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明明

作品数:12 被引量:44H指数:5
供职机构: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2篇水利工程

主题

  • 4篇鱼类
  • 3篇船闸
  • 2篇幼鱼
  • 2篇鱼道
  • 2篇鱼类资源
  • 2篇鱼类资源调查
  • 2篇资源调查
  • 2篇过鱼设施
  • 1篇代谢
  • 1篇野外生存
  • 1篇移动小车
  • 1篇仪器
  • 1篇硬骨鱼
  • 1篇硬骨鱼类
  • 1篇优化设计
  • 1篇优势种
  • 1篇游泳
  • 1篇鱼苗
  • 1篇鱼网
  • 1篇渔获

机构

  • 12篇三峡大学
  • 4篇湖北工业大学

作者

  • 12篇陈明明
  • 9篇刘慧杰
  • 4篇刘德富
  • 3篇熊锋
  • 3篇汪玲珑
  • 3篇王瑶
  • 3篇谭宏
  • 1篇寇方露
  • 1篇刘德富

传媒

  • 3篇水生态学杂志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三峡大学学报...
  • 1篇南方水产科学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频识别声呐在鱼类资源调查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10
2015年
介绍双频识别声呐(Dual-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onar,DIDSON)的工作原理、图像后处理,国内外应用领域和研究现状.通过国内外的研究实验,探讨DIDSON使用过程中影响鱼类资源定量评估、鱼类个体体长探测的重要因素及问题处理办法.在此基础之上,分析DIDSON在改善鱼类种类鉴别方面的优势.探讨DIDSON在渔业资源调查应用过程中的不足并对DIDSON在实际过程中的应用进行展望,以期对DIDSON的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刘慧杰王从锋刘德富陈明明朱良康
关键词:鱼类资源调查
北盘江董箐水电站库区鱼类资源调查被引量:7
2018年
为探究董箐水电站成库后库区内渔业资源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变化情况,给董箐水库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库区鱼类资源保护以及增殖放流活动提供技术参考和科学依据,于2013-2015年在董箐库区进行6次生物采样和走访调查。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集渔获物668尾,隶属3目、8科、29属、39种,其中鲤科鱼类最多,占总种类数的60.8%;唇鲮(Semilabeo notabilis)、花鱼骨(Hemibarbus maculatus)、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云南光唇鱼(Acrossocheilus yunnanensis)、光倒刺鲃(Spinibarbus hollandi)、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i)为库区的优势种;董箐库区鱼类群落生物多样性采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DMa)、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作为评价指标,其平均值为3.811、0.914和2.649,分析发现鱼类物种多样性呈减少趋势。对比历史资料发现,库区鱼类群落结构已发生改变,喜静水或缓流生境的鱼类逐渐成为库区优势种群;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原河段流水型鱼类逐渐被替代,数量逐渐减少。
冯三杰王从锋谭宏王瑶陈明明
关键词:渔获物优势种生物多样性
一种具有移动监测架的鱼道
一种具有移动监测架的鱼道,包括鱼道,在鱼道内设有多块横隔板,由横隔板将鱼道分隔成若干过鱼通道,在鱼道外壁内设有滑槽,在滑槽内设有多个监测架;所述监测架包括L形的吊梁和设置在滑槽内的移动小车,吊梁一端与小车固定连接,另外一...
王从锋冯三杰陈明明刘慧杰朱良康谭宏王瑶
文献传递
用于鱼类标记和测量的装置
一种用于鱼类标记和测量的装置,该装置由透明鱼槽和安装在透明鱼槽内的尾部固定组件组成;透明鱼槽包括槽体,槽体的横截面为<Image file="DDA0000662389600000011.GIF" he="18" img...
王从锋秦孝辉刘德富寇方露熊锋莫伟均汪玲珑陈明明刘慧杰朱良康
文献传递
不同运动状态下鳙幼鱼的游泳特性研究被引量:8
2017年
为了探究鱼类反复运动疲劳后游泳能力和游泳行为的变化,以鳙(Aristichthys nobilis)幼鱼为研究对象,利用环形水槽实验装置,采用流速递增法,通过LoliTrack视频软件分析鱼类游泳行为,研究不同运动状态下鳙幼鱼的游泳特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鳙幼鱼疲劳前耗氧率随游泳速度的增大显著增加,且临界游泳速度恢复过程中最大耗氧率小于突进游泳速度恢复过程中最大耗氧率。视频分析显示,摆尾频率与游泳速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同时发现,在2组反复疲劳运动状态下,连续进行2次临界游泳速度测定过程中,鳙幼鱼频繁使用爆发-滑行游泳行为,而在经过突进游泳速度测试后转入临界游泳速度测定过程中,实验鱼并未使用这一游泳行为。经过一次临界游泳速度测试后,第二次临界游泳速度显著大于突进游泳速度测试后的临界游泳速度(P<0.05),第一次突进游泳速度与第二次突进游泳速度无显著差异(P>0.05)。无氧运动消耗导致鳙幼鱼有氧运动能力显著下降,而有氧运动消耗过程对无氧运动能力无显著影响。
刘慧杰王从锋刘德富陈明明朱良康
关键词:能量代谢
一种模拟鱼类野外生存环境的实验室鱼类暂养箱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模拟鱼类野外生存环境的实验室鱼类暂养箱,包括箱体,其内部通过挡板分割为两个空间,即动态水槽和静态水槽,动态水槽的侧壁上设有多组循环管道,循环管道一端连接动态水槽的出水口,另一端连接进水口,中间还设有循...
王从锋冯三杰陈明明刘慧杰朱良康谭宏王瑶
文献传递
鲢鳙幼鱼临界游泳速度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3
2016年
通过比较不同鱼类的游泳能力,为鱼道建设和鱼类行为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在(20±1)℃水温下,使用丹麦Loligo System公司的鱼类行为视频跟踪系统,采用Brett流速递增法,以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为研究对象,体长作为划分依据,分别测定不同体长组鲢鳙临界游泳速度。结果表明:(1)鲢鳙绝对临界游泳速度随着体长的增加而增大,相对临界游泳速度随着体长的增大而减小,鲢体长与绝对临界游泳速度拟合方程为:Y1=0.10X21-0.11X1+55.86(R2=0.85),与相对临界游泳速度拟合方程为:y1=0.02x21-0.87x1+12.86(R2=0.94),鳙体长与绝对临界游泳速度拟合方程为:Y2=0.03X32-1.29X22+21.04X2-29.21(R2=0.85),与相对临界游泳速度拟合方程为:y2=0.02x22-0.87x2+14.81(R2=0.98);(2)相近体长组鲢(10.11±0.24)cm和鳙(10.78±1.34)cm临界游泳速度分别为(65.50±2.08)cm/s和(80.89±4.03)cm/s,可知鳙>鲢,且差异性显著(P<0.05);(16.90±0.55)cm鲢和(15.39±0.62)cm鳙的临界游泳速度为(83.92±3.03)cm/s和(91.62±3.54)cm/s,无显著性差异(P>0.05);(3)通过比较鲢鳙临界游泳速度与突进游泳速度能力,发现鲢的突进游泳速度大于鳙,而临界游泳速度小于后者,可知鲢鳙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能力之间存在权衡作用,临界游泳速度与突进游泳速度不一定呈现正相关关系。鱼类能否顺利完成上溯需求取决于鱼道内水力条件和自身游泳能力。
刘慧杰王从锋朱良康陈明明
关键词:临界游泳速度过鱼设施
鳙对光色和光强的选择性试验被引量:6
2015年
为研究船闸过鱼技术,利用自制的葛州坝船闸模型装置研究了鳙(Aristichthys nobilis)对红、白、蓝、绿、黄5种光色和光强的选择性。鳙在红、蓝、绿、黄、白色光5个区域中出现的次数比例分别是(68.01±7.09)%、(3.24±2.04)%、(5.70±4.28)%、(7.76±2.19)%和(15.30±2.83)%,鳙表现出偏好红色光。在红色光区域,鳙出现次数比例随时间先减小后增大,在第60 min时出现最小值(46.17%),整个试验过程变化显著,变化值28.16%;在白色光区域,鳙出现次数比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值达28.83%,变化值16.83%;黄、绿色光2个区域鳙出现次数比随时间无明显变化,变化值4.66%;蓝色光区域鳙出现次数比呈上下波动趋势,但总体平稳,变化值为11.35%。鳙对绿色光、黄色光表现出明显的负趋光性,对红色光表现出正趋光性。鳙平均出现次数比与时间的关系:红色光下,在强光区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在暗区变化趋势与强光区相反;绿色光下,只有暗区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变化不显著,其他区域基本不变;蓝色光下,在所有区域均表现出上下波动、整体平稳的变化趋势;黄色光下,在暗区先增大后减小,亮区和强光区均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白色光下,在暗区先减小后增大,而强光区先增大后减小,亮区无显著变化。
秦孝辉王从锋莫伟均汪玲珑陈明明熊锋刘德富龚万阳
关键词:光色光强船闸
一种伸缩便携式水上测量仪器支架
一种伸缩便携式水上测量仪器支架,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拉绳,第一支撑杆一端与第二支撑杆一端铰接,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由多节中空杆套接组成,铰接端上穿设有拉绳。第一支撑杆一端与第二支撑杆上,中空杆的套接位置的外层杆...
王从锋谭宏冯三杰王瑶陈明明刘慧杰朱良康
文献传递
基于葛洲坝1号船闸模型的水流诱鱼试验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以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为研究对象,在自制的葛洲坝船闸模型中,研究水流诱导鱼类进入船闸的技术。诱鱼效果采用鱼平均聚集率(P)、诱集效率指数(I)、通过闸门频次(f)和上下游停留时间比(Tr)作为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适当范围的水流流速对诱导鱼类进入船闸有一定的诱集作用。当闸门断面平均流速为0.45 m/s时,诱集效率最高,此时鱼类在船闸两侧区域平均聚集率和诱集效率指数最大,通过闸门频次最高;当水流流速为0 m/s(对照组)时,鱼类的活动规律不明显;当水流速度大于0 m/s且小于0.45 m/s时,鱼群聚集中心主要集中闸门内高流速区域;当流速超过0.45m/s后,逐渐增大时,鱼类进入船闸的频率呈下降趋势,鱼群聚集中心主要集中在闸门下游侧流速较稳定的区域;当流速超过0.75 m/s后,鱼类的顶流行为逐渐减弱,不再呈现向闸门聚集的趋势,出现逃逸行为。通过本研究,为鱼类行为学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为中低水头水利枢纽船闸与鱼道结合的可行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王从锋陈明明刘德富熊锋刘慧杰朱良康
关键词:船闸过鱼设施水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