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宜超

作品数:4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江苏江都中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讨论法
  • 2篇鉴赏
  • 1篇德国作家
  • 1篇语文
  • 1篇语文教学
  • 1篇政治
  • 1篇诗词
  • 1篇诗词鉴赏
  • 1篇诗词鉴赏题
  • 1篇题目
  • 1篇同学
  • 1篇重伤
  • 1篇自杀
  • 1篇作家
  • 1篇文教
  • 1篇理想抱负
  • 1篇流浪
  • 1篇面纱
  • 1篇节选
  • 1篇雷雨

机构

  • 3篇江苏江都中学
  • 1篇江都中学

作者

  • 4篇潘宜超

传媒

  • 2篇中学语文(大...
  • 1篇语文教学之友
  • 1篇中学语文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2
  • 1篇200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屈原是否非得自杀?——讨论法运用一例
2005年
在教《离骚(节选)》这一课的最后,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战国那样的时代,面对楚国黑暗的政治,屈原是否非得要自杀呢?他可不可以到其他国家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呢?”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立即热烈地讨论起来。
潘宜超
关键词:自杀讨论法理想抱负政治同学
对法西斯教育的历史反省——《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一种解读
2020年
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讲述的是一个原来文科中学八年级的学生(文中的"我"),在参军三个月后,因身负重伤,又被送回到已经变成战地医院的母校进行治疗的故事。"我"在战争中,失去了双臂和右腿,也是战争的受害者。但奇怪的是,文中的"我"并未表现出对战争的憎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我"想的是"多么出色的炮队啊""令人惬意的炮声",甚至想到自己的名字有可能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将青史留名。
潘宜超孙燕
关键词:德国作家纪念碑法西斯
讨论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一例
2012年
文学作品占教材篇目的比例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何讲授这些作品,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笔者尝试运用讨论法进行文学作品的教学,让学生自己发表对作品的看法,互相讨论甚至辩论,在讨论、辩论中,激发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其发散性思维,使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增强其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本文以《雷雨(节选)》这一课为例再现了学生课堂讨论的过程。
潘宜超
关键词:鉴赏
揭开古诗词鉴赏题的面纱
2012年
古诗词鉴赏题是高考试题中让学生头疼的一种题型。其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此类题目:1.研读标题,因为标题可以帮助我们解读诗歌的内容、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2.把握注释,因为注释可能介绍了诗作的有关背景或解释了重要词语,而这些信息是考生读诗解题的关键;3.体味关键字,许多古诗中都有一些关键的字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有的甚至成为诗眼,这些字词也正是高考的热点;4.看清题目,做题时,必须看清题目要求,弄懂题干中隐含的信息,才能作答,否则就有可能答非所问。
潘宜超
关键词:古诗鉴赏标题关键字题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