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佳月

作品数:8 被引量:156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经济管理
  • 2篇农业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耕地
  • 2篇适度规模经营
  • 2篇水土
  • 2篇水土资源
  • 2篇速生
  • 2篇速生林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土资源
  • 2篇农业
  • 2篇农业水土资源
  • 2篇规模经营
  • 1篇以太
  • 1篇英文
  • 1篇影响因素
  • 1篇中国耕地
  • 1篇膳食
  • 1篇时空变化分析
  • 1篇时空演变特征
  • 1篇水稻
  • 1篇速生杨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人民武装...

作者

  • 8篇王佳月
  • 7篇辛良杰
  • 1篇戴尔阜
  • 1篇王立新
  • 1篇李秀彬
  • 1篇王兵

传媒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Journa...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江汉平原水稻种植规模与规模效率的关系研究(英文)被引量:4
2018年
农户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产生冲突,在全国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和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背景下,对种植规模与规模效率之间关系的研究就成为了热点。本文利用368份江汉平原水稻种植农户的调查数据,应用"DEA-OLS"两阶段分析方法,对水稻种植的规模效率进行了测算,并考察了种植规模与规模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江汉平原内农户水稻种植的规模普遍较小,平均为0.77公顷,规模效率平均为0.88,规模效率是限制水稻种植综合技术效率增加的主要因素,有88.32%的农户都处在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2)水稻种植规模与规模效率之间确实存在稳定的倒"U"型关系,在考虑户主特征、土地质量和家庭特征的情况下,农户水稻种植规模达到5公顷时,规模效率最大。(3)户主特征因素中,户主年龄对规模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户主从事非农工作的家庭比户主纯务农的家庭规模效率低。耕地质量因素中,地块的灌溉条件对规模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特征因素中,使用机械播种的家庭比手工播种家庭的规模效率高3.07%。因此,我们建议当地政府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实行阶梯式的规模经营补贴,增加在灌溉条件改善和机械设施普及上的投入,以鼓励农户扩大种植规模,提高规模效率和种植收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王佳月辛良杰
关键词:江汉平原水稻适度规模经营DEA方法
基于GlobeLand30数据的中国耕地与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分析被引量:29
2017年
21世纪初期,中国耕地与粮食产量变化区域差异明显,为了解21世纪初期中国耕地与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及粮食生产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响应,该文利用2000年和2010年两期30 m分辨率的全球地表覆盖数据(Globe Land30),借助统计分析手段对2000-2010年中国耕地和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和粮食生产对耕地面积的依赖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研究时段内,耕地与林地、草地和人工表面之间的转换最多,耕地变化的特点是"西增东减,总量减少",面积净减少了104.03万hm2,年均减少10.4万hm2。2)中国的粮食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南方地区。粮食产量变化的特点是"北增南减,总量增加"。3)中国耕地分布的集中程度会影响粮食生产的集中程度,且粮食生产分布的集中程度普遍高于耕地。中国耕地分布重心和粮食生产分布重心的移动方向相反,耕地面积的分布表现出了"南退西移"的趋势,粮食生产的重心则是"北上东移",中国的粮食生产格局已转变为"北粮南调"。4)全国有32.24%县(市)的粮食生产都表现出了对耕地数量的依赖,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部、长城沿线、西南和东南沿海地区。中国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和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粮食生产对耕地变化敏感性高的地区,应该加强对耕地数量、质量的保护和农户种粮积极性的提高,更要重视不敏感地区耕地地力的保护和单产水平的提高,以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
王佳月辛良杰
关键词:土地利用粮食安全耕地变化粮食生产
耕地转种速生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华北平原种植点为例(英文)
2016年
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耕地转种速生林的现象。为了明确速生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实地采样并对样品进行理化试验分析的方法,选择同一农户的相邻玉米地与速生杨树地的土壤剖面(0-120 cm)作为研究样点,通过对土壤剖面水分与元素含量的研究,分析了山东省调查点传统农田转种速生林后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农田转为速生杨树林后,土壤水分含量明显降低,剖面整体降低2.6个百分点,土壤表层0-10 cm降低最为明显,相差6.28个百分点;对土壤养分来讲,人工林地的有机质与N、P、K含量普遍要低于传统耕地,这主要是由于传统农田秸秆还田与化肥施用量较人工林地大的缘故。速生林地深层土壤中的有机质较传统农田并没有明显增加,说明速生林地深层土壤缺乏有机质形成的条件,或有机质形成需要较长的时间。从土壤元素来看,玉米地与速生林地的Mg、Fe、Mn、Cu等元素均表现出随着土层变深元素含量增加的趋势,从两者的对比来看,传统农田转变为速生林地后,在0-80 cm深度,速生林剖面土壤中的Mg、Fe、Mn、Cu等元素含量要高于传统农田,而在80 cm以下,速生林剖面土壤中的Mg、Fe、Mn、Cu等元素含量要低于传统农田。由此可见,速生林地的发展不仅消耗大量的土壤水分,对土壤肥力也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作为水分短缺且为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北方地区,不适宜大规模开展速生林种植。
王佳月辛良杰
关键词:速生杨土地利用变化土壤剖面土壤理化性质
耕地种植速生林的影响因素及其政策启示——基于山东省两市的农户调查被引量:6
2014年
文章建立农户理论模型与回归模型,并基于山东省两个县级市——平度市与高密市282份农户问卷,对两市农户耕地中种植速生林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调查区80%以上的速生林土地来源于耕地,其占用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达到3.9个百分点;2地块面积越大,农户将此地块转种速生林的几率越低;3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程度、农业收入、耕地质量与耕地种植速生林的关系不显著,说明速生林种植技术要求较低,普通耕地质量就可以满足速生林的种植需求,这也是调查区超过80%的速生林土地来源于耕地的主要原因之一;4农户种植速生林会明显提高劳动生产率,高非农工资收入的家庭,更倾向于种植速生林,而地块破碎、耕作距离较远会增加传统农业的总劳动投入量与强度,导致农户种植速生林;5邻地是否种植速生林对农户的速生林种植决策影响明显,说明速生林对耕地的胁迫效应严重。从保护基本农田的角度,需要避免新的速生林种植现象出现,重点针对常年举家外出的农户与非农收入较高的农户;政府亦应在推动土地向种粮农户流转方面作深入工作。
辛良杰王佳月
关键词:农户模型耕地保护
中国典型山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变化——以太行山区、横断山区、黔桂喀斯特山区为例被引量:17
2020年
为了解中国典型山区农业水土资源分布的匹配程度及其格局变化,研究以区域内单位面积耕地拥有的农业水资源量刻画太行山区、横断山区和黔桂喀斯特山区农业水土资源的时空匹配情况。结果表明:①三大山区耕地分布的集中程度较高。太行山区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河北境内的北段地区和山西境内的南段地区,横断山区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南段地区,喀斯特山区的耕地分布呈现"南北多中部少"的格局。②三大山区农业水资源的分布及变化都主要集中在低海拔地区。太行山区的农业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南段,横断山区的农业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四川境内,喀斯特山区的农业水资源较均匀地分布在广西和贵州境内。③太行山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较差,横断山区、喀斯特山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较好。2000—2015年间,太行山区中部、横断山区东部、喀斯特山区南部地区的农业水土匹配程度有变好趋势,而太行山区南部、横断山区西南部、喀斯特山区北部地区的农业水土匹配程度有变差趋势。研究时段内,太行山区的水田转旱地情况突出,太行山区也是三大山区中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最差的,应该关注太行山区的用水压力,重视农田水利设施维护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
王佳月辛良杰辛良杰
关键词:农业水土资源
黄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的空间差异性探析
黄河流域水土资源在空间上的匹配程度,是黄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为了客观分析黄河流域水土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本文主要利用单位面积上的水资源量法和垦殖率来计算黄河流域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并划分了...
王兵王佳月张绪振杨鹏
关键词:黄河流域水土资源
文献传递
基于居民膳食结构演变的中国粮食需求量研究被引量:65
2015年
利用"粮食转化率"概念将居民消耗的主要食品转化为原粮,并利用实际调查数据对官方的城乡居民食品消耗数据进行了订正。结果发现,2012年中国居民人均粮食消耗量为327.5kg,高出统计数据20.8kg。至2030年,中国口粮消费量将持续减少,但减少速度会逐步放缓,尤其是城镇居民,原粮消费会维持在105kg左右的水平上,农村居民口粮的消费水平将达到120kg左右,全国居民平均水平将下降到110.3kg。禽类、水产品、奶类的消费品将会明显增长,牛羊肉的增长比例也在50%以上。2030年中国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会达到386.5kg,较2012年增长18.0%。如果纳入工业用粮、损失浪费用粮、种子用粮,2030年中国居民人均粮食需求将会超过517.3kg,如果再纳入政策性收购量与出口量,那么2030年中国居民人均粮食需求总量为551.4kg。为保障粮食安全,中国必须持续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整体产出水平;农业生产结构也需要向畜牧业倾斜;同时要减少损耗与浪费,提高食物的二次利用水平。
辛良杰王佳月王立新
中国土地流转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36
2018年
为了在全国尺度上全面了解中国的土地流转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论文在详细分析中国土地流转时空演变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在省级尺度对影响土地流转的因素进行了归纳和提取。结果表明:1)当前中国土地流转发展迅速,2007—2015年,中国土地流转率由5.2%增至33.3%。但土地流转程度区域差异明显,南部与西部地区流转较慢,规模较小,平原地区流转较快,规模较大。2)土地流转对规模经营(经营规模>3.33 hm^2)的促进效果尚不明显,中国规模经营比例仍然偏低,经营规模在3.33 hm^2以上的农户仅有1.42%。3)土地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流转交易成本、地权稳定程度、农户流转意愿和交通通达性等方面因素是影响中国土地流转发展的主要因素。4)土地流转条件成熟程度存在区域差异,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最高,贵州、云南、广西最低。政策启示是:交易成本过高阻碍了土地流转效果的实现,土地细碎化是导致交易成本增加的重要原因,进行农地制度改革,推动农地承包权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流转,可以促进细碎地块的集中,有效降低流转的交易成本,有效地提高农户的耕地经营规模。同时,在制定政策推动土地流转时,还应重视土地流转条件成熟程度和土地流转主要限制因素的区域差异,分区制定政策解决影响土地流转的障碍,鼓励适合当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王佳月李秀彬李秀彬
关键词: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