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平
- 作品数:24 被引量:59H指数:4
- 供职机构:铜陵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铜陵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与CT特征初步观察被引量:9
- 2020年
- 目的初步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和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确诊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胸部CT影像学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26例(100%),咳嗽21例(80.8%),可伴随肌肉酸痛、胸闷、腹泻或呕吐症状。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15例(57.7%),高于正常4例(15.4%),低于正常7例(26.9%)。淋巴细胞计数减少10例(38.5%)。15例(57.7%)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26例COVID-19患者CT表现均有异常,6例(23.1%)表现为单侧肺叶病变,以胸膜下分布为主;20例(76.9%)双侧肺叶受累。6例(23.1%)患者双肺所有肺叶、肺段均受累;局灶性病例中以右肺下叶受累最多见10例(38.5%)。26例COVID-19患者可见下述一种或多种征象:磨玻璃影像(ground glass opacity,GGO)16例(61.5%),以胸膜下分布为主;6例(23.1%)表现为GGO合并局灶实变影;10例(38.5%)为小斑片状边缘模糊密度增高影;7例(26.9%)为大片状实变影;8例(30.8%)可见网格状或纤维条索影;5例(19.2%)患者可见血管束增粗和血管穿行;4例(15.4%)患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象;1例(3.8%)患者可见少量胸腔积液,未见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COVID-19的胸部CT表现为多部位、外周、胸膜下、下叶分布的磨玻璃影,可伴有实变,胸腔积液及肿大淋巴结少见,CT检查为该病的早期防控、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 李小虎邱晓辉张金平曾小松徐启中黄国权贺克武马宜传吴宗山史恒峰袁玉山刘斌余永强
- 关键词:冠状病毒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 多穴位电针刺激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对脑操作神经功能恢复的监测
- 张金平崔明江世标张子军赵霆汤永祥钱振高萍
- 该项目研究发现脑损伤患者瘫侧足三里和风市穴位联合电针刺激fMRI单次监测患侧脑激活簇LI表明脑激活簇是以患侧脑占主导地位的;动态监测患侧脑激活簇LI改变对脑损伤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具有一定的评定价值。
- 关键词:
- MRI平扫及动态增强对宫颈癌分期的评估价值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探讨MRI平扫及动态增强MRI对宫颈癌分期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宫颈癌患者MRI平扫及动态增强影像学特征。以病理分期为标准,对肿瘤治疗前MRI分期与临床妇科体检分期的准确性进行比较。在MRI图像上测得肿块容积,并分析其与病理分期级别高低之间的差别。结果:宫颈癌MRI平扫显示为宫颈区异常信号,动态增强早期及延迟期易与周围正常组织区分。42例患者中MRI分期为原位癌5例,ⅠA期8例,ⅠB期9例,ⅡA期17例,ⅡB期3例;临床体检分期为原位癌14例,ⅠA期7例,ⅠB期6例,ⅡA期12例,ⅡB期3例。以病理分期为标准,MRI分期准确率为76.19%(32/42),临床妇科体检分期的准确率为30.95%(13/4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8,P<0.01)。在MRI图像上测得病灶肿块平均容积为8.49 cm^3。其中ⅠA期肿块容积平均为1.24 cm^3(n=9),ⅠB期为4.33 cm^3(n=11),ⅡA期为12.28cm^3(n=11),ⅡB期为20.04 cm^3(n=6),肿块大小在病理分期级别高低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57,P<0.01)。结论:MRI平扫及动态增强对病灶范围清晰显示有帮助,可提高宫颈癌治疗前分期的准确率。测量肿块容积大小对肿瘤术前分期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
- 李石坚张金平胡春秀张冉汤永祥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宫颈癌肿瘤分期
- 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愈患者肺内病变的影像学动态观察被引量:16
- 2020年
- 目的初步探讨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达到出院标准时肺内病变的影像学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至2月安徽省治愈出院的60例输入性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学资料,初诊时临床轻型5例、普通型53例、重型2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达到出院标准时胸部CT影像变化特点。结果60例患者中发热(57例)、咳嗽(55例)为主要症状。5例轻型患者3例全程CT检查为阴性,2例首次CT阴性表现,第2次胸部CT发现异常。55例(53例普通型和2例重型)首次CT异常患者影像学特点为病变双肺受累为主(51例),病灶多发(33例),胸膜下多见(40例),磨玻璃影像最为常见(55例)。转归中胸部CT特征主要表现为肺内磨玻璃影逐渐变淡,完全吸收(19例);肺内磨玻璃影范围扩大,进展为铺路石征、实变影,病灶再逐渐吸收后可见纤维条索影(27例);肺内磨玻璃影快速进展为实变影像,病灶吸收较慢,病灶大部分吸收后伴有较多纤维条索影残留(4例),2例重型患者肺内病灶广泛磨玻璃影、实变影缓慢吸收后可见较多纤维灶残留。结论胸部CT在输入性COVID-19诊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CT影像所见肺的受累程度与临床转归有较好的一致性。
- 李小虎王海涛朱娟邱晓辉张金平黄国权曾小松贺克武谢宗玉徐启中刘斌余永强
- 基于MRI影像组学对评估术前直肠癌周边纤维脂肪组织浸润的应用价值
- 2024年
- 目的 评估基于MRI影像组学模型对术前直肠癌周边纤维脂肪组织浸润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2年3月于铜陵市人民医院术后经病理证实直肠癌75例患者术前MRI图像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纤维脂肪组织浸润组(n=33)及纤维脂肪组织未浸润组(n=42)。基于T2WI及动脉期对比增强T1WI(CE-T1WI)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将数据按照7:3的比例分为训练组(n=54)与验证组(n=21),采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的方法对训练集数据进行特征降维,并将特征降维后作为特征向量,筛选出最佳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出T2WI模型、CE-T1WI模型及T2WI+CE-T1WI模型3种影像组学模型,根据ROC曲线确定其中最优模型;根据肿瘤上下径、肿瘤最厚径、CE-T1WI相对信号强度比值(RCE-T1WI)、T2WI相对信号强度比值(RT2)、DWI相对信号强度比值(RDWI)及ADC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出联合模型;评估最优模型与联合模型二者效能及临床效益。结果 基于T2WI和CE-T1W1各提取851个影像组学特征,最终分别获得10个和14个最佳特征,用于构建T2WI+CE-T1WI模型。基于T2WI模型、CE-T1W1模型及T2WI+CE-T1WI模型在训练组中对判定直肠癌周边纤维脂肪组织浸润的AUC分别为0.87(95%CI:0.75~0.95)、0.82(95%CI:0.70~0.91)和0.84(95%CI:0.71~0.92),在验证组中分别为0.76(95%CI:0.53~0.92)、0.73(95%CI:0.50~0.90)和0.76(95%CI:0.52~0.92)。采用联合模型在训练组中对直肠癌纤维脂肪组织浸润的AUC为0.91(95%CI:0.80~0.97),在验证组中AUC为0.80(95%CII:0.57~0.94)。决策曲线分析提示,阈值取0~1时,联合模型的净收益高于T2WI模型。结论 基于MRI影像组学的联合模型对评估术前直肠癌周边纤维脂肪组织浸润的效能较高。
- 张冉汤永祥翟建苏昭然李石坚张金平
- 关键词:直肠癌磁共振成像
-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诊断被引量:7
- 2001年
- 目的 分析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BI表现,提高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27例椎管内神经鞘瘤术前均行MRI平扫+增强检查,并将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肿瘤均单发,良性25例,恶性2例。良性包膜均完整;18例硬膜内生长的良性肿瘤是长圆形或结节状,7例跨硬脊膜生长而呈类哑铃形,其中6例良性者伴椎管骨质压迫吸收,5例见T_1WI及T_2WI均是低信号的硬化带。恶性者包膜欠完整,椎管骨质显著破坏;1例椎旁软组织广泛侵犯。T_1WI肿瘤是低或等信号(较脊髓),T_2WI呈高信号,增强后显著强化;12例瘤内伴囊变,囊变区近似脑脊液信号,4例出血,多是高信号,增强后均不强化。27例肿瘤病理均无钙化,囊变情况术前均正确提示,MRI对椎管内神经鞘瘤定位诊断符合率100%(27/27),定性诊断符合率88.9%(24/27)。结论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RI是诊断椎管神经鞘瘤的有效手段,对术前指导有较大价值。
- 汤永祥张金平王成道
- 关键词:椎管神经鞘瘤磁共振成像声像图表现
- 双源CT对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鉴别价值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评估双源CT对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鉴别价值。方法:收集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46例(47个病灶)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双源CT影像资料,选出转移性与非转移性淋巴结并比较两者形态学及能谱参数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淋巴结形态和影像学参数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模型,绘制ROC曲线评价其预测效能。所有病例根据术后病理分为脉管/神经侵犯组与未侵犯组,比较脉管侵犯与淋巴结转移的差异性。结果: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性淋巴结长径及短径的差异、动静脉期的碘值、Overlay值、标准化碘浓度和能谱曲线斜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静脉期Overlay值和标准化碘浓度的诊断效能较高,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0和0.794;淋巴结形态和影像学参数预测淋巴结转移模型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910。脉管/神经侵犯与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结论:双源CT对鉴别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性淋巴结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 张国庆俞咏梅汤永祥张金平吴树剑
- 关键词: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
- 首次1H-MRS对脑胶质瘤术后和术后放疗后残留复发定性诊断的研究
- 张金平
- MRI诊断鞍区肿瘤22例分析
- 1999年
-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 例鞍区肿瘤,进行了常规磁共振成像(MRI) 及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GαDTPA) 后的对比增强MRI诊断。结果表明:MRI三维成像清晰显示鞍区肿瘤及其毗邻解剖结构,并可辨别肿瘤的组成成分,因此MRI为鞍区肿瘤术前定位和定性诊断及手术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影像检查手段。
- 张金平刘含秋汤永祥高萍王成道
- 关键词:蝶鞍鞍区肿瘤NMR成像
- 硫铁矿急性炮烟中毒的临床与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
- 2006年
- 鲁厚清张金平
- 关键词:缺氧性脑病磁共振波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