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心肌
  • 2篇心室
  • 2篇血压
  • 2篇诊治
  • 2篇介入
  • 2篇介入治疗
  • 2篇老年
  • 2篇高血压
  • 1篇蛋白
  • 1篇导管封堵
  • 1篇导管封堵术
  • 1篇低分
  • 1篇低分子
  • 1篇低分子肝素
  • 1篇电图
  • 1篇动脉
  • 1篇动脉介入
  • 1篇动脉介入治疗
  • 1篇动态心电图
  • 1篇心病

机构

  • 11篇广东省梅州市...
  • 2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11篇李平
  • 3篇黄志华
  • 3篇刘广交
  • 3篇钟炜
  • 2篇蔡裕福
  • 2篇李存仁
  • 1篇詹贤章
  • 1篇吴素华
  • 1篇钟志雄
  • 1篇张鹏飞
  • 1篇叶永辉
  • 1篇李斌
  • 1篇郑德忠
  • 1篇叶卓联
  • 1篇刘志东
  • 1篇陈兰秀
  • 1篇刘媛
  • 1篇杨敏
  • 1篇曾俍铭
  • 1篇赖必发

传媒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河北医学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中国医药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5
  • 1篇2002
  • 1篇1999
  • 1篇199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导管封堵术与外科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对比经导管封堵术和外科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费用,为临床优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外有关经导管封堵术和外科手术治疗VSD的临床对比研究进行综合定量分析,采用Rev Man5.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VSD大小、住院时间、手术费用等,计算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成功率、并发症、主要并发症、次要并发症等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符合纳入标准共11篇文献,总样本量2 07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导管封堵组和外科手术组性别构成比、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导管封堵组患者的年龄较高,治疗的VSD直径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导管封堵组的成功率与外科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3%比98.4%,P=0.99);经导管封堵组总并发症、主要并发症、次要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外科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29%比25.05%,P<0.000 01)、(0.56%比2.44%,P=0.002)、(9.91%比22.69%,P<0.000 01);经导管封堵组住院时间低于外科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3±2.05)d比(11.08±3.76)d,P<0.000 01];经导管封堵组的手术费用稍高于外科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 793.76±2 196.06)元比(16 919.96±2 647.63)元,P=0.36]。结论经导管封堵VSD成功率、手术费用与传统外科手术比较无明显差别,但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外科手术患者,因此随着封堵器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在适应证范围内经导管封堵术可作为VSD外科手术治疗的替代方法。
钟炜郑宏李平刘志东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导管封堵术外科手术
美托洛尔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4
2015年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心室重构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住院CHF患者180例,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洋地黄、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观察组加用美托洛尔[6.25mg/次,2次/d口服,每1~2周调剂量1次,直至达靶剂量(50mg,2次/d)或最大耐受量],随访6个月后观察治疗的有效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静息心率、血浆脑钠肽前体(NT-proBNP)、6min步行距离(6MWT)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临床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较高,LVEF上升,6MWT提高,静息心率下降[80.0%(72/90)比48.9%(44/90)、95.5%(86/90)比80.0%(72/90)、(55±6)%比(50±6)%、(523±18)m比(421±18)m、(66±5)次/min比(79±6)次/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治疗后LVESD和LVEDD缩小、NT—proBNP水平下降,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1±0.2)mm比(50.1±0.3)]mm、(34.6±2.2)mm比(38.3±2.1)mm、(888±50)ng/L比(899±60)ng/L](P〈0.05)。结论在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基础上使用美托洛尔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能明显改善患者左心重构及左心功能。
蔡裕福谢晓霞李平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美托洛尔心室重构
静脉药瘾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治被引量:1
1999年
我院1996~1998年间收治5例因静脉注射毒品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例为男性,年龄19~26岁,平均232岁。入院前病程最短3天,最长3个月,平均35天。病情呈急性经过4例,亚急性1例。均无器质性心脏病史。12...
李平叶永辉李锦明詹贤章
关键词:静脉药瘾感染性心内膜炎
长段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介入治疗研究
2012年
目的:研究支架介入治疗长段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研究本院采取药物洗脱支架介入治疗的96例长段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术前、术后的左室射血分数、心功能分级以及血氧保和度变化情况,同时统计术后再狭窄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支架术成功率为99.12%,术后再狭窄率为2.08%;术后较术前患者心功能、LVEF、SpO2均显著改善,P<0.01。结论:支架介入治疗长段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可行及复发率低等优点。
黄志华李平刘广交钟炜
关键词:冠脉病变支架介入治疗
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阿斯匹林联用治疗急性心肌梗塞临床观察
1998年
李平刘媛
关键词:心肌梗塞AMI尿激酶低分子肝素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析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收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6例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两组:老年组(≥60岁)和中年组(<60岁)两组,老年组49例,中年组37例。比较两组梗死前心绞痛、典型心绞痛、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死亡发生原因和病死率。结果两组典型心绞痛发生率;房早、室早、室颤、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发生率和死亡原因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无痛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伴随房早、房颤、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和室早等心律失常,并多导致心力衰竭发生,因此临床应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恢复。
黄志华李平钟秀华
关键词: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
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PP)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16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测定患者血清hs-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空腹血糖(FBG)等生化指标,按PP高低分为<60mmHg、(60~80)mmHg、(80~100)mmHg和>100mmHg4组,比较组间hs-CRP水平。结果随着PP逐渐升高,血清hs-CRP水平亦逐渐上升,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PP与hs-CRP存在着密切相关性,提示炎症反应与PP升高共同存在。
邓伟胜李平廖艳吴素华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脉压超敏C-反应蛋白
冠心病患者不同治疗阶段GPⅡb/Ⅲa、CD62P状态的变化及临床价值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通过检测GPⅡb/Ⅲa(PAC-1)、血小板膜P选择素(CD62P)探讨冠心病患者不同治疗阶段的血小板活化水平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了35例正常对照者(D组)及114例冠心病患者不同治疗时期PAC-1、CD62P的表达。结果冠心病组患者PAC-1、CD62P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冠心病组治疗后,各时期不稳定型心绞痛组(B组)、急性心肌梗死组(C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A组)对比:B、C组PAC-1、CD62P的表达均较A组高(P<0.05),而B、C组之间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A、B、C)组PCI术后的CD62P、PAC-1的表达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而术后24 h下降至术前水平,和术前水平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明显增强,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时血小板表面蛋白PAC-1,CD62P的表达进一步的升高,两者的表达可作为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敏感指标,在冠心病的诊断及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蔡裕福李平李存仁杨敏刘广交曾俍铭赖必发
关键词:冠心病血小板活化流式细胞术P选择素
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强化抗栓联合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
2005年
目的评价早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强化抗拴治疗对高危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5例,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入院后3-7 d行冠状动脉介入检查治疗,35例共75处靶病变,置入61枚支架。支架成功定义为管腔残余狭窄小于30%,TIMI血流3级;出院后随访,观察其病死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复发率、再入院率和再次血管重建术。结果35例患者接受PCI 中,34例成功置入支架,血管残余狭窄小于30%,TIMI血流3级,无重大并发症,成功率为97.1%。术后患者胸痛明显缓解,随访时间1-9个月心绞痛复发率20%,再入院率14.5%,再次血管重建率2.9%,非致死性心肌梗死2.9%,病死率2.9%。结论早期PCI联合强化抗栓药物治疗对高危UA患者,风险低收益高,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策略。
李斌钟志雄李存仁叶卓联张鹏飞李平郑德忠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抗栓疗法冠状动脉介入术UA
48例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治分析
2012年
目的研究心肌缺血在临床上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48例心肌缺血患者进行研究,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方法进行检查,将动态心电图的记录结合患者的生活日志进行详细诊断,最后得出相应诊断结果。结果对患者持续进行24h的动态心电图检测后,发现缺血性ST-T发生改变的有35例,占72.9%。缺血性ST-T发生改变为98阵次,而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75阵次,占76.5%,有症状心肌缺血为23阵次,占23.5%。无症状心肌缺血与有症状心肌缺血在发生率方面相比,无症状心肌缺血明显较高(P<0.05),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心肌缺血时患者心率方面,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时平均心率明显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心肌缺血这一病症来说,动态心电图检测是非常有效的检查方法,其对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以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黄志华李平钟炜刘广交
关键词: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