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显像
  • 3篇灌注显像
  • 2篇心病
  • 2篇心肌
  • 2篇心肌灌注
  • 2篇心肌灌注显像
  • 2篇血流
  • 2篇血流灌注
  • 2篇血性
  • 2篇三磷酸
  • 2篇三磷酸腺苷二...
  • 2篇缺血
  • 2篇腺苷
  • 2篇磷酸
  • 2篇脑血
  • 2篇脑血流
  • 2篇脑血流灌注
  • 2篇老年
  • 2篇老年患者
  • 2篇护理

机构

  • 5篇中国航天科技...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5篇许秀坤
  • 5篇杨淑贞
  • 5篇李辉
  • 5篇邱进
  • 4篇朱传明
  • 3篇白伟
  • 1篇朱小华
  • 1篇白春梅
  • 1篇郑晓风
  • 1篇刘婷婷
  • 1篇李慧英

传媒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中国药业
  • 1篇中国现代医药...
  • 1篇中华核医学与...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CT、MRI及脑血流灌注显像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被引量:17
2014年
目的探讨比较CT、MRI及脑血流灌注显像(SPECT)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方法 219例患者进行CT、MRI及SPECT检查,并结合临床神经功能评分评估3种检查手段的诊断价值。结果 SPECT显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检出率高于MRI和CT;在多发脑梗死和大面积脑梗死诊断方面,SPECT和MRI之间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但均高于CT扫描。结论 SPECT与MRI进行图像融合后能明显提高缺血灶检出的灵敏度及准确率,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风险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
朱传明李慧英杨淑贞郑晓风邱进许秀坤白伟李辉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CTMRI脑血流灌注显像
三磷酸腺苷二钠负荷心肌灌注显像在冠心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评价三磷酸腺苷二钠(ATP)负荷心肌灌注显像试验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52例患者行ATP负荷心肌灌注显像(MPI),24 h后行静息心肌灌注显像。随后其中8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AG),与ATP负荷心肌灌注显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对这些患者进行1年以上的随访。结果MPI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91%、78%和88%。MPI诊断单支、2支、3支病变的阳性率分别为87%、91%和100%,MPI诊断2支和3支病变阳性率高于单支病变(P<0.05)。诊断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病变阳性率分别为95%、87%和94%。在ATP负荷MPI过程中,轻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随访1年以上,MPI阴性的患者无心脏恶性事件发生。结论 ATP负荷MPI可以替代运动负荷试验,对冠心病诊断的灵敏度、准确度较高,特异性一般。MPI对CAG检查处于临界病变的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朱传明杨淑贞邱进许秀坤李辉
关键词:腺苷三磷酸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造影术
老年患者三磷酸腺苷药物负荷心肌灌注显像的护理配合被引量:2
2014年
冠心病是老年患者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不典型,多伴有其他疾病。无创性的运动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对冠心病患者具有较好的心脏事件危险评估价值.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老年患者普遍体弱或因伴有高血压等疾病.因而不适合采用运动负荷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检查(ST—MPI)。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三磷酸腺苷药物负荷心肌灌注断层显像(ATP—MPI)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率与ST—MPI相差无几。是老年患者进行心脏事件评估的有效方法。
许秀坤朱传明杨淑贞邱进李辉白伟
关键词:三磷酸腺苷老年患者护理配合临床表现不典型冠心病患者
老年患者三磷酸腺苷二钠药物负荷心肌灌注断层显像的护理配合
2013年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在三磷酸腺苷二钠药物负荷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冠心病的护理。方法对52例疑似冠心病的老年患者静脉注射三磷酸腺苷二钠140μg/(kg·min),用药时间5min,3min另一静脉注入核素99MTC一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25MBq,20min后患者进食脂肪餐。1.5h后采集图像。结果5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多数有轻微的不良反应,无需特殊处理。结论细心的护理配合是老年患者顺利完成检查的保障。
许秀坤朱传明杨淑贞邱进李辉白伟
关键词:三磷酸腺苷二钠心肌灌注显像老年患者护理配合
脑血流灌注SPECT/CT显像与脑MRI联合应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3
2016年
目的 研究脑血流灌注SPECT/CT显像及其与脑MRI联合应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间107例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资料(男71例,女36例;年龄33~ 84岁),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31例、脑梗死首次发病患者40例、脑梗死再发患者36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7d内行^99Tc^m-ECD SPECT/CT脑血流灌注显像及脑MRI检查,2种检查间隔≤5d.分别统计分析脑血流灌注SPECT/CT、脑血流灌注SPECT、同机脑CT、脑MRI及其联合应用时的病灶检出数及阳性率.用χ^2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各种影像学及其组合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SPECT/CT+ MRI=SPECT+MRI> SPECT/CT> SPECT> MRI> CT,其值分别为97.20%(104/107)、97.20%(104/107)、95.33%(102/107)、90.65% (97/107)、85.05%(91/107)、65.42%(70/107).SPECT/CT+ MRI与SPECT+MRI 、SPECT/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0.13,均P>0.05),SPECT/CT+ MRI与SPECT、MRI、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9.76、35.50,均P<0.05).脑血流灌注SPECT/CT显像能显示出更多的大脑灰质缺血区域,检出了5例存在交叉性小脑失联络现象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而MRI能检出更多的基底节区、脑干及脑白质深部较小的腔隙性病变.结论 脑血流灌注SPECT/CT显像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与MRI联合应用能更全面地揭示病变.
杨淑贞刘婷婷邱进许秀坤白春梅李辉朱小华
关键词:ECD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