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文波

作品数:31 被引量:57H指数:5
供职机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28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地层
  • 5篇盆地
  • 5篇剖面
  • 5篇海盆
  • 4篇地质
  • 4篇海底
  • 4篇海洋地质
  • 3篇地震剖面
  • 3篇东南
  • 3篇珠江口盆地
  • 2篇大洋
  • 2篇地貌
  • 2篇地震
  • 2篇地震反射
  • 2篇地震反射特征
  • 2篇地震记录
  • 2篇地质构造
  • 2篇东南部
  • 2篇跃迁
  • 2篇中生代

机构

  • 24篇广州海洋地质...
  • 5篇国土资源部
  • 5篇南方海洋科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广东省地震局
  • 1篇浙江大学
  • 1篇国家工程研究...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31篇杜文波
  • 13篇黄文凯
  • 11篇邱燕
  • 9篇聂鑫
  • 6篇孙美静
  • 3篇孙桂华
  • 3篇韩冰
  • 3篇聂鑫
  • 3篇唐江浪
  • 2篇罗伟东
  • 2篇刘强虎
  • 2篇朱红涛
  • 2篇李敏
  • 2篇蔡观强
  • 2篇鞠东
  • 2篇周娇
  • 2篇胡小三
  • 2篇高红芳
  • 2篇黄众
  • 1篇张伙带

传媒

  • 4篇地球科学
  • 3篇海洋地质与第...
  • 3篇海洋地质
  • 2篇海洋地质前沿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海洋学报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南海地质研究
  • 1篇科技风
  • 1篇现代信息科技
  • 1篇2013年全...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7篇2020
  • 2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海西沙海域甘泉海台发现大型溶洞群
2023年
海底溶洞是发育于海平面以下碳酸盐岩台地上的洞穴,主要是碳酸盐岩的化学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凹陷和深坑(Yao et al.,2020),是一种特殊的海底岩溶地貌.目前,全球已报道发现的海底溶洞群仅有6处,分别位于南亚得里亚海Gargano岬陆架(溶洞11个)(Taviani et al.,2012)、阿布洛霍斯陆架(溶洞36个)(Bastos et al.,2016)、布莱克-巴哈马深海盆(溶洞29个)(Cavailhes et al.,2022)、加勒比海Saba台地(溶洞21个)(Humphreys et al.,2022)、佛罗里达海峡(溶洞12个)(Land et al.,1999)和日本石垣岛Nagura湾(Kan et al.,2015).
杜文波杨楚鹏
关键词:佛罗里达海峡岩溶地貌溶洞群
一种地震构造图的建立方法及处理终端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震构造图的建立方法及处理终端,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获得地震剖面数据,剔除数据中的异常点;步骤2:对所述原始地震数据点进行三角剖分;步骤3:对经过步骤2的三角剖分处理后的三角形关系添加辅助点,并对...
李刚张宝金赵斌罗伟东严杰唐江浪杜文波聂鑫韩艳飞
文献传递
台湾海峡湄洲湾外海域流纹岩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本文通过台湾海峡湄洲湾外海域海底钻探获得流纹岩岩石实物样品,并对其开展了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的研究,对华南晚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研究提供了来自海域的关键证据和约束。根据华南地区岩石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结果,该...
孙桂华黄文凯杜文波蔡观强
关键词:流纹岩锆石定年
文献传递
南海海盆东南部大型深水扇体系结构及其控制因素
高红芳孙美静聂鑫周娇姜涛吴峧岐黄文凯杜文波
中国大陆东南缘晚中生代隆起山脉东界的确定
2016年
木文利用东海和南海的勘探资料讨论了海域中生代沉积盆地的发育和分布特征,以及陆域和海域中生代中、酸性岩浆岩的发育特征,并以此为证据解决了中国大陆东南边缘晚中生代古隆起山脉的东界究竟位于何处这一悬而未决的问题,提出该隆起山脉的东界人致为东海海域和南海北部海域晚中生代沉积盆地发育区与剥蚀区之间走向NE的分界线。此外还根据花岗岩的成因环境和研究区的地壳厚度特征估算出此古山脉的隆起高度曾经达到大于4km,同时分析认为此山脉的构造属性并非安第斯山型。
邱燕黄文凯杜文波郭丽华
关键词:晚中生代
南海海盆东南部大型深水浊积扇体系及其成因的构造控制被引量:5
2020年
运用近年来海洋地质调查工程获取的最新地质地球物理数据,在南海海盆东南部水深2000~3800 m区域,发现中中新世到第四纪多期大型浊积扇沉积体系,揭示了南海南部深海沉积作用及沉积演化过程。该浊积扇体系以沉积物波、水道充填、海底扇、块体流等沉积体为主,总体上由海盆东南部向海盆中央呈扇形推进,推进距离为150~260 km,从老到新规模和结构不断变化,蕴含了丰富的海平面变化信息。垂向上浊流沉积层层叠置发育,形成厚层的浊积砂体。海底水道十分发育,水道砂体底部呈“V”型展布,由南向北延伸,揭示出物源主要来自礼乐滩及北巴拉望区域。该浊积扇的形成明显受到构造控制,与中中新世以来礼乐滩—巴拉望岛的隆升和晚中新世以来的岩浆活动密不可分。浊流发育位置处于南海东南部陆缘和深海平原之间,是陆源物质由浅海输送到深海平原的重要机制,构成南海南部“源-汇”沉积体系的重要环节。
高红芳钟和贤孙美静聂鑫姜涛黄文凯杜文波陈家乐
大洋钻孔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及其对南海科学深钻的指导意义
2020年
本文基于合成地震记录标定技术手段,对在南海中央海盆实施的三口大洋钻探的钻孔1148、U1431和U1433的数据进行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利用过钻孔的地震剖面划分对比地震反射界面,并依此解释中央海盆的沉积层序,同时确定其地质年代属性。本研究成果对南海下一步的科学深钻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邱燕杜文波黄文凯陆敬安(审稿)钟广见(审稿)
基于GeoFrame底图显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020年
人机联作地震解释软件GeoFrame测网底图显示技术多采用添加光栅影像、GIS矢量数据.文中提出一种基于网格数据或散点数据的底图显示技术,经过坐标系统投影变换、数据加载、数据网格化、色彩渲染等一系列步骤,可以更精确显示工区所在位置地形情况,对于该工区地震解释地质构造判读提供地形辅助参考,同时对地震解释人员及数据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参考意义.
唐江浪唐江浪聂鑫
关键词:地震解释网格数据
南海主要断裂(带)与构造分区
2025年
构造分区是区域构造演化研究的基础。由于区域性构造分区的界线基本上都以深大断裂(带)为依据,因此在划分构造单元之前,研究区域内规模较大的主要断裂(带)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在分析南海主要断裂(带)的基础上,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完善了南海的构造分区。南海主要断裂(带)分为以俯冲带、碰撞带、大型逆冲带、大型走滑带为特征的一级断裂带;切穿沉积基底与上地壳、延伸至下地壳的二级断裂带;错断沉积基底的三级断裂。本区一级构造单元为“南海次板块”,其边界基本以一级断裂带,个别以二级断裂带为界;二级构造单元有微板块、断阶带、隆起区、深坳带、深坳区、碰撞带等;三级构造单元在微板块之内划分为隆坳带和微地块。
邱燕杜文波杜文波韩冰鞠东胡小三
南海西南次海盆两侧陆缘中生代晚期构造接触关系被引量:5
2021年
为探究南海西南次海盆两侧陆缘地块在中生代晚期构造接触关系及其对南海形成演化的影响,利用过南海西南次海盆两侧陆缘采集的地球物理资料以及公开发表的数据资料,对两侧陆缘的地壳结构及前新生界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西南次海盆两侧陆缘的地壳结构及物质组成存在差异,属于性质不同的两个微地块;两侧陆缘前新生代地层在晚中生代经历了来自不同方向的挤压作用,且遭受抬升剥蚀.结合南海及邻区中生代花岗岩分布特征及区域构造背景,进一步推测两侧陆缘地块在晚中生代以俯冲碰撞的方式完成拼贴缝合,该俯冲碰撞带是南海北部俯冲带在南海西南方向的延伸,并且新生代南海的扩张可能与该俯冲碰撞带这个先存的软弱带有关,是南海海盆初始破裂的部位.
朱荣伟朱荣伟姚永坚徐子英刘海龄徐子英
关键词:中生代晚期海洋地质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