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波
- 作品数:39 被引量:337H指数:10
-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社会学历史地理更多>>
- “非 X 不可”格式的历史演化和语法化被引量:76
- 2004年
- "非 X 不可"格式产生于先秦时期,发展至今经历了结构语法化和功能语法化。其结构语法化包括格式的凝固化、有界化和 X 的谓词化,其功能语法化起始于清代末年,而广泛发生于20世纪上半叶,"非……不可"由命题谓语语法化为表示情态意义的高位谓语,并由此导致了情态副词"非"的产生。
- 洪波董正存
- 关键词:先秦时期情态副词
- 兼指代词的原始句法功能研究被引量:21
- 1991年
- ○ 引言 0.1 在先秦庞大的指示代词系统中,有一套兼指代词,包括:厥、其、实、寔、时、是、之、爰、焉。它们在《尚书》《诗经》《国语》《左传》《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管子》《晏子》《楚辞》《战国策》《吕氏春秋》《公羊传》《谷梁传》等十八部先秦文献中的出现总次数依次是:其5399、之3910、是3908、实211、厥112、时75、寔21、爰18。 兼指代词是根据指代词指代远近的语义功能来分类的,是既可以指近又可以指远的一套指代词。相同的指代词在现代吴语苏州话里还可以见到(赵元任,1956,李小凡,1984)。现代藏语指代词the12
- 洪波
- 关键词:近指代词句法功能宾语语义功能定语
- 汉藏系语言类别词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3
- 2012年
- 本文从指涉功能、分类功能和情感评价功能几个方面讨论汉藏语系各语族类别词在功能上的共相和殊相,发现:汉藏语系类别词的功能呈现出强烈的区域差异,壮侗语族是这个区域的核心,各种功能都很强.,距离这个核心越近则各项功能也越强,反之则越弱。
- 洪波
- 关键词:类别词语言汉藏语系壮侗语族
- 语言接触视角下的上古汉语形态句法问题——兼论“也”“矣”的来源被引量:2
- 2021年
- 本文根据语言接触类型决定语言接触结果的理论,认为周人"窜于戎狄"期间其语言跟戎狄语言发生了深刻的特殊地缘性接触,入主中原时其语言面貌是"倒话"型混合语,在形态句法方面受到戎狄语言的深刻影响。上古汉语中的一些虚词和句法现象就反映了周人语言的这种实际情况,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句末小品词"也""矣"的出现。本文认为"也"来自汉语早期的系词"隹(惟)","矣"来自汉语早期的完成体助词"有",是因为周人语言受到古羌人语言的OV型语言语序影响而使得它们的句法分布位置发生了改变。
- 洪波王雪燕
- 从跨语言视角看上古汉语的“主之谓”结构被引量:6
- 2019年
- 本文依据语言类型学对名词化现象的研究,对上古汉语中"主之谓"结构的名词化类型、名词化程度,以及"独立成句"的"主之谓"在跨语言中的共性和个性进行了考察。上古汉语的"主之谓"结构属于跨语言中的小句名词化,其谓语部分保留了大量的动词性范畴特征,但排斥表语气或语力以及表认识情态的成分。"主之谓"结构有"非内嵌"或"独立成句"的用法。在"独立成句"的"主之谓"中,"之"并未演变成立场标记。"独立成句"的"主之谓"不能被看作"去从属化",因为其通常需要加上句末语气词,而且也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其与省略有关。
- 景黎黎洪波
- 关键词:跨语言
- 论平行虚化被引量:4
- 1999年
- 0.1汉语的虚词大多由实词虚化而来。所谓虚化,是指实词向虚词的转化,或者较虚的词向更虚的词的转化。即:词汇单位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逐渐失去其原有的意义、转而获得一种新的语法意义、其语法性质和语法功能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过程。0.2汉语的各类虚词中都有不少功能相同的同义词,这些同义词往往是由同义或不同义的词汇单位平行虚化而产生的。所谓平行虚化,是指不同词汇单位由于分布在相同的句法環境中受到相同的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方向相同的虚化。本文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平行虚化现象的根源,二是平行虚化的类型。
- 洪波
- 关键词:词汇语法虚词实词
- 巴别壮语的指示词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巴别壮语的指示词系统很复杂,其内部格局既与指称距离和指称对象有关,也与其来源有关,在汉藏语系语言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文章根据指称对象及指称对象的空间距离分别进行描写,并据此归纳出巴别壮语的指示词系统。指称对象分为空间方所、空间事物、时间、行为事件和性状方式五类。
- 洪波黄涓
- 关键词:指示词
-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 2018年
- 本文通过对训诂材料的考察,认为"施"的词根义应是(旗帜)飘扬舒展貌,今音读yí。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典籍"施"的形态音义问题进行了分析。
- 洪波
- 再论疑问范畴与否定范畴间的关系被引量:5
- 2018年
- 传统研究认为,反问句形式上是疑问,实际上却表示否定,因此,疑问跟否定是相通的。但从命题条件、命题方式以及施事意图来看,反问句的本质属性是否定问句。否定问句的命题方式中必须包含否定疑问词语。否定问句的命题内容具有"互明"及"交互主观性"等特征。在交际中,当说话人想要实现"建议""劝说"以及"忠告"等施事意图时,否定问句则成为最恰当的命题方式。
- 诸允孟洪波
- 关键词:交互主观性
- 周秦汉语“之_s”的可及性及相关问题被引量:19
- 2008年
- "之s"小句(主谓之间加"之")是上古汉语中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前人对它的研究已经花了不少力气,但这种小句的性质和功能至今未能求得一致。本文运用Ariel的可及性理论来重新审视这种小句,指出它是一种具有较高可及性特征的指称性结构,并根据《论语》等周秦文献的调查和分析,揭示出可及性特征对这种小句隐现的制约作用。文章结尾对"之s"的衰亡也进行了探讨。
- 洪波
- 关键词:可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