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桂芳

作品数:13 被引量:55H指数:5
供职机构:昆明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
  • 3篇心病
  • 3篇手术
  • 3篇体层摄影
  • 2篇动脉瓣
  • 2篇影像
  • 2篇术后
  • 2篇体层摄影术
  • 2篇主动脉
  • 2篇主动脉瓣
  • 2篇冠心病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2篇X线
  • 2篇X线计算
  • 2篇X线计算机
  • 1篇丁苯
  • 1篇丁苯酞
  • 1篇丁苯酞氯化钠...
  • 1篇丁苯酞注射液

机构

  • 11篇昆明医科大学
  • 1篇昆明市第二人...

作者

  • 11篇孙桂芳
  • 7篇刘斌
  • 5篇胡健
  • 4篇王丽娟
  • 4篇刘慧
  • 4篇刘波
  • 2篇万文
  • 1篇刘训强
  • 1篇王家平
  • 1篇赵晋齐
  • 1篇何燕
  • 1篇杨文慧
  • 1篇董小林
  • 1篇邬刚
  • 1篇马鹏程
  • 1篇刘波
  • 1篇彭桂兰
  • 1篇董阳
  • 1篇杨莉
  • 1篇刘丽琼

传媒

  • 3篇昆明医科大学...
  • 2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CT和M...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6
  • 2篇201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源CT门控心胸联合扫描对改良Cabrol手术治疗前后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评价双源CT对改良Cabrol术治疗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升主动脉病变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行Cabrol术前及术后双源CT检查的影像资料.结果术前11例均显示升主动脉不同程度扩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左室扩大;7例为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4例为Standford A型夹层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7例中有1例可见主动脉瓣二叶畸形;2例显示冠脉轻度狭窄;1例为主动脉瓣钙化并赘生物形成,累及右冠开口.4例夹层中1例显示右冠窦内膜撕裂,右冠起于假腔.术后CTA显示主动脉瓣置换,升主动脉为人造血管代替,人造血管周围血栓机化;人造血管与左、右冠脉开口分别吻合后与带瓣管道吻合.6例可见自体升主动脉瘤壁包绕人造血管与右心耳内转流,其中1例可见瓣周瘘,1例行右冠搭桥术.4例夹层术后可见主动脉弓降部象鼻支架植入.结论双源CT心胸联合扫描在Cabrol术治疗前后的评价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孙桂芳刘斌胡健刘波徐燕
关键词:主动脉瓣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复杂先心病DSCT影像表现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双源CT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双源CT与超声心动图影像表现。结果 DSCT和ECHO对心脏畸形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7.8%(29/33)和97%(32/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6, P >0.05)。 DSCT和ECHO对心脏血管连接部及心脏周围血管畸形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7.9%(48/49)和71%(35/4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335, P <0.05)。 DSCT和ECHO对全部心血管畸形诊断准确性为93.9%(77/82)和81.7%(67/8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4, P <0.05)。结论DSCT对复杂先心病心脏血管连接部及心脏周围血管畸形诊断有明显优势。
孙桂芳刘斌刘波胡健万文赵晋齐
关键词:复杂先心病
感染性心内膜炎致脓毒性肺栓塞的多层螺旋CT诊断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 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致脓毒性肺栓塞(SPE)的多层螺旋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影像诊断能力。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20年11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的3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致SPE的多层螺旋CT特征,观察肺动脉表现、心脏原发疾病及赘生物的显示及肺部表现。结果 12例出现霉菌性肺动脉瘤,共18个,8例单发,囊状13个,边缘不规则12个,壁增厚8个,充盈缺损位于周边8个,远端3个,下叶外基底段、右肺中叶内侧段好发,均为3个,肺段动脉近段9个,中段8个。4例动脉瘤周显示晕征,急性期肺动脉轮廓快速增大6例,其中3例抗炎治疗后缩小、变细。治疗前8例栓塞肺动脉稍增粗。17例行心电门控全胸心脏大血管CT血管成像均能清晰显示心脏病变,显示肺动脉内膜炎10例,表现为肺动脉壁毛糙、不规则增厚,其中6例局部膨隆。11例显示赘生物。10例行胸部增强扫描,显示心脏病变、赘生物各6例。34例双肺均存在2种及以上多发、多种形态病灶,包括肺部斑片状浸润影、楔形影、结节、索条,前三者可伴空洞、气囊,楔形影、结节可伴滋养血管征,以肺周分布为主。结论 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或感染性血栓静脉炎等高危患者,胸部CT除表现为多发性、多形性、外周分布及滋养血管征,出现特异的霉菌性肺动脉瘤、栓塞肺动脉增粗、肺动脉内膜炎,可及时诊断SPE。心电门控全胸心脏大血管CT血管成像是感染性心内膜炎致SPE的最优CT检查方法。
周忠春侯化东刘慧王丽娟孙桂芳董学敏刘丽琼
关键词:肺栓塞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评价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脑血流的影响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采用MRI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技术观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丁苯酞注射液对脑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纳入60例非大动脉狭窄或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疗程为14 d。治疗前后均进行头颅3D-ASL检查来测量梗死灶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rC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rCBF高于对照组(0.97±0.45 vs 0.35±0.15,P=0.003)。结论丁苯酞注射液可以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梗死病灶区域的脑血流灌注水平。
马鹏程邬刚刘楠王晋董小林彭桂兰孙桂芳冯煜森
关键词: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
CT测量腹部脂肪相关参数诊断冠心病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CT测量腹部脂肪相关参数对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对211例疑诊冠心病患者于30天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腹部CT平扫,分析冠心病发生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观察各危险因素单独及联合诊断冠心病的效能。结果211例中,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冠心病112例,非冠心病99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与非冠心病患者间年龄、性别、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内脏脂肪(VAT)面积、皮下脂肪(SAT)面积及VAT面积/SAT面积(VAT/SA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体质量指数(BMI)、腹围(WC)及腹部总脂肪(TAT)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糖尿病及VAT/SAT为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P均<0.01)。ROC曲线显示年龄、吸烟、糖尿病及VAT/SAT诊断冠心病的AUC分别为0.67、0.61、0.62及0.73,4者联合的AUC为0.80,高于各参数单独检测(P均<0.05)。结论CT测量的腹部脂肪相关参数可用于诊断冠心病。
高亚婷孙桂芳刘斌刘慧王丽娟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脂肪组织腹部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依据64层双源CT(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 64-DSCT)结果将120例冠心病患者以CT值不同分为易损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和硬斑块组,每组40例,同期选择冠状动脉CT正常的老年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再根据冠脉病变情况将冠心病患者分为多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检查所有患者血浆Hcy水平,分析Hcy与斑块稳定性和冠脉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易损斑块组Hcy水平(19.32±4.76)μmol/L比混合斑块组(14.15±3.89)μmol/L、硬斑块组(14.33±2.91)μmol/L和对照组(9.32±3.84)μmol/L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水平在冠脉双支病变组(15.38±3.45)μmol/L、多支病变组(16.12±4.12)μmol/L均比单支病变组(10.45±2.76)μmol/L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水平可反映冠脉病变程度的严重性和斑块的稳定性.
刘师节杨莉何燕杨文慧孙桂芳董阳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体层摄影技术螺旋CT
下腔静脉先天变异的CT表现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 通过回顾下腔静脉的胚胎发育特征、分析其临床CT表现,提高对下腔静脉先天变异CT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因各种原因于本院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或者胸腹部联合CT检查,于门静脉期或延迟期观察下腔静脉的走形及连接,回顾性学习下腔静脉的胚胎发育特征,分析本组病例下腔静脉先天变异的类型、特征以及是否合并其他脏器畸形。结果 本组27例患者,下腔静脉肝段缺如10例,双下腔静脉8例,左位下腔静脉10例,下腔静脉异常延续12例,其中部分病例为几种变异联合存在;本组未收集到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病例。下腔静脉发育异常合并其他系统异常,共12例(12/27),其中6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另6例分别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及夹层、永存左上腔静脉、多脾综合征、脾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合异常;其他15例下腔静脉异常是因其他原因行CT检查偶然发现。结论 识别下腔静脉变异对临床操作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影像诊断医生而言下腔静脉的观察与评价应该成为日常诊断工作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蒋悦孙桂芳周忠春王丽娟
关键词:下腔静脉胚胎发育先天变异计算机断层扫描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早期死亡患者术前多层螺旋CT特征分析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探讨术前多层螺旋CT(MSCT)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修复术后早期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腔内修复术治疗的158例急性期和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随访资料和术前MSCT图像。测量和记录破口位置、破口大小、降主动脉最大直径、气管分叉平面主动脉直径、气管分叉平面假腔面积占该平面主动脉管腔总面积百分比、重要分支血管受累情况、假腔状态、腹主动脉是否受累等CT参数。分析术前CT各参数与患者术后30 d死亡的关系。结果腔内修复术紧急干预88例,非紧急干预70例,术后30 d死亡率为9.5%(15/158)。术后30 d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紧急干预患者术后30 d死亡率显著高于非紧急干预患者[13.6%(12/88)对4.3%(3/70),χ2=3.967,P=0.046];术后30 d死亡组患者气管分叉平面假腔面积占该平面主动脉管腔总面积≥50%患者[93.3%(14/15)对0.7%(1/143),χ2=135.581,P<0.001]和重要分支血管受累患者[66.7%(10/15)对32.9%(47/143),χ2=6.725,P=0.010]显著高于术后30 d生存组患者;两组患者破口位置、破口大小、降主动脉最大直径、气管分叉平面主动脉直径、假腔状态、腹主动脉是否受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紧急干预(OR=1.31,95%CI=1.08~3.53,P=0.026)和气管分叉平面假腔面积占该平面主动脉管腔总面积≥50%(OR=9.53,95%CI=3.69~12.47,P<0.001)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MSCT对预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患者早期死亡具有重要价值,紧急干预和气管分叉平面假腔面积占主动脉管腔总面积≥50%是术后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丽娟孙桂芳刘训强王家平刘慧刘斌侯凯
关键词:腔内修复术多层螺旋CT
双源CT对冠状动脉瘘手术前后的临床评估价值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双源CT在冠状动脉瘘手术前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CAF患者CT影像,其中11例行体外循环下的外科缝闭术.结果 15例中瘘支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状动脉8例;左冠状动脉7例,其中3例窦房结支,2例前降支,2例回旋支;瘘口位于右房6例、右室5例、左室4例、左房1例;冠状动脉全程扩张8例、局限性动脉瘤形成4例、不扩张3例;单一瘘口11例、多发瘘口4例.11例均在体外循环下手术.10例术后影像显示瘘口已缝补,未见残余瘘口;3例显示瘘支血管近段结扎,1例右冠状动脉成形术仅见右冠近端显影,远端闭塞;2例假性憩室形成.结论 DSCT检查对冠状动脉瘘手术前后均有有重要的评估价值.
孙桂芳刘斌胡健刘波张新堂万文
关键词:冠状动脉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手术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继发夹层的CT影像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分析CT对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继发夹层的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指导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再发夹层病例的临床及CT检查资料。结果8例为单纯AVR术后,2例为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并冠状动脉搭桥术后,1例为主动脉瓣、二尖瓣置换术后;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复查CT时间4月~11年不等。CTA显示9例为Stanford A型夹层,2例为Stanford B型夹层;11例均出现升主动脉不同程度扩张,扩张严重处内径达89mm;1例夹层近段累及左、右冠状动脉开口;3例主动脉弓上三分叉血管不同程度受累;6例腹腔血管不同程度受累。结论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继发夹层重在预防,对于升主动脉扩张大于4cm者应积极行升主动脉置换。
孙桂芳刘斌刘慧刘波胡健
关键词:主动脉瓣置换夹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