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潮
- 作品数:4 被引量:11H指数:1
- 供职机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 基督教在华传教士1877年上海会议的新闻学意义
- 2016年
- 基督教在华传教士1877年上海会议对在华传教过程中遇到的宗教世俗化与本土化、医道传教、教育传教、报刊活动等议题进行全面的讨论和反思。大会引发了在华传教士报刊的世俗化之争,各差会传教士代表就合作出版"世俗化"和非宗教报刊、报刊采用中国方言和土话等本土化语言、报馆招募中国本土报刊代理和编辑等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会议所倡导的在华传教士报刊世俗化和本土化理念推动了在华外报的发展与中国近代本土新型报刊的兴起,为中国早期本土报人走向自主办报提供了借鉴,同时为西方科学和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 王海王海潮
- 关键词:基督教新闻学
- 19世纪上半叶在华外国人汉语拼音化活动与影响——基于《中国丛报》记述的考察被引量:1
- 2017年
- 19世纪上半叶,来华基督新教传教士迫于汉语学习对于传教活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系列汉语拼音化的尝试并在所创办的报刊中推广各种罗马化注音的汉语拼音,撰写文章来阐述其汉语拼音化方法及其对汉语学习的意义。以在华传教士为代表的外国人展开的汉语拼音化活动为后世尤其是20世纪前后国人的汉语拼音化运动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汉语在国外的传播。通过分析《中国丛报》有关传教士对汉语拼音化的建议、书评和方案,有助于厘清当时汉语拼音化活动的史实及其影响。
- 王海王海潮钟淇
- 关键词:《中国丛报》
- 岭南文化负载词对外译介的语用模式--以19世纪上半叶在华英文报刊文本为例被引量:10
- 2017年
- 19世纪上半叶,在华外国人创办的旨在向外国读者译介岭南风土人情和中国社会状况的英文报刊中出现大量的岭南文化负载词汇。以在华传教士为主的外报作者群体在编纂英华字典和办报过程中针对岭南文化负载词形成了"粤语音译+意译(+副文本)"的译介模式,即先给出词条的粤语罗马化注音,再做出英语意译,有时在词条后插入副文本—围绕该词条的中西文化差异之评论。这样的语用翻译模式达到了预期的传播效果,为现当代岭南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对外译介提供了借鉴。
- 王海王海潮
- 古代至近代中国新闻事业断层之探究
- 2015年
-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曾领先于世界,而中国近代的新闻事业却是在外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古代至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出现了长达2500年的断层。邸报(《京报》)在封建社会中的垄断地位及其衍生的手抄报行业、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制度及其造就的报业生存环境和传统文化阻碍了中国本土新型报刊的兴起。
- 王海王海潮刘峻希
- 关键词: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