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康复
  • 5篇卒中
  • 5篇脑卒中
  • 3篇偏瘫
  • 3篇偏瘫患者
  • 3篇脑卒中偏瘫
  • 3篇脑卒中偏瘫患...
  • 2篇动功
  • 2篇卒中患者
  • 2篇下肢运动
  • 2篇下肢运动功能
  • 2篇脑卒中患者
  • 2篇康复机器人
  • 2篇康复训练
  • 2篇机器人
  • 2篇功能康复
  • 2篇肺功
  • 2篇肺功能
  • 2篇肺功能康复
  • 2篇C3

机构

  • 8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王寒明
  • 5篇郄淑燕
  • 3篇杨傲然
  • 3篇谭建
  • 2篇冯静
  • 2篇刘艳玲
  • 2篇戴峰
  • 2篇马全胜
  • 1篇汪杰
  • 1篇刘畅
  • 1篇王丛笑
  • 1篇刘晓磊

传媒

  • 2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国药业
  • 1篇西部医学
  • 1篇中国医学装备
  • 1篇中华医学会呼...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7
  • 2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0
2021年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RAGT)联合12周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态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08—2021-04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治疗的8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38)。观察组给予RAGT联合12周综合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12周综合康复训练,采用Fugl-Meyer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存质量评分(SS-QOL)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同时检查2组下肢肌肉表面肌电、10 m最快步行速度(10 m MWS)和跨步长。结果观察组干预后FMA和BBS评分分别为(29.10±2.15)分和(49.92±4.1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股直肌、腘绳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内侧头表面肌电图均方根值(RMS)分别为(71.19±8.81)μV、(54.49±5.72)μV、(53.15±2.80)μV和(51.12±4.42)μV,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10 m MWS和跨步长分别为(42.54±3.54)m/min和(90.54±8.82)cm,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MBI和SS-QOL评分分别为(89.92±6.87)分和(92.39±9.4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RAGT联合12周综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步态及生活质量。
王寒明杨傲然王欢王丛笑耿久军薛亚峰郄淑燕
关键词:脑卒中生活质量步态
气动肢体循环促进装置在下肢骨折术后消肿中的效果评估研究
2023年
目的:探讨气动肢体循环促进装置在下肢骨折术后消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48例下肢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所有患者术后均实施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康复治疗中实施常规消肿处理,观察组康复治疗中应用LymphaTouch型气动肢体循环促进装置进行消肿治疗。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疼痛强度变化,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应用生活质量评价简式-36(SF-36)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肌围度差值,评价其患肢肿胀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 d时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5 d、7 d时VA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46,t=25.255;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3 d两组患者肌围度差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5 d、7 d时两组患者肌围度差值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46,t=25.255;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和SF-36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0,t=3.433;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50,P<0.05)。结论:下肢骨折术后增加气动肢体循环促进装置,应用LymphaTouch型气动肢体循环促进装置进行治疗,能够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强度与肢体肿胀程度,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张耀国韩倩倩王寒明刘晓磊
关键词:下肢骨折疼痛强度
第三颈椎(C3)损伤患者的肺功能康复1例
目的 呼吸衰竭和肺部感染是颈椎损伤严重的并发症,颈脊髓损伤后,肋间肌完全麻痹,因此伤者能否生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腹式呼吸是否幸存.膈神经由颈3、4、5组成,颈4是主要的成分.为了满足正常的通气和有效地清除分泌物,气管切开...
刘艳玲马全胜王寒明冯静戴峰
关键词:肺功能康复训练
惯性步态设备评估脑卒中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中的步态参数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惯性步态设备在评估脑卒中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6MWT)中评估步态参数的可行性及其与Berg平衡量表之间的潜在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06—2021-08于北京康复医院进行康复的脑卒中患者30例,患者佩戴惯性步态设备并以自适应步速进行6MWT,评价指标包括步行距离、步态的时空及运动学参数等。受试前采用Berg平衡量表对患者进行平衡能力的评价。结果所有脑卒中患者均佩戴惯性步态设备完成了6MWT,患者在6MWT中完成的第一圈(T1)与最后一圈(T2)之间步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968),患侧下肢支撑相时长百分比(66.58±3.69)%与单支撑相时长百分比(29.92±5.47)%均小于非患侧[(70.14±5.07)%、(33.21±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11)。6MWT步行距离、步速及步长与Berg平衡量表之间呈高度相关(r=0.610~0.695,P=0.001)。结论在6MWT中利用惯性步态设备能够提供关于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步态数据,可能可作为评估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功能的一种有效补充。
贾胜男王寒明杨傲然郄淑燕谭建
关键词:脑卒中BERG平衡量表康复
悬吊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悬吊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施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施行常规康复训练+悬吊运动疗法。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步长、10 m最大步行速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施行悬吊运动疗法,不仅有助于增强运动能力及步行能力,还有助于改善平衡功能。
贾胜男王寒明汪杰郄淑燕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悬吊运动疗法
第三颈椎(C3)损伤患者的肺功能康复1例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呼吸衰竭和肺部感染是颈椎损伤严重的并发症,颈脊髓损伤后,肋间肌完全麻痹,因此伤者能否生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腹式呼吸是否幸存。膈神经由颈3、4、5组成,颈4是主要的成分。为了满足正常的通气和有效地清除分泌物,气管切开常常是必要的措施,然而,气管切开后正常的呼吸屏障没有了,肺部感染的机会增加。通过这例患者的治疗经过,在探讨此类患者肺功能康复的途径和方法,为进一步肢体功能的康复建立基础。方法患者段睿山,男,47岁,2013-7-19从四楼坠落,C3骨折,颈髓损伤平面C3-4。2013-7-25北医三院骨科在全麻下行颈前路C3-C4椎间盘切除,脊髓减压,C3-C4融合固定术。2013-8-1日行气管切开术,意识清楚,留置胃管及尿管,北医三院住院期间右侧肺炎,右侧少量胸腔积液绿脓杆菌感染。2013-08-08转入北京康复医院心内科CCU,身体评估:血红蛋白11.5g/L,呼吸16次/min,腹式呼吸为主,胸式呼吸基本消失。与康复科共同联合制定康复方案,首先进行呼吸康复,争取拔除气管内套管,康复科到床旁进行被动康复,保持关节的功能位及关节的活动度。呼吸康复采用严密持续多参数监测下的膈肌锻炼方法,具体如下:(1)先用750g沙袋放在腹部,一周后1500g沙袋放在腹部,膈肌是人体一块最大的吸气肌,通过膈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腔扩大和缩小来完成呼吸过程。呼吸肌属于骨骼肌,受躯体运动和神经的支配。主要的吸气肌:为膈肌和肋间外肌,主要的呼气肌:肋间内肌和腹肌,患者的肋间肌功能几乎丧失,好在膈肌和腹肌的功能还幸存,通过对残存肌肉的训练,能够满足患者呼吸的需求。(2)吹气球,患者可直观的看见锻炼的效果,锻炼吸气肌和呼气肌。(3)坐位姿势维持训练5min×4,多角度等长收缩6秒训练10×4。(4)利用breath link K5软件连接呼吸机训练仪,比较直观的进行吸气肌力量训练,通过电脑上�
刘艳玲马全胜王寒明冯静戴峰
关键词:吸气肌北医三院气管内套管C3弥散功能障碍
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步行能力的效果被引量:51
2017年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实验组(n=30)。两组均接受常规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人工辅助步行训练,实验组予下肢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训练时间均为每次30 min,每周5次,连续训练8周。训练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评测下肢运动功能,机器人评估系统评定屈髋肌群肌力(FHF)和伸膝肌群肌力(FKE),6分钟步行距离和10米步行时间评定步行能力。结果训练前,两组间一般资料及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训练后,实验组各指标均提高(t>2.274,P<0.05);除FKE外,实验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2.095,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与步行能力。
刘畅郄淑燕王寒明谭建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下肢康复机器人
穿戴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结合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穿戴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结合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平衡能力、下肢运动Fugl-Meyer功能量表(FMA)评分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1月—2022年11月我院收治的7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予以Bobath技术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穿戴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训练,干预8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步态参数(步频、步速、跨步长比率)、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下肢肌力恢复情况(屈髋肌力、伸膝肌力)。结果干预前,两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步频、步速、跨步长比率、BBS评分、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屈髋肌力、伸膝肌力较干预前显著升高(均P<0.05),观察组步频、步速、跨步长比率、BBS评分、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屈髋肌力、伸膝肌力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穿戴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结合Bobath技术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和平衡能力,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强患者下肢肌力。
薛亚峰郄淑燕王寒明杨傲然谭建
关键词:BOBATH技术脑卒中偏瘫步态下肢运动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