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之光

作品数:16 被引量:82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篇经济管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9篇生产率
  • 8篇生产率悖论
  • 8篇悖论
  • 4篇信息技术投资
  • 3篇信息技术
  • 3篇实证
  • 2篇要素生产率
  • 2篇知识
  • 2篇知识贡献
  • 2篇中国经济
  • 2篇中国经济增长
  • 2篇中国信息
  • 2篇生产函数
  • 2篇实证研究
  • 2篇投资绩效
  • 2篇全要素生产率
  • 2篇资本
  • 2篇经济增长
  • 2篇绩效
  • 2篇技术资本

机构

  • 13篇西安理工大学
  • 4篇西北工业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西安财经大学

作者

  • 16篇张之光
  • 4篇蔡建峰
  • 3篇赵欣
  • 2篇于睿
  • 2篇王艳
  • 1篇向希尧
  • 1篇张果
  • 1篇康华
  • 1篇史耀波
  • 1篇赵立雨
  • 1篇胡海青
  • 1篇甘凯
  • 1篇刘巧
  • 1篇吕祥

传媒

  • 2篇未来与发展
  • 2篇科研管理
  • 2篇科技进步与对...
  • 1篇系统工程
  • 1篇现代情报
  • 1篇数量经济技术...
  • 1篇生产力研究
  • 1篇数学的实践与...
  • 1篇统计与决策
  • 1篇科学学与科学...
  • 1篇科学学研究
  • 1篇系统管理学报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国家层面信息技术价值及“生产率悖论”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本文在生产理论的基础上,将国家特征作为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引入传统的随机生产边界模型,建立了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二个方程随机生产边界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1997—2010年IT资本对经济增长及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IT资本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国家层面证明了"生产率悖论"并不是全球化的现象;IT资本弱化了物质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强化了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国家特征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但是并没有促进IT价值;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规模报酬递减。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实现我国IT投资价值的相关政策建议。
张之光蔡建峰
关键词:生产率悖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我国信息技术投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信息技术投资的"生产率悖论"说明,面对巨额的信息技术投资,需要进行多种途径的控制,才能使得信息技术投资有效的运行。基于局部调整理论,采用1994—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实证研究了我国信息技术投资的影响因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影响我国信息技术投资的4个因素:经济影响因素、投资因素、企业因素、科技政策因素;根据指标的可操作性,分别选取了人均GDP、人均消费水平、政府债券收益率、通货膨胀率、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投资、企业规模、行业结构、R&D经费支出、R&D人员、政府财政科技拨款等11个测试变量。结果表明:人均消费水平、政府债券收益率、通货膨胀率、R&D经费支出等因素对信息技术投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人力资本投资、R&D人员因素对经济增长却具有反向的影响。
张之光吕祥于睿
关键词:信息技术投资影响因素
信息技术投资与“生产率悖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基于非参数的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1993-2010年14个国家的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并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检验了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以及信息技术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主要研究发现有:发达国家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发展中国家主要依靠技术效率;从技术效率的角度看,发达国家或地区主要依靠规模效率,而发展中国家主要依靠纯技术效率;信息技术投资显著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对发达国家的贡献并不显著。
张之光赵欣康华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生产率悖论
信息技术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分析被引量:14
2014年
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中国1996~2010年信息技术投资与经济增长的有关数据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脉冲响应争方差分解,全面研究了中国信息技术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均衡关系。结果表明:信息技术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短期内,信息技术投资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不存在时滞问题。长期来说,信息技术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40%左右,反驳了Lee等(2005)关于信息技术投资只促进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而不能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结论;经济增长同时也拉动了信息技术投资,但两者之间并不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
张之光于睿史耀波
关键词:信息技术投资经济增长VAR模型生产率悖论
专业虚拟社区研究综述与PVC知识创造模型构建被引量:11
2018年
专业虚拟社区蕴藏着海量数据、信息和有价值的专业知识,已成为新兴知识源,受到知识密集型企业的重视;专业虚拟社区倡导开放、互惠的知识共享规范,打破了传统、封闭的知识管理模式,激发了学者的研究兴趣。本文回顾发表于国际主流刊物的文献,(1)综述了专业虚拟社区成功,专业虚拟社区知识搜寻与贡献方面的研究成果,重新分析了专业虚拟社区双向使用领域的研究结果,分析讨论了前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2)在文献综述基础上采用扎根理论方法进行调研,构建了专业虚拟社区知识创造模型,将知识创造过程依次划分为知识贡献、知识检验、知识搜寻和价值观内化四个阶段,初步阐释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个人知识与大众知识、搜寻者角色与贡献者角色互相转化中的知识创造规律。最后,本文指出了新模型中有待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
赵欣张之光向希尧
关键词:知识贡献知识创造
信息技术生产效率的国际比较被引量:2
2018年
文章依据生产理论,将信息技术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建立了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两方程随机前沿模型,利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关数据,实证比较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息技术运作效率,并研究了国家特征对信息技术运作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都受益于信息技术资本;信息技术可以调节国家特征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且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调节作用并不相同;在考虑国家特征的情况下,信息技术资本降低了发达国家生产效率,而普遍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生产效率;发达国家存在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
甘凯张之光
关键词:超越对数生产函数随机前沿模型生产率悖论
区域创新环境是否提高了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基于两阶段创新过程的实证研究被引量:11
2020年
信息技术产业创新过程与一般高新技术产业相比有其特殊之处,且创新环境在不同创新阶段影响不同,然而既有文献对此关注较少。将创新过程分解为技术研发和市场转化两个阶段,运用面板随机前沿模型测度了2011—2016年中国各省份及经济区域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并实证检验了创新环境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在两阶段均处于较低水平,且都具有明显的时间趋势,技术研发阶段效率逐年递减,市场转化阶段效率逐年递增;区域产业规模对技术研发阶段效率影响不显著,但对市场转化阶段效率影响非常显著,呈倒U型关系;区域研发资源和区域研发环境正向影响技术研发阶段效率;区域经济资源对市场转化阶段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区域市场环境对市场转化阶段效率影响不显著;创新环境整体上促进了大部分经济区域技术研发阶段创新效率,但没有促进东部沿海和黄河中游地区创新效率;创新环境整体上促进了中国各经济区域的市场转化效率。
张之光杜宁马祎晗
关键词:创新环境信息技术产业
中国信息技术投资绩效的实证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信息技术投资绩效应该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而且受到国家特征的影响,但当前的研究往往忽视了国家特征对信息技术投资绩效的影响。本文在传统局部调整模型的基础上,假设调整速度是动态变动的,且是国家特征的线性函数,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调整速度的局部调整模型。该模型可以分析统计期内信息技术投资绩效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与调整速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信息技术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信息技术作为生产要素进入生产过程后,导致经济绩效的下降,中国存在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现象。
张之光王艳赵立雨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投资绩效
信息技术资本、替代性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局部调整模型的分析被引量:33
2012年
本文建立了基于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的局部调整模型,分析了信息技术价值、"生产率悖论"及信息技术资本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间的替代关系3个相关的问题。实证结果表明,信息技术资本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并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信息技术资本进入生产函数后,导致调整速度减慢,生产绩效降低,从国家层面反映中国存在"生产率悖论"的现象;信息技术资本、物质资本及人力资本这3种生产要素相互之间成对互补,从而否定了Dewan和Min(1997)关于信息技术资本与其他两种生产要素之间成对替代的结论。
张之光蔡建峰
关键词:替代性
知识型社区中搜寻者转变为贡献者的多重中介机制研究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意义]在线社区中知识搜寻者能否以及如何转化为知识贡献者引起了信息与知识管理领域学者的关注。针对前人研究不足,本文综合运用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感知理论等,实证考察用户通过知识搜寻行为提升自我效能感、内部动机,进而增加知识贡献行为的多重路径机制。[方法/过程]使用问卷法收集208份有效数据,采用穷举法构建11个相互竞争的中介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计算比较各模型的数据拟合度指标、路径系数,选择最优模型,检验理论假设。[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搜寻者转变为贡献者的过程中存在着多重中介路径,但自我效能感的独立中介作用存疑,内部动机的独立中介作用显著,自我效能感与内部动机发挥链式中介作用。
赵欣赵琳吴婷玉张之光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内部动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