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新平

作品数:12 被引量:80H指数:4
供职机构:安徽省铜陵县血吸虫病防治站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2篇血吸虫
  • 12篇血吸虫病
  • 12篇吸虫
  • 12篇吸虫病
  • 12篇虫病
  • 4篇
  • 3篇流行区
  • 2篇血吸虫病防治
  • 2篇血吸虫病流行
  • 2篇疫情
  • 2篇牛血
  • 2篇牛血吸虫病
  • 2篇晚期血吸虫
  • 2篇晚期血吸虫病
  • 2篇急性血吸虫病
  • 2篇耕牛
  • 2篇耕牛血吸虫病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信息系统

机构

  • 12篇安徽省铜陵县...
  • 4篇安徽省血吸虫...
  • 1篇浙江省医学科...
  • 1篇安徽省铜陵县...
  • 1篇安徽省铜陵市...

作者

  • 12篇潘新平
  • 4篇汪天平
  • 3篇张世清
  • 3篇张瑜
  • 3篇金江
  • 2篇吕大兵
  • 2篇张功华
  • 2篇田学根
  • 2篇王智
  • 1篇楼涤
  • 1篇高风华
  • 1篇童群波
  • 1篇何家昶
  • 1篇肖祥
  • 1篇汪奇志
  • 1篇葛继华
  • 1篇方国仁
  • 1篇闻礼永
  • 1篇严晓岚
  • 1篇吴维铎

传媒

  • 8篇中国血吸虫病...
  • 1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中国兽医寄生...
  • 1篇国际流行病学...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年份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4
  • 2篇2001
  • 1篇1999
  • 1篇1997
  • 1篇1995
  • 1篇199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铜陵县晚期血吸虫病人分布现状与特点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了解铜陵县现存晚期血吸虫病(晚血)人的分布现状及特点。方法收集整理并分析全省在册晚血病人资料。结果2006年全县现存晚血295例,较2000年下降了31.82%,新发晚血44例占现有晚血的14.92%,全县晚血患病率为0.15%。晚血病例中,湖沼型流行区占78.98%,山丘型占21.02%。疫情未控制流行区占4.41%,疫情控制地区占79.66%,传播控制区占16.61%,传播阻断区占1.02%。巨脾型占77.63%,腹水型占20.68%,结肠增厚型占1.02%,侏儒型占0.68%,巨脾型病人已切脾者占51.09%。男性占64.07%,女性占35.93%。年龄最小者20岁,最大者86岁,50~、60~岁年龄组病例占56.27%,30~、40~、70~岁年龄组占39.66%,其余年龄组占4.07%。农民占95.59%,其他职业占4.41%。结论铜陵县晚血患病率有下降趋势,但仍有不少新的晚血病例出现;晚血患者主要为湖沼地区的农民。
陈兴忠潘新平张瑜安继胜何龙珠
关键词:晚期血吸虫病
铜陵县1996~2000年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2001年
金江潘新平
关键词: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江滩地区耕牛血吸虫病季节性感染规律的研究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为了解江滩地区耕牛血吸虫病季节性感染规律。方法 :随机选择黄牛和水牛各 5 0头为研究对象 ,分别于 2 0 0 3年 3、5、7、9、1 1月和次年 1月中旬重复调查感染情况 ,对每次粪检阳性者均给予化疗。于同年 4月和1 1月分别用 GPS法对有螺滩地进行定位随机抽样调查钉螺。结果 :3、5、7、9、1 1月和次年 1月牛的感染率分别为1 1 .76 %、1 .6 5 %、9.76 %、2 0 .4 7%、1 9.84 %和 1 7.97% ;4月和 1 1月钉螺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分别为 3 .1 9%、1 .5 4只 /4m2 和 7.2 2 %、1 .6 4只 /4m2 。结论
金江潘新平柯兆明刘承海程跃胜何耀昌郜丽华姚慈祥
关键词:血吸虫病江滩牛血粪检耕牛滩地
血吸虫病流行的地理信息系统分析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血吸虫病的空间分布和流行趋势。方法收集安徽省铜陵县2004年和2008年血吸虫病抽样调查资料,建立GIS数据库,应用ArcGIS9.3空间分析扩展模块中的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对钉螺面积、钉螺阳性率和人群感染率差值进行空间分析。结果2004与2008年螺感染率差值图显示,铜陵县江心洲南部的老洲乡螺阳性率显著下降,而江心洲北部无显著下降趋势,铜陵县山丘内陆地区螺感染率也无明显变化。螺面积差值图显示近年来铜陵县的有螺面积无显著变化趋势。人群感染率差值图显示江心洲的大部分区域人群感染率下降,山丘内陆地区无显著下降趋势。结论应用GIS制作的差值空间分布图能直观地揭示和分析血吸虫病的疫情变化,结果显示全面实施“以机代牛”、“改水改厕”等传染源控制为主的措施后,钉螺阳性率和人群感染率明显下降,不失为控制洲岛型血吸虫病流行的有效措施。
陆绍红汪天平陈睿潘新平高风华童群波楼涤严晓岚闻礼永
关键词:血吸虫病地理信息系统
蒿甲醚预防耕牛血吸虫病的研究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观察耕牛口服蒿甲醚预防血吸虫感染的效果。方法 选择血吸虫病重流行区耕牛175头 ,按随机原则分为服蒿甲醚组和对照组 ,在感染季节前对所有受试对象用吡喹酮普治 ,实验组接触疫水后 15 d口服第 1剂蒿甲醚 4mg/kg,以后每 15 d服 1次 ,共 4次 ,对照组服安慰剂。两组牛群于末次服药后 1个月作粪检 ,考核预防效果。结果 实验组血吸虫感染率为 5 .41% ;对照组为16 .6 7% ,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 (χ2 =4.74,P<0 .0 5 )。实验组保护率为 6 7.5 5 % ,效果指数为 3.0 8。
葛继华汪天平吕大兵张世清张功华肖祥姚慈祥潘新平
关键词:蒿甲醚日本血吸虫病耕牛
洲岛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效果初步观察被引量:52
2009年
目的评价在洲岛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在环境相对孤立的洲岛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铜陵县老洲乡全面实施"以机代牛"、"改水改厕"、"家畜圈养"等传染源控制措施,并辅以查治病、查灭螺、健康教育等常规防治措施,综合防治措施实施后连续对全乡螺情及居民血吸虫感染情况进行观察。结果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实施后2年未发生急性血吸虫感染,2年后居民血吸虫感染率降至0.5%以下;阳性螺环境数减少了75%,阳性螺密度降为0.0005只/0.1m2,下降了96.67%。结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血吸虫病流行。
张世清潘新平汪天平李业群田学根柯兆明何家昶
关键词:血吸虫病传染源
血吸虫病全民化疗应以自然村实施为宜
1997年
潘新平王智
关键词:血吸虫病防治自然村化疗策略
Dot-ELISA诊断血吸虫病现场效果评价
1994年
据严自助报道Dot-ELISA诊断血吸虫病其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为现场推广该法,我们选择流行较重的村进行现场查病,同时采用IHA、COPT做对照.现简报如下.
王智俞贤智潘新平
关键词:DOT-ELISA控制血吸虫病血吸虫病防治阳性率
抗洪抢险中控制急性血吸虫病的做法和体会
1999年
金江潘新平
关键词:血吸虫病抗洪抢险
湖沼型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疫情现状调查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阐明湖沼型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疫情现状及特征,为进一步的疫情纵向观察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选择湖沼型湖滩亚型和洲滩亚型血吸虫病重度流行村各1个,采用Kato-Katz法和塑料杯顶管孵化法分别检查人、畜血吸虫感染情况,采用问卷法调查居民血吸虫病治疗史和患病史、疫水接触、与血吸虫病相关的症状和体征等情况。结果民生村和光辉村分别有68.24%和61.39%的居民有患血吸虫病史及治疗史,2周内有腹泻症状史者分别占3.96%和4.39%,有乏力史者分别占8.67%和5.80%。民生、光辉村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0.90%、15.18%,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夏季接触疫水人群多于春、秋季,主要接触疫水方式为洗手、戏水、放牧、割草、捕鱼等。耕牛血吸虫感染率2岁以下幼牛较高。结论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疫情仍较严重,常规防治措施难以使疫情大幅度下降。
张世清汪天平张功华潘新平陈更新吴维铎方国仁吕大兵汪奇志
关键词:血吸虫病疫情接触疫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