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
- 作品数:8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延边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肝炎防治基金吉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糜酶抑制剂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糜酶抑制剂(Chy-I)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取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Chy-I组,模型组和Chy-I组腹腔注射给予四氯化碳-山茶油建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Chy-I组在建立模型的同时灌胃给予Chy-I,每日10 mg/kg,第56 d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α-SMA和Ⅰ型胶原蛋白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中α-SMA和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见Chy-I组肝组织中α-SMA和Ⅰ型胶原蛋白阳性细胞光密度值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1);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见,肝组织中α-SMA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显著下调(P<0.05).[结论]Chy-I可减轻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α-SMA和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及在肝细胞外的沉积.
- 金星尹明实
- 关键词:肝纤维化Α-平滑肌肌动蛋白
- 依托咪酯对小鼠小脑皮层MLI-PC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 2023年
- 依托咪酯(etomidate,ET)是一种作用强,且在临床麻醉中得到广泛应用的短效非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其麻醉机制与抑制多个脑区神经元活动与突触传递环路功能有关。ET抑制在体小鼠小脑浦肯野细胞放电活动,下调颗粒细胞感觉信息传递,提示ET影响小鼠小脑皮层神经环路突触传递长时程可塑性,但其影响机制尚不清楚。
- 郑景丹金星万朋邱德来金文哲
- 关键词:依托咪酯小脑浦肯野细胞神经环路突触可塑性
- 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在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生发展中的预测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讨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发生发展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3年3月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68例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入院合并ACLF的患者情况和随访6个月新发ACLF事件。采用ELISA法测定患者入院血清I-FABP水平。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趋势性分析采用JonckheereTerpstra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两变量间相关性。多变量Cox回归法分析随访期间新发ACLF的影响因素。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不同组间ACLF发生情况,并采用Log-rank检验评估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评估I-FABP对ACLF发生、发展的预测性能。结果入组168例患者中43例合并ACLF,125例无ACLF的患者在随访期间新发ACLF19例。纳入时合并ACLF患者的I-FABP水平高于无ACLF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59,P<0.001)。新发ACLF患者的I-FABP水平均高于未发生ACLF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14,P<0.001)。I-FABP随ACLF分级增加而升高(H=17.385,P<0.001,P趋势<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I-FABP与随访期间新发ACLF独立相关(HR=2.138,95%CI:1.297~3.525,P=0.003),且I-FABP三分位数显示出良好的区分能力(χ^(2)=12.16,P<0.001)。ROC曲线显示I-FABP对ACLF发生和发展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4(95%CI:0.791~0.903)和0.747(95%CI:0.661~0.820),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07µg/L和1.86µg/L。结论I-FABP是预测ACLF发生和发展的生物标志物,有助于临床识别高危患者,改善临床管理。
- 韩才均朴美花黄媛吴政燮金星李光一
- 关键词:生物标记
- 竖脊肌平面阻滞治疗竖脊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效果
- 2024年
-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治疗竖脊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在医院治疗的60例竖脊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痛点阻滞组(F组)和筋膜平面阻滞组(FB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疼痛缓解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较治疗前评分均下降(P<0.05)。与F组比较,治疗后的各时间点,FB组治疗效果较好,疼痛缓解率高(P<0.05)。结论竖脊肌平面阻滞可有效缓解竖脊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的疼痛,治疗效果优于痛点阻滞。
- 刘露金星闫清华邱绍雷金文哲
- 关键词: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麻醉慢性疼痛
- 延边地区丙型肝炎的流行特征
- 2014年
- 目的探讨延边地区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的发病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延边州2004~2011年丙肝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延边地区丙肝年报告发病率从2004年的32.59/10万上升为2011年的86.34/10万,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8.86/10万,明显高于吉林省乃至全国年均报告发病率。延边地区所辖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而且与朝鲜族所占人口比例相对应的出现高报告发病率,并具有明显的性别和年龄分布特点。结论延边地区是丙肝高报告发病地区,而且其报告发病率逐年上升。延边地区丙肝病毒(HCV)感染人群以>50岁年龄组为主,而且主要感染群体为朝鲜族。需加强防控工作,建立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
- 金星金龙洙陈龙男郭守慧陈宁吴龙仁金清龙朴红心
-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
- 胃肠道功能障碍在肝硬化脓毒症患者预后中的价值
- 2024年
- 目的 评估急性胃肠道损伤(AGI)和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在肝硬化脓毒症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3年3月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84例肝硬化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并选择同期41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I-FABP水平。计算入院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和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根据住院病历评估AGI程度,观察30天和90天生存状况。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判断变量间相关性,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肝硬化脓毒症死亡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最佳临界值,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诊断效能。结果 肝硬化脓毒症组患者AGI分级和I-FAB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肝硬化脓毒症患者I-FABP与降钙素原(PCT)、MELD和SOFA评分均相关(均P<0.05),AGI分级与SOFA评分呈正相关(P=0.038)。肝硬化脓毒症组患者30天病死率为25.0%(21例),90天病死率为35.7%(30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基线I-FABP、SOFA评分与30天和90天生存结局独立相关,且I-FABP四分位数显示出良好的预后区分能力。ROC曲线显示,I-FABP能明显提高SOFA评分对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论 肝硬化脓毒症患者AGI分级和I-FABP水平明显升高。血清I-FABP与患者预后相关,并可提高SOFA评分对生存结局的预测效能。
- 韩才均黄媛吴政燮金星朴美花金花
- 关键词:肝硬化脓毒症胃肠道功能障碍肠脂肪酸结合蛋白
-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与肝硬化患者细菌感染和不良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 2023年
- 目的 评估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对肝硬化患者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某院2020年9月—2022年5月住院治疗的肝硬化患者,根据Child-Pugh评分对患者进行分层,随访时间12个月,以评估其生存及细菌感染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患者入院血清I-FABP水平。两变量间相关性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多因素Cox回归模型预测随访期间细菌感染和死亡的危险因素。时间依赖性ROC曲线评估I-FABP对肝硬化相关死亡的预测性能。结果 共纳入131例肝硬化患者,随访期间有45例患者因细菌感染或感染发展住院治疗。感染住院中位时间为115(42, 251)d,平均住院时间15 d。最常见的感染是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占20.6%(27例)。I-FABP与血清IL-6(r=0.270,P<0.001)和MELD评分(r=0.364,P<0.001)相关,并随疾病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Child-Pugh A级=1.18μg/L,Child-Pugh B级=1.51μg/L和C级=2.29μg/L)。随访期间有45例(34.4%)患者因细菌感染累积住院71次,27例合并SBP患者的I-FABP中位数高于未合并者(2.26 VS 1.25,P=0.001)。此外,观察期累计死亡患者29例,3、6、9、12个月的病死率分别为4.6%、13.7%、19.8%、22.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基线I-FABP可以预测SBP和1年生存率,且I-FABP四分位数显示出良好的预后区分能力。时间依赖性AUC显示I-FABP在不同时间点对肝相关死亡的预测能力与MELD评分相近,上述两种参数的联合模型显示出较高的预测价值。结论 I-FABP能较好地预测肝硬化相关SBP发生及长期生存方面的预后。
- 韩才均吴政燮黄媛金星朴美花
- 关键词:肝硬化肠屏障功能障碍肠脂肪酸结合蛋白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细菌易位
- 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C反应蛋白与清蛋白比值预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被引量:8
- 2022年
- 目的评估炎症反应标志物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和C反应蛋白与清蛋白比值(CAR)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HBV-ACLF患者的医疗记录。通过Cox回归分析确定预后因素。ROC曲线确定最佳临界值,ROC曲线下面积(AUC^(ROC))比较预测价值。χ^(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炎症标志物和临床参数的相关性。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分析研究人群的30 d生存率。结果共纳入87名HBV-ACLF患者,其中生存组51例,死亡组36例。生存组的LMR高于死亡组,NLR和CAR低于死亡组(均P<0.05),而PL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5)。多因素分析显示NLR和CAR与30 d生存率独立相关。以NLR=6.99和CAR=0.79为临界值,NLR-high+CAR-high组的30 d生存率低于NLR-low+CAR-low组。NLR和CAR与COSSH评分呈正相关,COSSH评分、NLR和CA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分别为0.834、0.813和0.757。联合NLR和CAR的预测效能比COSSH评分更敏感,其AUC^(ROC)为0.874。结论基线NLR和CAR是HBV-ACLF患者30 d生存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较高水平的NLR和CAR预测HBV-ACLF患者的预后较差。NLR和CAR组合的预后效能略优于COSSH评分,这便于基层医院对HBV-ACLF患者的管理指导。
- 韩才均金星吴政燮李文浩
- 关键词:肝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