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军
- 作品数:26 被引量:44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 论先唐礼制对文学的影响及表现
- 2017年
- 先唐文学的自在特征并不完备,外在环境对先唐文学的演变有着重要作用。礼制规范是文学外部条件之一,对先唐文学的发展变化有着深远影响。先唐礼制与文学都是特定时空范围内华夏族的文化产物,两者具有共通性。这种共通性主要体现在主体的一致性、接受对象的一致性、礼制对文学目的的规范作用、礼制规范对文学传播的控制等方面。先唐礼制对文学的影响具体表现在题材内容、文学体裁、文学语言、艺术表现等方面。
- 王学军
- 关键词:文学
- 《诗经·秦风》与秦国东进过程中周礼、戎俗之消长被引量:2
- 2015年
- 两周之际,秦国东迁,收姬周余民,以周礼、戎俗为特征的周、秦文化长期并存、碰撞、融合。总体上看,秦人东迁过程也是秦人逐渐周化、去戎狄化的过程。《诗经·秦风》诸篇的作者深受姬周文化影响,以周礼为标准,秦人行周礼则美之,行戎俗则刺之。周礼、戎俗消长态势于《诗经·秦风》中可见一斑。
- 王学军
- 关键词:《诗经·秦风》
-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原始语境及其意义变迁被引量:14
- 2012年
- 晋厉公三年(前578年)三月,晋国主导下诸侯会集,准备联兵伐秦,出兵前举行祭祖、祭社之礼,祭毕受脤,以此为背景,刘康公所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缘于对成肃公接收脤肉不敬的批评。从历史背景和文本内容来看,"祀与戎"是指祀礼与军礼,均属礼制范畴,具体落实为祭祖、祭社之礼,都与祭祀相关。自《汉书》至《清史稿》,正史中的引用大多指属于礼制范畴的祀礼与军礼,保留其原始含义。受《孙子兵法》及其注释影响,"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指渐由祀礼与军礼扩大为祭祀与战争,并成为目前最为常见的解释。
- 王学军贺威丽
- 礼乐兴衰与晋宋之际“诗运转关”别解被引量:1
- 2015年
- 在东晋礼乐之衰和晋宋之交礼乐之兴的背景下,礼乐兴衰变化对诗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礼乐复兴促成了刘宋诗歌创作的繁荣,包括诗歌题材的扩大、内容的丰富、宫廷诗风的形成、诗歌语言和形式的更新、诗乐联系的紧密及文人乐府诗创作的繁荣等。这些都是对以玄言诗为主导的东晋诗坛的反拨,促进了南朝诗歌基本美学风貌的形成,"诗运转关"也由此而生。
- 王学军
- 关键词:礼乐兴衰晋宋之际
- “正诸侯之礼”与西汉前期的文学创作被引量:1
- 2021年
- 西汉前期,诸侯王多有僭礼、背礼之举。这一时期不少文学作品以“正诸侯之礼”为主旨,或批判诸侯王骄奢淫逸,或指斥诸侯王荒政虐民,或反对诸侯王僭越不臣,如枚乘《七发》、司马相如《上林赋》、韦孟《讽谏诗》等。西汉前期诸侯王与其治下的士民官吏具有君臣名分,诸侯国的士民官吏具有明显的“二重的君主观念”。根据文本预设接受对象的不同,这类文学作品可分为两类:一类以诸侯王为目标读者,如枚乘《七发》、韦孟《讽谏诗》、司马相如《子虚赋》等;另一类以天子为目标读者,如贾谊《新书》、司马相如《上林赋》等。文本预设接受对象的特定性,直接影响作品的题旨、内容及言说方式。汉武帝之后,伴随中央集权的强化,天子礼尊崇在上,诸侯王僭越、背礼被视为对君臣大义的挑战,诸侯之礼开始纳入严格的礼制规范,“正诸侯之礼”逐步成为现实。
- 王学军
- 关键词:西汉前期文学创作
- “天再旦于郑”的原始语境解读及其意义变迁被引量:2
- 2015年
- 从地球自转长期变化参数分布范围、古代文献中的反例、场景复原中的限制条件来看,"天再旦"日食说难以成立。受宗周礼乐文化影响,天、日、月、星等不单纯为天象,也常与世间重要人事变化相联系,多带有政治象征意义,"天再旦于郑"也不例外。从"旦"、"天"释义、先秦古诗《卿云歌》中以天象比人事的象征手法、郑地宫殿的修建时间及历史意义来看,"天再旦于郑"的原始含义与日食无关,而是懿王继共王之后,西周王位第二次在郑地宫殿交接的象征性说法。
- 王学军
- 关键词:天再旦
- 《大雅·公刘》中的“新国杀礼”与周族“窜于戎狄之间”探微被引量:1
- 2012年
- 自后稷(弃)开始,周族世居邰地,不窋时周族遭遇大难,首领失去官职,部族也不得不离开邰地。首先经过或暂居到"赤国妻氏"、"大比赤阴"等与周族血缘相亲、地理相近的周边姜姓部族。之后周族先西行迁徙至距邰地直线距离约两百公里的庆州一带,又继续西迁至与昆仑之丘、不周山及西王母所居玉山相去不远的稷泽地区。稷泽地区远离周族祖居邰地,山峰丛立,河流密集,盛产玉石,多大湖泽,稷泽即为其一,利于潜藏,但不利于定居耕作,发展周族擅长的农业生产,因而周族又辗转迁徙到都之广野,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从事农业生产,有较长时间的停留。考虑到长远发展,周族最终在公刘率领下迁居关中豳地,重建邦国。周族窜于戎狄之间、最终重建邦国的历史与罗马史诗《埃涅阿斯纪》相似,依据目前零散不完全的记载推知周族大致迁移地区与方向为:邰—不窋故城—稷泽地区—都之广野—豳。公刘迁豳于周族意义重大,"周道之兴自此始",因而《大雅·公刘》盛赞公刘功绩,周族在草创之际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行新国杀礼。此新国杀礼不仅标志着周族重返关中、建立邦国,更是周族坚忍不拔、拓展进取精神的仪礼化展现。
- 王学军
- 关键词:周族《诗经》
- 颜延之《纂要》佚文辑注及系年考被引量:1
- 2017年
- 《纂要》为颜延之代表作之一,《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有著录。此书今已亡佚,尚存少量佚文。本文考索《文选》李善注、《周礼》贾公彦疏、司马贞《史记索隐》、《初学记》、《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文献,全面搜集颜延之《纂要》佚文,共辑录二十八则,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材料考察其创作时间。
- 王学军
- 关键词:颜延之佚文
- 南北朝丧葬礼辞中的虚辞与伪辞——以《宋文元皇后哀策文》《临洮王妃杨氏墓志》为例
- 2021年
- 古代诗文中,“华语”虚辞固然常见,“诬罔”伪辞亦不时出现,南北朝丧葬礼辞多有例证。《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众多描述袁皇后道德品行的文字多虚辞,还有一些明显与史籍记载相矛盾的伪辞,如袁皇后孝顺婆婆、性格柔顺平和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有上述虚辞乃至伪辞,主要受儒家规范下的妇女德行标准等三个因素的影响。《临洮王妃杨氏墓志》亦有大量赞美杨氏的溢美之辞,还有一些明显与史籍记载相矛盾的伪辞,如临洮王妃杨氏的出身、元愉与杨奥妃的关系等。《临洮王妃杨氏墓志》有上述虚辞乃至伪辞,主要受门阀制度下门第婚姻与冒袭望族的时代风气等三个因素的影响。
- 王学军
- 关键词:南北朝
- 文化因子与政治意蕴:嘎仙洞北魏石刻祝文探微
- 2021年
- 嘎仙洞北魏石刻祝文作于太武帝太平真君四年(443),正好位于北魏平城时代(398—493)的中间点附近。这一时期北魏不断吸收、借鉴华夏文化,但鲜卑文化传统依旧很强大。嘎仙洞北魏石刻祝文有鲜卑旧俗、儒家、道教三重文化因子。追宗认祖之外,嘎仙洞北魏石刻祝文亦有政治文化内涵,即通过强化父子相承观念,为之后常态化太子监国制度的实施提供精神资源和舆论支持,以保证太子日后的顺利即位。比堪嘎仙洞北魏石刻祝文与《魏书》所载祝文,不难发现两文大义相似而差异颇多。《魏书》所载祝文较嘎仙洞北魏石刻祝文晚了110年左右。《魏书》所载祝文对嘎仙洞北魏石刻祝文的增减、改写,主要是汉化、雅化的产物,儒家思想文化进一步强化和突显。
- 王学军
- 关键词:文化因子政治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