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帅
- 作品数:4 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国政法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 探析我国司法解释的限度——以法官解释法律为视角
- 2015年
- 在我国,宪法和法律把法律解释权授予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但是总体而言,司法解释权依旧没有充分地运用,司法解释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法官个体以解释法律为核心的自由裁量权被大大限制。文章通过法律需要解释的成因、司法解释的主体、司法解释的内容以及司法解释的效力等多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司法解释的弊端,既反对专门机关垄断司法解释权,又认为赋予法官一定的法律解释权,并不会导致出现法官滥设规则、法官造法的混乱局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法官不能拒绝裁判,在一个疑难的案件中如果既没有相关法律可以查阅,也没有类似的司法解释可以借鉴,法官不得不通过自己对案件事实的认知和法律的理解而形成自己的内心确信,通过自由心证来裁决案件。在体制变革的今天,法律滞后性决定了其跟不上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出现法律漏洞在所难免,赋予法官一定的司法解释权限,合理配置司法资源,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
- 刘帅
- 关键词:司法解释自由心证
- 剩留知识使用权研究
- 剩留知识这一概念源于美国司法实务中“Residual Knowledge”的翻译,是指在与保密协议有关的主权利义务关系中,接收方偶然习得或非后续使用目的刻意学习的、以无形形式存储于大脑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客体以外的信息。剩...
- 刘帅
- 关键词:商业秘密知识自由竞业限制
- 文献传递
- 监察证据与刑事证据衔接的理论和实践反思
- 2025年
- 监察体制改革全面推开以来,涉及职务犯罪的刑事诉讼程序日趋呈现“监察主导”的态势,监察权主体对于被调查人“入罪”或者“出罪”乃至整个刑事案件走向的把控具有相当的前端主导力,这在客观上加剧了外界对监察证据的过度焦虑。监察证据因其所处的程序环境特殊而与刑事证据存在诸多不同,传统的刑事证据理论站在诉讼法的立场对“前监察时代”的纪委办案证据有着较为成熟的制度安排和理论自信,却在崭新的监察权面前缺乏解释的张力。司法实践中监察证据与刑事证据一体互认的默契正在形成,与其固守刑事证据在法律规定层面上的“纸面优势”,倒不如强化和完善监察证据的取证规范,提高监察证据的质量,探索一条既能守牢权利保障底线,又能满足现实办案需要的中间道路,最终实现职务犯罪刑事司法的公平公正。
- 卫跃宁刘帅
- 关键词:刑事证据衔接
- 滥用职权罪实行行为研究
- 滥用职权罪是1997年刑法渎职罪所在章节中规定的最为概括的犯罪之一,其因与玩忽职守罪一并出现在同一法条之中而呈现出极为明显的特征。渎职罪中的其他犯罪一般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鲜明的主体指向,而滥用职权罪仅以简单罪状对犯罪进行...
- 刘帅
- 关键词:滥用职权徇私舞弊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