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组织化学
  • 2篇临床病理
  • 2篇临床病理分析
  • 2篇免疫
  • 2篇免疫组织
  • 2篇免疫组织化学
  • 2篇病理
  • 2篇病理分析
  • 1篇肿瘤
  • 1篇子宫
  • 1篇子宫颈
  • 1篇子宫颈微偏腺...
  • 1篇微偏腺癌
  • 1篇胃肠
  • 1篇胃肠道
  • 1篇胃肠道间质瘤
  • 1篇腺癌
  • 1篇腺瘤
  • 1篇间质
  • 1篇间质瘤

机构

  • 2篇安徽省芜湖市...
  • 1篇安徽省黄山市...

作者

  • 2篇刘利群
  • 1篇汪露祥
  • 1篇胡应光
  • 1篇赵剑
  • 1篇秦丽霞
  • 1篇戴敏
  • 1篇董世蓉

传媒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安徽医药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5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子宫颈微偏腺癌6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1
2005年
目的探讨子宫颈微偏腺癌的形态学、组织化学及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对6例子宫颈微偏腺癌组织学特征进行观察,并行黏液组化及免疫组化染色(SP法)。结果6例均有子宫颈腺体显著增生,腺体腔缘面呈花边状、锯齿状或乳头状突入到腺管腔内,并有成角状外翻,腺体呈浸润性生长。黏液组织化学:AB(pH1.0、2.5)/PAS染色证实,腺体腔内为混合性黏液,主要含唾液酸黏液,硫酸黏液减少,中性黏液较多。免疫表型:CEA(5/6)阳性,CA125(6/6)阴性。vimentin、SMA浸润性腺体周围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6/6)阳性。结论子宫颈微偏腺癌以其特殊的形态结构和细胞轻微的异型、AB/PAS阳性、CEA阳性及腺体周围反应性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为特征。
胡应光董世蓉汪露祥赵剑刘利群
关键词:宫颈肿瘤微偏腺癌腺瘤免疫组织化学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2006年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upervision^TM法对原发性GIST组织中的CD117、CD34、SMA、desmin、S-100蛋白进行研究。结果本组GIST发病年龄在42—77岁(平均56岁)。男性8例,女性11例。肿瘤组织形态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呈交叉束状、旋涡状、席纹状排列;上皮样细胞多呈弥漫片状或巢状排列。可以伴有囊性变、粘液变、出血及坏死、核分裂象大于或等于5/50HPF的3例中肿瘤直径均大于5cm。免疫组化染色CD117和CD34多为弥漫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4.74%和73.68%。SMA不表达或者呈灶性阳性,S-100蛋白和desmin阴性。结论GIST好发生在中老年,肿瘤细胞形态多变,排列方式多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阳性对诊断有确定作用,CD34表达对诊断也有重要意义。
戴敏刘利群秦丽霞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免疫组织化学病理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