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
- 作品数:26 被引量:47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华大学体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湖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之现状与分析
- 2012年
- 本文通过查阅资料法、实地参与法、访谈法,对湖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现状作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湖南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种类繁多,但是在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中开展有待加强,与其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强省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本文旨在为湖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借鉴.
- 熊曼丽高云
-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 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体育对大学生责任心的培养
- 2011年
- 直接影响着我们的人品、性格、健康心理、积极向上的精神的,其实就是责任心,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决定着学生今后的人生.高校体育面对"网络生存中"的大学生,如何培养他们的责任心,磨练他们的意志,是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也是学校教育的支点.因此,本文通过高校体育作为一个切入点旨在为提高学生的责任心提供良好的培养措施.
- 唐艳婕高云
-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校体育责任心
- 衡阳市外来人员参与广场舞锻炼的现状研究
- 2017年
- 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衡阳市外来人员参与广场舞情况开展现状调查,得出广场舞的功能、发展模式、消费水平适合衡阳大众的参与,其中参与者以中老年女性借助免费场所锻炼为主,同时广场舞存在着条件简陋、种类比较单一、参与人群多、涉及范围大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旨在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一些有益的第一手资料,利于政府部门把握正确的广场舞运动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推动广场舞更科学、更广泛地发展,同时促进外来人员和本地居民的社会融合,更好创建和谐社会.
- 高云戴亏秀
- 关键词:广场舞
- 优化“三自主”教学模式 推进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被引量:2
- 2010年
- 优化教学模式是教学理念不断更新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通过文献资料、调查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实行"三自主"教学模式的大学体育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三自主"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案,推进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
- 龙冲高云许亮
- 关键词: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
- 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健美操俱乐部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运动教育模式能够激发高校大学生的运动兴趣和潜能,吸引广大学子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更快地融入社会。研究显示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使用运动教育模式的班级学生参与比赛时更能充分地发挥自身优势,比赛中的表现力强于普通学生。采用运动教育模式进行教学对于健美操俱乐部来说教学效果更加有效,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技艺水平的提升,还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 高云宋海燕戴亏秀
- 关键词:排球选项课运动教育模式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 贴近市民的新兴休闲健身方式——软型户外徒步旅行被引量:5
- 2010年
-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身意识不断加强、健身方式不断改变,周末不再满足于社区体育和室内体育活动,而是开始走向户外进行体育锻炼。介绍了衡阳市软型徒步旅行的主要模式、特点,区分了硬型徒步旅行与软型徒步旅行的特征,分析了软型徒步旅行的健身优势。
- 高云周杨
- 关键词:休闲健身户外运动
- 试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优势、问题与对策被引量:1
- 2010年
- 阐述了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特点,发展可行性和优势,分析了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对策与措施,为其健康科学发展提供参考.
- 高云
- 关键词:高校体育产业
- 高校体育课时生均活动面积与教学效果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研究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及EXCEL分析了高校体育场地、课时安排与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之间的关系,其结果显示:大学体育的课时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但是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高校大学生平均运动场地与教学效果呈正相关,且具有显著性差异。基于这一研究结果,提出了大学体育教学需要重视理论课教学、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尽可能的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同时,这一研究结果还可以为大学体育教学的决策者提供教改的决策依据,为更深入的研究如何提高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效果提供思考。
- 熊曼丽高云许亮
-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效果
- 高校女教师健身活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通过对湖南省高校女教师健身活动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我省高校女教师生活方式现状不容乐观,对健身活动的参与性不是很强;虽然对健身的认知程度较高,但健身行为不足,维持身体健康的意识转化到实际的对比效率不够。为此,针对以上情况找出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 高云徐颂峰
- 关键词:高校女教师健身活动
- 体育院校竞技体校运动员培养模式对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启示
- 2017年
- 当代国际竞技体育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竞争的关键是后备人才的竞争,后备人才的培养已成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高竞技水平、高文化素质是时代发展对运动员的基本要求,高学历、高素质是社会对现代人的基本要求.然而,由于训练竞赛任务较重,学训矛盾较为突出,不少运动员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低,难以对项目规律进行科学认识和把握,难以充分激发出科学训练的主观能动性,既不利于运动水平的提高,也难以适应未来退役后再就业对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始创于八十年代左右的我国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作为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专门学校,是改革我国训练体制,实现依托教育发展竞技体育的一种重要尝试,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发展竞技体育,提高人才培养效益.其办学发展30多年来,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办学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目前这种模式仅仅局限于体育院校的范畴之内.
- 陈竺高云
- 关键词:体育竞技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