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儿童
  • 4篇细胞
  • 4篇结肠
  • 4篇镜检
  • 4篇基因
  • 3篇文献复习
  • 3篇复习
  • 3篇肠道
  • 2篇婴儿
  • 2篇肉瘤
  • 2篇乳糜泻
  • 2篇胃镜
  • 2篇胃镜检查
  • 2篇细胞肉瘤
  • 2篇粒细胞
  • 2篇粒细胞肉瘤
  • 2篇结肠镜
  • 2篇菌群
  • 2篇肠道菌
  • 2篇肠道菌群

机构

  • 16篇首都儿科研究...
  • 2篇首都儿科研究...

作者

  • 16篇廖伟伟
  • 13篇钟雪梅
  • 11篇宫幼喆
  • 10篇宁慧娟
  • 9篇马昕
  • 6篇朱丹
  • 5篇张艳玲
  • 3篇邹继珍
  • 3篇金萌
  • 2篇王美娟
  • 1篇许克铭
  • 1篇崔晓岱
  • 1篇张建昭
  • 1篇刘嵘
  • 1篇崔小岱
  • 1篇陈倩
  • 1篇孙艳香
  • 1篇伏瑾
  • 1篇黄小兰
  • 1篇陈燕飞

传媒

  • 4篇中国医刊
  • 3篇北京医学
  • 2篇中国微生态学...
  • 2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临床儿科杂志
  • 1篇中国医学前沿...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儿童结直肠息肉临床特征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儿童结直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息肉切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经结肠镜检查确诊为结直肠息肉的患儿,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及诊疗经过。将患儿进一步按年龄分为婴幼儿组(<3岁)、学龄前儿童组(3~6岁)、学龄期儿童组(>6岁),比较不同年龄组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278例患儿中,男168例,女110例;年龄10月龄至15岁,平均(4.7±3.0)岁,婴幼儿组、学龄前儿童组、学龄期儿童组分别有70、144、64例;主要症状为便血(93.9%,261/278)、腹痛(10.4%,29/278)、腹泻(1.4%,4/278);68例(24.5%,68/278)患儿内镜下可见结肠炎改变;4例合并贫血,包括1例重度贫血、1例中度贫血、2例轻度贫血;3例并发肠套叠;以单发息肉为主(95.0%,264/278),2个息肉者3例,3个及以上息肉者11例;息肉位于直肠119例、乙状结肠101例、降结肠20例、横结肠25例、升结肠3例,另有10例儿童的息肉分布在多个肠段。病理分型显示幼年性息肉266例,腺瘤性息肉3例,炎性息肉8例,增生性息肉1例。黑斑息肉综合征5例,基因检测提示STK11杂合突变3例,STK11基因exon1-9杂合缺失2例。有1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基因检测提示APC基因截短性变异。内镜切除方式以圈套器切除术和内镜黏膜切除术为主。有11例发生并发症,包括5例出血,6例腹痛,经治疗后均痊愈,无消化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学龄期儿童组中男性患儿、息肉位于多个肠段、多发息肉比例最高,学龄前儿童组中腹痛发生率最高,婴幼儿组中便血和内镜下可见结肠炎改变的发生率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息肉高发于学龄前儿童,以幼年性息肉为主。结肠镜检查在明确诊断的同时可进行内镜下切除,安全有效。
廖伟伟马昕宫幼喆宁慧娟金萌田爽付磊钟雪梅
关键词:儿童结直肠息肉结肠镜
儿童结肠粒细胞肉瘤1例并文献复习
探讨儿童结肠粒细胞肉瘤的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确诊的1例11岁儿童结肠粒细胞肉瘤男性患儿的临床资料,并以“粒细胞肉瘤,结肠/肠道,儿童”,“Granulocytic sarcoma,colon/intesti...
廖伟伟宫幼喆朱丹马昕宁慧娟邹继珍熊敏钟雪梅
关键词:儿童患者结肠镜检查
不伴意识障碍及精神症状的抗NMDAR抗体脑炎的临床特征
目的:总结不伴意识障碍及精神症状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抗体脑炎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观察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病房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4例不伴意识障碍及精神症...
张建昭陈倩徐翠娟廖伟伟张丽许克铭
关键词:NMDAR
以硬化性胆管炎为首发表现的儿童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并文献复习
2015年
目的探讨以硬化性胆管炎为首发表现的儿童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以硬化性胆管炎为首发表现的LCH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18个月,表现为多系统受累、高危组的LCH。临床以黄疸、皮疹为首发症状,经LCHⅢ方案化疗后未见好转,最终放弃治疗。结论以硬化性胆管炎为首发表现的LCH比较罕见,临床可以黄疸为首发症状,预后差,熊去氧胆酸可改善生化指标,合并严重肝损害时可选择肝移植。
廖伟伟钟雪梅马昕宁慧娟张艳玲
关键词: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硬化性胆管炎儿童
以肝内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的MYO5B基因缺陷1例并文献复习
2022年
目的总结以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的MYO5B基因缺陷患儿的临床表现、生化特征和基因分析。方法报道2021年4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例MYO5B基因缺陷致胆汁淤积症患儿的临床表现、生化特征、基因分析结果及治疗和转归,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患儿,女,2岁3个月,新生儿期出现胆汁淤积,持续至3个月龄消退,后于7~10个月龄再次出现黄疸反复,14~15个月黄疸持续1.5个月,口服熊去氧胆酸后黄疸消退。2岁3个月再次出现黄疸反复就诊。伴有轻微腹泻。检测发现MYO5B基因有2个杂合突变位点C.1364T>G;C.473C>A.其中C.1364T>G杂合突变位点来自患儿父亲,C.473C>A来自母亲,为复合杂合突变。予以静脉滴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口服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苯巴比妥及考来烯胺。随诊1个月,黄疸及瘙痒无明显好转。文献检索发现以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的MYO5B基因突变37例。临床表现为间歇性或持续性黄疸、轻度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瘙痒,17例患儿伴有轻度或重度腹泻。20例患儿出现肝大,5例脾大。7例患儿出现身材矮小,7例患儿出现体重增长缓慢。2例伴胆道闭锁,2例出现肝硬化、2例患儿出现败血症并死亡,2例小头畸形。化验肝功能表现为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碱性磷酸酶、胆汁酸不同程度升高。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正常或轻度升高,谷氨酰转肽酶正常。37例行MYO5B基因检测:11例纯合突变,5例杂合突变,21例复合杂合突变。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UDCA、考来烯胺、利福平)、胆汁引流术、胆道分流术、肝移植术。37例患儿中5例失访,3例去世(1例因肝功能恶化去世,2例死于败血症)。病情完全缓解11例,症状好转及反复16例,药物治疗无效2例。结论对于黄疸及瘙痒反复发作,伴或不伴有腹泻的患儿,肝功能表现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升高而谷氨酰转肽酶正
宁慧娟宫幼喆廖伟伟刘文雯钟雪梅
关键词:胆汁淤积
3765例儿童胃镜检查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3
2019年
目的探讨具有上消化道症状的不同年龄组患儿胃镜检查的特征及胃镜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3 765例具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儿的胃镜资料,按年龄分为6组,新生儿期(≤28 d),婴儿期(29 d至1岁),幼儿期(>1~3岁),学龄前期(>3~6岁),学龄期(>6~11岁)及青春期(>11~18岁),比较不同年龄组患儿的胃镜特征。结果男2 132例,女1 633例,男女比为1.3∶1,发病年龄9 d至18岁。新生儿期5例,婴儿期81例,幼儿期244例,学龄前期925例,学龄期1 600例及青春期910例。慢性胃炎是常见病因,消化道畸形和消化道异物多见于婴幼儿期。总体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为13.4%,其中婴儿均为阴性,幼儿阳性率为4.4%,学龄前期为8.6%,学龄期为15.7%,青春期为16.3%。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中消化性溃疡占14.0%,高于幽门螺杆菌阴性者的消化性溃疡比例[5.7%(164/2 9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从2014年8月开展无痛胃镜,2015-2017年的无痛胃镜比例为79.9%。结论具有上消化道症状的不同年龄组患儿的常见病因不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阳性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无痛胃镜技术的应用可减轻患儿的疼痛及不适感,提高了检查的质量及内镜下治疗的安全性和成功率。胃镜检查是明确具有上消化道症状各年龄组儿童病因的最主要方法,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廖伟伟钟雪梅张艳玲马昕宁慧娟宫幼喆朱丹
关键词:胃镜检查儿童
3352例儿童经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调查我国北方地区经胃镜检查儿童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情况。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行胃镜检查的患儿3 352例,进行胃窦黏膜标本快速Hp尿素酶试验。结果 10年间3 352例患儿总Hp感染率为13.4%,其中男1 881例,Hp感染检出率为14.5%(272/1 881),女1 471例,Hp感染检出率为12.1%(178/1 471),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95, P> 0.05)。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检测633例,Hp感染检出率为16.3%(103/633),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检测2 719例,Hp感染检出率为12.8%(347/2 7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6, P <0.05)。0~6岁1 004例,Hp感染检出率为7.6%(76/1 004);6~9岁896例,Hp感染检出率为14.6%(131/896);9~12岁863例,Hp感染检出率为16.9%(146/863);>12岁589例,Hp感染检出率为16.5%(97/589),4组间Hp感染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7, P <0.01)。比较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症状及不明原因的脐周痛Hp感染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5, P> 0.05)。十二指肠溃疡Hp感染检出率高达31.95%,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 P <0.01)。结论我国北方地区经胃镜检查儿童Hp感染率为13.4%,6岁后Hp阳性率明显升高,Hp感染与十二指肠溃疡密切相关。
郝建云马昕宁慧娟宫幼喆朱丹王美娟金萌廖伟伟郝春娟孙艳香张艳玲钟雪梅
关键词:胃镜幽门螺杆菌儿童
乳糜泻抗体联合基因检测筛查乳糜泻的临床价值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乳糜泻抗体联合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DQ2、HLA-DQ8基因检测在筛查乳糜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腹痛、腹泻、呕吐、恶心持续2周以上患儿进行HLA-DQ2、HLA-DQ8基因检测以及血清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抗体(tissue-type transfer effect of transglutaminase antibodies,tTGA)IgA、tTGA IgG、麦胶蛋白抗体(anti-gliadin antibody,AGA)IgA、AGA IgG抗体检查,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116例患儿,其中113例检测了HLA-DQ2、HLA-DQ8基因,有32.7%患儿基因检测阳性,包括3.5%患儿HLADQ8基因阳性,29.2%患儿HLA-DQ2基因阳性。116例患儿均检测了血清tTGA IgA、tTGA IgG、AGA IgA、AGA IgG抗体,其中tTGA IgA抗体阳性1例,无tTGA IgG抗体阳性病例,AGA IgA抗体阳性7例(其中有4例HLA-DQ2/8基因均阴性),AGA IgG抗体阳性2例(其中1例伴有HLA-DQ2基因阳性),1例tTGA IgA、AGA IgG、AGA IgA抗体均阳性,该例患儿的tTGA IgA抗体水平超过正常上限10倍且HLA-DQ2基因阳性。结论乳糜泻抗体联合HLA-DQ2、HLA-DQ8基因检测筛查乳糜泻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AGA抗体检测存在假阳性可能,特异性不高,不建议用于乳糜泻的筛查。
廖伟伟朱丹马昕宫幼喆宁慧娟黄小兰崔小岱钟雪梅
关键词:乳糜泻HLA-DQ基因儿童
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性肠道血栓性微血管病变临床特征分析
2023年
目的 探讨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相关性肠道血栓性微血管病变(iTM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治疗方案,为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allo-HSCT后考虑存在iTMA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儿在allo-HSCT后20~50天出现腹痛、顽固性腹泻或严重便血等消化道症状;胃镜检查均发现不同程度的黏膜出血,结肠镜显示活动性或陈旧性出血,黏膜质脆,部分可见糜烂;病理检查均显示不同程度固有层消失,腺体不典型增生或缺失,可见微血栓形成,其中1例可见巨细胞病毒包涵体。结合临床症状考虑患儿存在iTMA。2例患儿减停钙调磷酸酶体抑制剂及对症处理后症状于2周左右缓解,其中1例患儿停钙调磷酸酶体抑制剂,加用麦考酚酯联合甲基泼尼松龙、血浆置换及去纤苷治疗20余天后临床症状逐渐好转。结论 iTMA可为儿童allo-HSCT后并发症,可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巨细胞病毒感染伴随存在。对于allo-HSCT后出现严重难治性腹泻患儿应尽早通过消化道内镜及活检病理检查进行iTMA和GVHD及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以助临床及时修正治疗策略。
陈燕飞钟雪梅马昕廖伟伟刘嵘邹继珍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儿童
婴儿型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婴儿型炎症性肠病(IO-IBD)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变化特征。方法选取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27例IO-IBD患儿作为IBD组,另选取同期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61例食物蛋白诱导的直肠结肠炎(FPIP)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IO-IB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以及临床表现(便血、腹泻的发生率)和腹泻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肠道超声检测方面,IBD组发生肠壁增厚和肛周病变的患儿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BD组患儿发病到确诊时间长于对照组,体重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BD组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白介素-6、白介素-10水平高于对照组,而白蛋白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R语言(4.3.2版本)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前和校正后,白细胞计数升高,血小板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升高、白蛋白降低、白介素-6升高均是IO-IB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临床表现为长期腹泻、便血的婴儿,应注意IO-IBD的可能,尤其是合并有营养不良、肠壁增厚、肛周病变等情况时,IO-IBD的可能性更大,建议尽早完善结肠镜检查及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清白介素-6和白蛋白水平可作为鉴别诊断IO-IBD与FPIP的指标。
廖伟伟钟雪梅宫幼喆王姣张姌王福萍牛文全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婴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