重型
  • 2篇重型颅脑
  • 2篇卒中
  • 2篇祖细胞
  • 2篇细胞
  • 2篇颅脑
  • 2篇弥漫
  • 2篇弥漫性脑肿胀
  • 2篇脑膨出
  • 2篇脑肿胀
  • 2篇内皮
  • 2篇内皮祖细胞
  • 2篇急性
  • 2篇急性脑膨出

机构

  • 7篇海门市人民医...
  • 2篇浙江省中西医...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7篇虞聪
  • 7篇宋黄成
  • 7篇朱为民
  • 6篇俞俊杰
  • 3篇袁斌斌
  • 3篇顾庆丰
  • 3篇丁旭东
  • 3篇张松
  • 1篇朱美琴
  • 1篇周松茂

传媒

  • 2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黑龙江医学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南通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出血性卒中病人急性期外周血CD34^+和CD133^+/CD34^+细胞动员及其意义
2014年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卒中病人急性期外周血CD34+和CD133+/CD34+细胞动员情况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例出血性脑卒中病人(出血组)和15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检测两组外周血中CD34+和CD133+/CD34+细胞数。结果出血组的CD34+细胞与CD133+/CD34+细胞在卒中后1~7 d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与1 d时相比,出血组外周血CD34+细胞数在卒中后2 d急剧下降,3 d时开始逐渐上升,5 d时达到最大,随后逐渐下降;CD133+/CD34+细胞数从卒中后1 d时开始逐渐升高,5 d时达到最大,随后逐渐下降。结论出血性卒中病人急性期外周血CD34+和CD133+/CD34+细胞均出现动员,CD34+和CD133+/CD34+细胞数量变化情况可能是急性出血早期敏感指标。
宋黄成张松朱为民虞聪俞俊杰刘一坤袁斌斌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CD34+
选择性脑降温防治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选择性脑降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手术过程中急性脑膨出的防治作用。方法选择伤后6h内的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病人30例,术中在全身亚低温的基础上,开颅去骨瓣后用低温生理盐水冲洗暴露的脑膜表面,使脑温降至25℃~30℃进行手术。以未进行亚低温处理的同类患者30例作为对照。比较术中两组患者的急性脑膨出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治疗组术中Ⅲ级脑膨出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分别为13.3%(4/30)和33.3%(10/30),对照组分别为36.7%(11/30)和63.3%(19/30),两组间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选择性脑降温对防治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发生是有效的。
朱为民俞俊杰顾庆丰虞聪丁旭东顾旭辉陆泳宇宋黄成
关键词:急性脑膨出手术中弥漫性脑肿胀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变化的初步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循环内皮祖细胞(EPC)在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外周血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外周血中EPC的数量,并观察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PBEPC)变化趋势。结果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中EPC在超急性期含量明显增多,并随时间延长其含量逐渐降低,在急性期第7天再次达到高峰;EPC的动员能力可能随年龄增长减弱,外周血中EPC含量水平与患者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EPC变化可能与脑卒中的预后有密切关系,有望作为出血性脑卒中预后观察的指标,同时为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为今后治疗出血性脑卒中的自体干细胞移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宋黄成张松朱为民虞聪俞俊杰刘一坤袁斌斌
关键词:外周血CD34KDR
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外周血CD34阳性细胞不同亚群的变化及意义
2014年
目的探讨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外周血CD34、KDR/CD34、CDl33/CD34和CDll7/CD34阳性细胞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9月—.2014年4月江苏省海门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急性出血性卒中患者30例,同时选取2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利用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分别于急性出血性卒中患者脑出血后第1~7天和对照组体检当天对外周血中CD34^+、KDR^+/CD34^+、CD133^+/CD34^+和CDll7^+/CD34^+细胞水平进行检测,使用CELLQuest软件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外周血CD34‘细胞与KDR‘/CD34^+、CD133^+/CD34^+、CDll7^+/CD34^+细胞在出血性卒中后1—7d时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D34^+和CDll7^+/CD34^+在1~2d时先下降,后逐渐上升;KDR^+/CD34^+和CD133^+/CD34^+细胞在1—5d时逐渐升高,均在5d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4.8.4±3.5)×10^5和(16.7±3.3)×10^5。与1d时相比,CD34^+细胞在5、6d时分别为(27.44-6.3)×10^5和(25.4±5.7)×10^5,KDR^+/CD34^+、CD133^+/CD34^+细胞在4、5、6d时分别为(10.2±3.1)×10^5、(14.8±3.5)X10^5、(12.1±3.4)×10。和(14.3±3.6)X10^5、(16.7±3.3)X10^5、(13.1±4.0)×10^5,CDll7^+/CD34^+细胞在5d时为(21.3±4.2)×10^5,均高于脑出血后第1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CD34^+群体中,与对照组相比,KDR^+/CD34^+细胞比例在1—7d时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D133^+/CD34‘细胞比例在4d时为(65±4)%,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d相比,KDR^+/CD34^+细胞比例在5d时为(55±6)%,CD133^+/CD34^+时为(65±4)%,CDll7^+/CD34^+细胞比例在4d和5d时,分别为(69±6)%和(72±6)%,均出现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宋黄成张松朱为民虞聪俞俊杰刘一坤袁斌斌
关键词:卒中出血性卒中CD34细胞亚群
颅内肿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1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研究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肿瘤(脑膜瘤、胶质瘤)的手术技巧和效果。方法我院2006-01~2013-01间共收治颅内肿瘤患者18例,均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对此1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率95.3%,平均输血量(286±180)ml,恢复良好率98.3%。结论显微外科手术可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肿瘤全切除率,降低术后病残率。
虞聪顾旭辉陆泳宇朱为民俞俊杰谢启宏丁旭东顾庆丰宋黄成袁彬彬朱松华
关键词:脑膜瘤胶质瘤显微手术
选择性脑降温防治重型颅脑外伤30例术中脑膨出的发生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选择性脑降温防治重型颅脑外伤手术过程中急性脑膨出的发生。方法:对伤后6h内的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30例为观察组,术中在全身亚低温的基础上,用低温生理盐水冲洗暴露的脑膜表面,使脑温降至25~30℃进行手术。以未降温的同类患者30例作为对照。比较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术中Ⅲ级脑膨出的发生率(P<0.05)及死亡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选择性脑部降温防治脑外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发生是有效的。
朱为民俞俊杰顾庆丰虞聪丁旭东顾旭辉陆泳宇宋黄成
关键词:重症颅脑外伤急性脑膨出弥漫性脑肿胀
不同体位咳痰对气管切开术后继发肺部感染病人体温恢复的影响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比较坐位咳痰与侧卧位咳痰对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后继发肺部感染病人体温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气管切开术后合并肺部感染120例。采用座位排痰58例(观察组),侧卧位排痰62例(对照组)。两组咳痰前均予胸背部联合叩击,观察组叩击后采取坐位进行有效咳痰;对照组叩击后采取侧卧位进行有效咳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排痰后1周内每日咳痰量明显增加(P<0.05),排痰后7、14 d肺部听诊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排痰后14 d咳痰显效率明显增高(P<0.05),排痰后第二周每日最高体温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于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后继发肺部感染病人,坐位咳痰对病人体温恢复效果优于侧卧位咳痰。
王耀娟周松茂施景芳朱美琴朱为民虞聪宋黄成
关键词:气管切开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