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斌 作品数:14 被引量:33 H指数:4 供职机构: 四川外国语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语言文字 文学 文化科学 更多>>
传播学视角下中国戏剧“走出去”的反思与启示——以《牡丹亭》英译为例 被引量:11 2019年 推动中国戏剧“走出去”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举措,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意义重大。本文借鉴拉斯韦尔的“5w”传播学模式建构中国戏剧译介模式,以《牡丹亭》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为个案,反思中国戏剧“走出去”过程中的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助力中国戏剧在目标文化地落地生根。 朱斌关键词:传播学 《牡丹亭》 中国戏剧 韩南《无声戏》译本的译者行为批评分析 被引量:5 2021年 《无声戏》是美国知名汉学家韩南翻译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在英语世界取得了较好的接受效果。在翻译外层面,译者选择《无声戏》的行为始于个人的学术兴趣,而重构原文"经典"叙事的动机则是节译行为之因;在翻译内层面,译者偏向凸显源语文化,力求译文再现原文的"异质性话语",同时译者也会考虑目标文化的价值规范,竭力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朱斌关键词:《无声戏》 “一带一路”背景下翻译人才培养研究 被引量:1 2019年 "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翻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高端、复合型是新时代的呼唤。理想的翻译人才应该至少精通双语,深入掌握沿线国家的文化传统,且懂得相应的外贸、法律等知识。然而,目前我国的高端翻译人才储备远远达不到社会的要求,亟需广泛调研,制定科学的翻译人才培养计划,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及加大翻译教师团队建设,从而提高高端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质量,为"一带一路"建设铺路。 朱斌关键词:翻译人才 宾纳与江亢虎英译《唐诗三百首》研究 被引量:4 2019年 宾纳与江亢虎合译的《唐诗三百首》为英语世界的第一个全译本。在众多英译本中,该译本在英语世界接受度最高、影响力最大,也最为成功。描述两人合作翻译的缘起、过程和策略,分析考察相关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译者动机,可以加深对这一文化现象的理解,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朱斌关键词:江亢虎 《唐诗三百首》 英译 古诗英译:呼吁中西合作翻译 被引量:2 2019年 中西合作翻译可以减少文化误读,缩短翻译周期,增强译文可读性,提高译文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度,不失为古诗英译的突破口。翻译史上,中国学者与西方诗人合作,中国学者、汉学家与诗人合作以及中国学者与西方汉学家诗人合作的3类典型模式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这些成功的翻译往往都是由西方译者主导。然而,过去的历史经验并不能完全决定当下的翻译实践主体。中国文学"走出去"背景下,中方主导的合作翻译和西方主导的合作翻译均有助于跨文化交流,应该同时得到提倡。 朱斌关键词:翻译模式 古诗英译 《今日中国文学》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策略研究 被引量:4 2020年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对国际社会渴望了解中国文化呼声的积极回应。《今日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 Today)在这样的语境下应运而生,着实推动了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成为中国之声国际传播的重要"扩音器"。鉴于此,本文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传播对象四个方面探讨刊物成功运作的策略,以期为提升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参考和借鉴。 朱斌关键词:中国文化 中国网络翻译研究述评 (1997-2021) 被引量:1 2022年 本文以1997—2021年刊载于核心期刊的网络翻译类论文为数据来源,借助量化统计结合NVivo质性分析方法,分析了网络翻译研究前沿问题。研究发现,现有成果主要聚焦于网络新词流行语翻译、网络视听文本翻译、网络辅助人工翻译、网络辅助翻译教学、众包、网络翻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等。研究认为,未来研究的潜在增长点为网络翻译批评、网络翻译出版、网络翻译传播,同时还应加强对网络翻译发展困境的深入探讨。 马旭燕 朱斌关键词:新媒体 移民语境下的翻译——《翻译与移民》述评 2019年 莫伊拉·英格拉里的新作《翻译与移民》就移民语境下翻译呈现的多种形态进行了探讨。该著作研究路径多元,多学科交融,从第一手资料出发,论证充分合理,是翻译、文化、社会学和移民等诸领域研究者不可多得的力作。 朱斌关键词:移民 翻译 圆满调和,经典再现——论《英韵三字经》的精妙传译 2017年 《三字经》是经典原本,这就要求译本也要经典。赵彦春教授的《英韵三字经》摈弃了散文体翻译法,采用三词一行的诗体形式移译,在"音"、"形"、"义"三个方面都达到了"圆满调和"的境界,勘称经典译文。 文永超 朱斌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多模态翻译探索——以蔡志忠《老子说》(中英文对照版)为例 2023年 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外译面临新的挑战。蔡志忠《老子说》(中英文对照版)通过模态内的叙事转换、模态间的语图互文等多样化的译介形式、多元化的叙事方式给传统文化典籍译介带来新的尝试,在让大众读者想读、爱读的同时,也助推中国典籍走向世界。 梁萍 朱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