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洁

作品数:17 被引量:176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卒中
  • 4篇动脉
  • 4篇颈动脉
  • 3篇预后
  • 3篇综合征
  • 3篇卒中后
  • 3篇脑出血
  • 3篇急性
  • 3篇出血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血性
  • 2篇抑郁
  • 2篇缺血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脑梗死患者
  • 2篇脑卒中
  • 2篇颈动脉粥样硬...
  • 2篇高血压
  • 2篇梗死

机构

  • 17篇中国航天科技...
  • 5篇北京航天总医...

作者

  • 17篇刘洁
  • 12篇王海鹏
  • 8篇蒋初明
  • 8篇李冬华
  • 7篇巩忠
  • 6篇刘胜达
  • 5篇王超凡
  • 4篇袁丹
  • 4篇李慧英
  • 4篇王春雨
  • 2篇李郁芳
  • 1篇谢翠鹏
  • 1篇邹煦
  • 1篇任菁
  • 1篇吕春风
  • 1篇朱传明
  • 1篇张嵘
  • 1篇董文辉
  • 1篇陈湘
  • 1篇高永红

传媒

  • 2篇中国现代医药...
  • 2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国慢性病预...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临床急诊杂志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中国民康医学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中国临床实用...
  • 1篇中华保健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19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帕金森综合征患者非运动症状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盐酸普拉克索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
2023年
目的探究帕金森综合征(PS)患者非运动症状(NMS)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盐酸普拉克索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5月在北京航天总医院使用盐酸普拉克索进行治疗的PS患者104例,将依据是否有NMS现象,分为NMS组(n=84)与无NMS组(n=20),并比较两组年龄、性别、病程、Hoehn-Yahr(H-Y)病情分级、临床类型等方面差异。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NMS发生的影响因素。根据PS患者接受盐酸普拉克索治疗后NMS的预后分为显效组(n=67)和非显效组(n=17)。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S患者NMS经盐酸普拉克索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病程、疾病程度、临床类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程、H-Y病情分级、临床类型是P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S患者NMS经盐酸普拉克索治疗显效67例,占比79.7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S患者的年龄、病程、H-Y病情分级、临床类型与盐酸普拉克索治疗PS患者NMS明显相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程、H-Y病情分级、临床类型是PS患者NMS经盐酸普拉克索治疗预后结局的危险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临床类型、H-Y病情分级、病程对预测普拉克索治疗PS患者NMS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44、0.682、0.635,对应灵敏度分别为64.2%、77.6%、38.8%,特异性分别为64.7%、58.8%、88.2%。三者联合诊断的AUC为0.932,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6%和94.3%。结论PS患者的病程、H-Y病情分级、临床类型是PS患者发生NMS的相关影响因素,同时,三者在普拉克索治疗PS患者NMS预后中差异较大,三者联合对普拉克索治疗PS患者NMS预后的预测效能更好,可在临床应用。
巩忠许莉王海鹏刘洁王超凡董文辉
关键词:帕金森综合征盐酸普拉克索非运动症状影响因素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脑高灌注综合征与高灌注现象4例报告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术后脑高灌注综合征(CHS)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预防治疗方法,加深临床对颈动脉支架术(CAS)后脑高灌注综合征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3例脑高灌注综合征和1例高灌注现象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支架植入前后血压管理、临床特征、影像数据包括头部CT和数字减影动脉造影术(DSA)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术前术后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以及临床处理和临床结局。结果:4例患者经严格控制血压、脱水降颅压、加强监护后,脑血流速度恢复正常,脑高灌注临床症状缓解。结论:术前严格评估高危因素、术前术后严格控制血压、TCD严密观察脑血流是预防脑高灌注综合征的有效措施。
刘胜达吕春风袁丹巩忠刘洁李郁芳
关键词: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
天麻素注射液联合盐酸氟西丁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天麻素注射液联合盐酸氟西丁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符合条件的102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1例,天麻素注射液(600mg,1次/d,静脉滴注,疗程14d)联合盐酸氟西丁(20mg,1次/d,口服,30d)组为治疗组。单用盐酸氟西丁(20mg,1次/d,口服,30d)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变化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9.8%(5/51),显著进步52.9%(27/51),进步27.5%(14/51),无效9.8%(5/51),总有效率90.2%(46/51)。对照组痊愈2.0%(1/51),显著进步11.7%(6/51),进步66.7%(34/51),无效19.6%(10/51),总有效率80.4%(41/51)。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03,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92%(2/51),对照组为25.5%(t3/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64,P〈0.01)。结论天麻素注射液联合盐酸氟西丁是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一种疗效确切且副反应少的治疗方法。
王海鹏王春雨刘洁李冬华蒋初明
关键词:天麻素卒中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预测指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研究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预测指标,为早期识别及治疗进展性卒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连续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北京航天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0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202例患者分为进展性卒中115例(PIS组)和非进展性卒中87例(NPIS组)。观察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既往史、入院后24 h内的检验结果、超声影像学及并发症等指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进展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脑梗死分型中进展性卒中的发病率。结果 PIS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并发感染、消化道出血、发热、急性肾功能不全、治疗后低血压、脑梗死后出血、颈动脉狭窄及不稳定斑块等发生率高于NPI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IS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 Al C)、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脑利钠肽(BNP)、纤维蛋白原(FI)、D-二聚体(D-D)及平均动脉压(MA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等均明显高于NPI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7.011,95%CI:2.313~21.253)、颈动脉狭窄率(OR=1.029,95%CI:1.002~1.058)、脑梗死病灶的最大直径(OR=1.728,95%CI:1.048~2.850)、MAP(OR=1.030,95%CI:1.002~1.060)、FPG(OR=1.360,95%CI:1.011~1.829)、TC(OR=1.803,95%CI:1.217~2.673)、FI(OR=2.490,95%CI:1.437~4.315)、D-D(OR=1.002,95%CI:1.000~1.004)、hs-CRP(OR=1.118,95%CI:1.017~1.206)和BNP(OR=1.001,95%CI:1.000~1.002)是影响进展性卒中的高危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进展性卒中组�
李冬华王海鹏刘洁王超凡袁丹巩忠
关键词:进展性缺血性卒中
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干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探讨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干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住院治疗的21例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患者中,颈内动脉系统病变16例,其中颈内动脉闭塞2例,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6例,大脑前动脉闭塞1例,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者7例。椎基底动脉闭塞5例,闭塞血管再通者,大脑中动脉4例,椎基底动脉2例。其中7例患者动脉溶栓的同时进行了血管内治疗,5例球囊成形术和2例支架植入术。临床症状完全恢复7例,明显好转或进步8例,无效3例,死亡3例;溶栓后脑出血2例,存活病例无1例并发脑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结论对选择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干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刘胜达蒋初明李郁芳李冬华谢翠朋王海鹏刘洁巩忠张嵘陈湘袁丹李慧英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疗效
32例丘脑出血临床分析被引量:11
2007年
刘胜达刘洁王海鹏蒋初明
关键词:丘脑脑出血
18例持续植物状态临床分析
2007年
目的:进一步认识持续植物状态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18例持续植物状态临床资料、影像学、电生理资料。结果:18例中多发脑梗死11例,脑出血、脑转移瘤各2例;合并高血压13例,糖尿病7例,冠心病5例,房颤者4例,影像学显示广泛性大脑皮层极度萎缩,脑室扩大。结论:持续植物状态病因以脑血管病为多,治疗以综合性疗法为主。
刘洁王海鹏刘胜达
关键词:持续植物状态
卒中亚急性期抑郁与急性期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研究卒中亚急性期发生的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与卒中急性期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10年4月~2011年7月北京航天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98例缺血性卒中惠者,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hines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MentalDisorders-3,CCMD-3)进行PSD的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分为PSD组1 02例和卒中后无抑郁组(对照组)96例。由固定的、经过培训的心理咨询师对PSD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ilton RatingScale for Depression-17,HRSD-17)评定,根据评定结果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抑郁组。采用微量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于入院次日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浆Hcy水平测定,比较两组患者血浆Hcy水平,并与PSD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PSD组102例患者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68例(66.7%),对照组有12例(12.5%),PSD组HHcy阳性检出率较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x^2=17.29,P<0.001)。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PSD的危险因素,显示血浆Hcy水平与PSD有相关性[优势比(odds ratio,OR)=1.946.P<0.00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0~1.22]。结论卒中急性期血浆Hcy水平与卒中亚急性期抑郁有相关性。
王海鹏刘洁王春雨李冬华蒋初明
关键词:卒中同型半胱氨酸
“三位一体”针法联合冷热中药液交替浸泡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上肢水肿疗效及对上肢静脉血流速度的影响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观察“三位一体”针法联合冷热中药液交替浸泡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上肢水肿的疗效及对上肢静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将97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上肢水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三位一体”针法+冷热中药液交替浸泡治疗,2组疗程为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上肢水肿分级、疼痛评分、上肢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肩手关节活动度、上肢静脉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上肢水肿分级和腋静脉、肱静脉、肘正中静脉、桡静脉内径及最大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上肢周径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上肢Fugl-Meyer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旋活动度和掌指关节屈曲、近端指间关节屈曲、远端指间关节屈曲、拇指指间关节屈曲角度均明显大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三位一体”针法联合冷热中药液交替浸泡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上肢水肿疗效确定,不仅能促进上肢水肿消退,缓解疼痛,提高肩手关节活动度,还能改善上肢功能与日常活动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改善上肢静脉血流、促进静脉回流有关。
刘洁周立明王超凡
关键词:脑卒中肩-手综合征肢体水肿上肢静脉
脑梗死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评价被引量:31
2014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本院诊治伴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方法分成两组,每组34例,予阿司匹林作对照组,予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作研究组,分析两组疗效、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的斑块面积情况。结果研究组有效率97.06%,比对照组82.35%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治疗后IMT和颈动脉斑块面积均比治疗前少,比较差异明显(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IMT和颈动脉斑块面积比对照组少,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伴有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予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能明显提升患者疗效,并改善颈动脉斑块症状,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王春雨王海鹏刘洁
关键词:脑梗死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颈动脉斑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